2011-09-14 08:59:17齊老師

心裡深處的聲音?

最近女神卡卡旋風掃來臺灣。媒體不斷介紹卡卡的軼事。我注意到她的歌詞裡有一句是:‘I want to be free and I want to be me.’。稍後,一位大學校長演講,也特別討論到「做自己」這個主張。這位校長說,要做自己,首先要聽自己心裡深處的聲音。

我認為這位校長的說法很有道理,但是恐怕交代得並不夠完整。為什麼要傾聽心裡深處的聲音?為什麼傾聽心裡深處的聲音就可以做自己?心裡深處的聲音究竟意味著什麼?

我受社會學觀點的影響甚深,我對什麼是「做自己」,其實認為那是無法理解的概念。

容我試著討論什麼是「心裡深處的聲音」。什麼來源的聲音才算是心裡深處的聲音,才代表真正的自我?

我不認為這些問題能有簡單的答案。對許多人而言,什麼才算是「心裡深處」的聲音恐怕都很難確定。譬如說,我們可能隨時都想到享樂、想到物欲的滿足,但是這就是我們心裡深處的聲音嗎?

按著佛洛伊德的觀點,人的「本我」可能會發出要求的聲音,也就是作為生物個體的慾望的聲音。這個聲音在我們這個時代很可能會愈來愈大聲,愈來愈支配我們所謂的心裡深處。按著這個聲音,我們可能會告訴自己:我要性、我要享樂、我要慾望得到滿足。如果我們讓自己得到了這些滿足,或至少是朝向滿足這些來行事,我們是否就是在做自己呢?

我以為未必是。因為這時候,「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作為禽獸,就是’to be me’,就是很有自我嗎?這不是更受到生物規則制約的狀態嗎?再拿卡卡來說,她雖然事業有成,名聲遠播,但其實內心並不平靜。她曾哭著說:她有時候覺得,她還是當年讀高中時的那個「遜咖」。

當然,如果人們像李安導演的電影「臥虎藏龍」裡的李慕白與俞秀蓮那樣,明明愛極了,就為了一個虛有其名的婚姻名份,生生阻斷了兩人的愛情。那麼,我寧願他們更多聽從自己內心的本我的聲音。在那一刻,如果聽從本我、做自己,確有值得肯定的意義。

但是,在我們這個時代,聽從本我是否還有這樣積極的意義,比較可疑。

再說,如果心裡深處的聲音未必就是指本我的聲音,還可以是什麼聲音呢?其次最可能的或許就是「超我」的聲音吧,也就是社會規範或宗教倫理所形塑的超我的聲音。

可能正是這個發自社會規範的聲音,讓李慕白與俞秀蓮再怎麼彼此相愛,終究不敢逾越禮法,不敢坦蕩相愛、結合。但是,這就是我們應該依循的行為準則嗎?這就是真正的自我嗎?這樣就是’to be me’,就是在做我們自己嗎?這樣的我是否也是殘缺的?甚至不是真我?

馬克思提出「全人」(whole man)的概念,要讓人獲得完全的解放,這種完全的解放,意指人的多方面的潛能的充分發揮與多方面興趣的滿足。

「全人」的概念能不能作為人心裡深處的聲音自然發出?成為一種內心強有力的召喚?

事實上看來不太可能。人們在生命的很早期恐怕就已經接受社會化的薰陶,就可能開始壓抑自己的部分慾望與潛能。而這樣的壓抑,很可能使人失去潛能與興趣。更糟的是,本我與社會形塑的超我的搓揉結果,人的自我可能早已經扭曲。最糟的可能是像魯迅筆下的阿Q,那種人既不是單純本我的產物,卻也不是單純社會文化的產物。它可能正是本我與社會我結合作用下的扭曲產品。

如何突破這種被扭曲的狀態?通過「人性解放」能讓人達到這種「全人」的理想境界嗎?心裡深處的聲音能通過人性解放而達到與全人理想契合的境界,並促成全人的實現嗎?

實際上,心裡深處的聲音可能是分歧的、自相矛盾的,甚至是劇烈鬥爭的狀態。也或者,心裡深處的聲音已經就是一種被扭曲的狀態。總之,我們可能聽不見心裡深處的聲音,而更容易聽到的是表象的呼聲;或者,我們心裡一片紛擾喧鬧,根本聽不清是些什麼聲音。也或者,我們只聽到已經被扭曲了的心聲。

我們要做自己,但什麼才是真正的自己呢?

對我而言,這個問題沒有答案。如果有,唯一較接近的可能答案是某種內心統一的境界,這可能是一種修練或信仰的結果。沒有達到這個境界,我們可能聽不見真正心裡深處的聲音。這個境界很可能不同於馬克思的「全人」概念,而是通過特殊修練或宗教信仰才能昇華達成的境界。

我以為,必須通過某種信仰,或某種身心修練(這兩者未必互斥),人的內在才能獲得高度的統一,一種和諧的、昇華的統一狀態。儒教與耶教都可能有近似的統一而昇華的境界。這時候,心裡深處的聲音或許才能夠告訴我們怎麼做真正的自己。



出處: 心裡深處的聲音? - 出岫閒雲的部落格 - udn部落格 http://blog.udn.com/chiag/5410156#ixzz1XssZb4T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