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12 22:58:37Pan

讓文化遺產有你我的故事

                 

  讓文化遺產有你我的故事

    --從均益炮竹庄談起   李展鵬

  轉眼間,澳門歷史城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已有八年。八年來,世遺吸引不少遊客,賺得不少收益,為澳門帶來知名度。但這些年來,世遺除了令我們終於敢講「澳門有文化」之外,我們還學會了什麼?

  下環街均益炮竹庄面臨被清拆的命運,引起又一次保育爭議。由於均益位於世遺緩衝區,清拆與否,必須徵詢文化局的意見。而文化局對均益的判詞則是均益沒多大價值,並交工務局處置。

  首先申明立場,我並非那種「什麼都要保育」的人。生活在世遺之城,我更在乎的是:整個社會對文化遺產有多少認識、多少思考?政府又給市民傳遞什麼關於世遺的訊息?我也明白保育均益的困難:除了日久失修,政府每次要用公帑把舊建築的業權買回來也是難題。只是,文化局判均益「死刑」的一番說詞,顯示了思考文化遺產的某種局限;而這局限,不是文化局獨有,亦存在於民間。因此,有關均益的討論便不只關於均益,還有的是一套關於文化遺產的思維。

  認為均益沒保育價值的人,會指出均益其實稱不上是美麗的建築,也似乎不夠歷史價值,但在下這個結論之前,我們要問:美的標準、歷史價值的標準何在?

反思文化遺產的標準

  一般人眼中的文化遺產可能是故宮、萬里長城、泰姬陵、金字塔、羅馬鬥獸場、巴黎聖母院等。粗略把它們分類,有政治建築(皇宮)、軍事建築(城牆)、宗教建築(教堂)等等。這些建築有兩個共通點:首先,當然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建築上的壯麗,如故宮之宏偉、鬥獸場之氣勢、巴黎聖母院的精細等等。此外,它們也代表著重大歷史,如萬里長城代表的歷代軍事、泰姬陵代表的印度蒙兀兒皇朝、金字塔代表的埃及古文明等,都是輝煌歷史的見證。

  如是,壯麗建築加歷史價值,就是理所當然的文化遺產標準,無可爭論。不過,這裡還是有反思空間:首先,建築要多壯麗才算合格?如果我們追求的只是宏大之美,那麼合標準的似乎只有大灑金錢的官方建築。十幾年前我首次遊歐洲,看到那些美輪美奐的教堂與皇宮,我只懂得張口讚嘆,但後來看多了,卻有另一番思考:越是壯麗輝煌的建築,其實越是一個政權的勞民傷財的炫耀。一個極盡奢華的皇宮,很可能是來自一個暴政;一座金碧輝煌的教堂,亦往往顯示一個宗教政權的財大氣粗。只是,遊客被古蹟的壯麗震懾,經常忘了思考歷史的殘酷。這裡間接帶出的問題是:按照這標準,一些只屬庶民、不屬官方的建築,自然不夠壯麗,那麼它們只能是次一等的文化遺產、甚至不被視為有價值?

  第二個問題是:什麼是重大歷史價值?象徵秦始皇統一天下的長城、代表埃及曾經輝煌的金字塔,自然很重要,但這都是官方歷史。庶民生活史、民間的商貿與文化史又如何呢?中國一間特色的染布坊、法國南部一個有歷史的酒庄又有沒有價值?如果沒有,那麼我們今天看到的世遺,會否只訴說帝王將相、宗教神權、大型戰事的歷史,而忘了老百姓的故事?

我們看均益的盲點

  其實,就像文化包括偉大藝術品與民間手工藝,包括文學經典與坊間俚語,世遺的定義也絕不該如此狹隘。近的例子有數年前被列入世遺的福建土樓,是庶民居所。部分土樓雖然體積也大,但談不上美輪美奐;土樓也沒有代表什麼輝煌時代,它訴說的反而是不被官方歷史重視的客家人遷徙史,是樸樸實實的庶民生活。日本的白川鄉村落也入選世遺,它靜臥在日本本州中部偏遠的山區,裡面的村屋呈合掌型,不壯麗但造型獨特。同樣,這條村沒告訴我們什麼宏大歷史。

  這些例子說明,我們看文化遺產的標準可能是有局限的。大三巴是經歷戲劇性火災的大型建築、風順堂是澳門最古老的教堂之一、鄭家大屋是重要思想家鄭觀應的居所,它們都代表重要歷史,有建築美感,且年代較久遠。那麼,一些年代較近的、表面看來沒那麼美的、代表平民生活的建築又如何呢?

  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均益的盲點。這個盲點,其實跟三年前高園街宿舍事件雷同。當時,我曾撰文提出三個保育問題:沒有百年歷史就不值得保護?不是古典風格就不必保護?沒列入世遺就不必保護?(當然,後來拆卸三幢宿舍的最終原因是為了挖掘更重要的聖保祿教堂遺蹟)這三個問題,今天亦適用於思考均益的價值。首先,它沒有百年歷史,看似價值不高;第二,它是現代主義建築,不壯麗,也沒有古典美感;第三,它亦沒被列入世遺。然而,為什麼過去一百年的歷史就不重要?為什麼建築美感只有古典標準?澳門有不少極具價值的建築沒被列入世遺,是否都不必保護?

庶民歷史與文化的重要

  而均益炮竹庄的價值,恰恰是它訴說了本土近代史(炮竹業是澳門七十年代以前的經濟龍頭)、庶民生活史(此行業曾有很多澳門人參與)、建築年代史(曾在澳門風行一時現代主義建築),它補充澳門大部分世遺的不足。均益是平民的、現代的,它不是澳葡的殖民標誌(不像大三巴),不代表什麼顯赫名人(不像鄭家大屋),不帶古典美感(不像玫瑰堂),不象徵中國古代傳統(不像媽閣廟)──而這些都是它的強項,而非弱點。文化遺產應該訴說平民如你跟我的故事。

  是的,誠如評論人黃東早前接受《新生代》雜誌時所言,就連現有的世遺建築,過去八年都鮮有人細心整理其價值及內涵,社會的世遺意識仍然不足。當民間連已有世遺光環的建築都未清楚了解,要求他們去認識世遺名單以外的建築又似乎是強人所難。也因此,均益受忽視是可以預期的。但無論是本地人或遊客,其實都需要像均益這一類的文化遺產去了解在官方歷史、達官貴人、中國傳統以外的澳門近代庶民史,這才叫文化的傳承,否則我們的歷史建築將有斷層。

  歷史建築是這個城市的最重要遺產之一,我們其實負擔不起這種無知。如果我們阻止不了歷史建築拆一幢少一幢,最起碼的,我們應該要在這過程中有所獲益、拓寬視野,而不是停留在一種懵然不知、渾然不覺的狀態。所謂文化遺產,其價值真的不只是讓它美美的聳立供遊客拍照而已。(《澳門日報》視野版, 8月12日)

申延閱讀: 

拆與不拆之間的三個反思──從高園街公務員宿舍談起

http://mypaper.pchome.com.tw/chinpang/post/1320793697


上圖: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13-07/31/content_8244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