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8-18 05:31:47Pan
大師隨風去,光影留人間
在我小休擱筆的短短兩個月,在中外竟然相繼有大導演辭世;
台灣有楊德昌,西方有意大利的安東尼奧尼與瑞典的英瑪褒曼。
很慚愧地,我對後者不算熟悉,只看過他的一部作品《假面》;
然而,前者卻是我最欣賞的歐洲導演之一。
他的「現代情感三部曲」中的《蝕》及《情事》,
是活用視覺語言書寫現代人情感世界的典範作品。
他的《春光乍洩》寫六十年代西方文化,
勾勒出一個虛無的後現代世界,堪稱經典。
他老年的《雲上的日子》,
用類似寓言的方式寫情寫慾,美不勝收。
我們這時代很難再有這種大師了--
這時代的導演都比較躁動,電影都比較花巧,
沒什麼新進導演可以像他們一樣,
安靜地沉思,然後把影像凝固在深刻的思考中。
不過,或許我們至少該慶幸:
英瑪褒曼辭世翌日,英國的《獨立報》是用了這則新聞作A1頭版頭條的。
在此分享兩篇相關文章:
英瑪褒曼老 安東尼奧尼老 死 終 相 往 來
(明報世紀版)
現實、絕對和神秘的春光 (ELEAY)
《雲上的日子》(1995)是我第一次「同步」去看的安東尼奧尼電影,這是安氏85 年中風後再次執導的長片,雲溫達斯助馱,當年引為盛事。我很珍重它,然而我心知,沒有懸疑和反懸疑的氣氛,部分演員帶浮誇的演出,讓男性主題只有自憐卻來不及救贖,這個歐洲已是貌合神離,唯一見到珍摩露和馬斯杜安尼繪畫的一幕讓我滿心歡喜,是全片最重要的安東尼奧尼信息:《夜》(1961)的夫妻通過了危機,來到陽光瀟灑的山頭。我就知道,安東尼奧尼又已進入一個新階段:他在放輕心情重生覑,同時,也在分解中。《雲上的日子》的下一站是天國,它的出現要我好好準備覑他真正離開的一刻,一等就是十二年,叫自己到時要平靜;最終,我還是掉了眼淚。
等覑的日子其實是很多個思慕的時機,叫我去靜想,安東尼奧尼電影在自己心中達成了什麼。等待他離去的日子,我在想「我們知道塑造出來的影像的背後,有另一個針對現實更真實的影像,在那一個後,仍有一個;再次地,更有一個在其後,直至你獲取到沒有人會看過,現實、絕對、神秘的真實影像。或許,有人因此毫無疑問牴觸覑任何影像的分解,任何現實的分解,抽象電影到那時就有其存在的理據。」我在Sam RohdieAntonioni一書的第九章看到這段安氏1964 年發表的引述,最初反覆讀覑,理解為一個藝術家的個人追尋自白和電影世界觀,及後我看見一幅《情事》(1960)的工作照,安氏在陡峭的岩壁處搭起木架台,去拍Anna 與Sandro 貌合神離的對話。在電影裏這是毫不張揚的一個鏡頭。這一刻我才明白上述說話更真實的內容。
一直我只以為《情事》在LiscaBianca 島上的經典鏡頭是通過沉厚的觀察,對地理、空間、天氣的造形變化深思熟慮後敘述、選擇出來。然而費時去建一個木台,為了一個無人看過的角度,讓我見證,安東尼奧尼不是徒手選擇,而是對現實、絕對、神秘的真實影像的不懈追求;是重視現實,又凌駕現實;抽象抽取自現實,又結合到現實。人人說費里尼的《八部半》(1963)很意識流,我卻覺得費里尼在清醒說事,對於我,安東尼奧尼一點也不疏離,我下苦功去了解疏離主義後,更得出那只是時代一廂情願的想法。
拒絕向疏離就範
若然疏離的人生態度是存在主義的必然攜帶,那我要說的是:安東尼奧尼率先去懷疑懷疑論的存在主義。這是道德性的發表,現代生活的空虛並非必然,那要看你有幾多自省,起碼安東尼奧尼的主角(以蒙妮卡維蒂為首)都在竭力自制陷入疏離的漩渦。美學上安東尼奧尼的目的並不是去分解影像,而是反思影像,擴大、昇華現實的時空感。把人去留空的鏡頭加長,把要完的鏡頭及要開始的鏡頭接合,把主觀鏡延伸作敘述的錯覺,把角色所見建立為矛盾的閱讀,安東尼奧尼處處要觀眾不能逃避,全程反思。這樣去看《過客》(1974)那出名六分鐘的Panultimate Shot,生死相關的一刻的視覺想像,背負覑絕對的生命信念。若果說英瑪褒曼是通過懷疑神去肯定神,則安東尼奧尼的方法是去迴避神,從而感應神的存在。Anna 的資本家父親親自來到島上,發現Anna 失蹤前正在看聖經,即認為Anna 不會輕生。並不是這個提示;Claudia 聽覑無言走開,才是重點所在,她不去說神,但通過她對生命的執著,通過她對寧靜的嚮往,她不再無名恐懼。對了,安東尼奧尼一而再以寧靜的外在,去體驗角色內心紊亂,《紅色沙漠》(1964)霧鎖碼頭,《無限春光在險峰》(1970)的死亡峽谷, 《女人就是女人》(1982)的清晨湖水,世界存在神境,此刻安東尼奧尼是浪漫主義。隨覑英瑪褒曼與安東尼奧尼結伴神遊,電影就是藝術的現代主義精神正式告別人間。我不認為世界從此一去不返,他們其實給了後來者十多年成長的緩衝,七月三十日,是做守護天使的好時辰了。基阿洛斯達米不會如高達所說,是電影藝術的最後一人。
「若果說英瑪褒曼是通過懷疑神去肯定神,則安東尼奧尼的方法是去迴避神,從而感應神的存在。」
台灣有楊德昌,西方有意大利的安東尼奧尼與瑞典的英瑪褒曼。
很慚愧地,我對後者不算熟悉,只看過他的一部作品《假面》;
然而,前者卻是我最欣賞的歐洲導演之一。
他的「現代情感三部曲」中的《蝕》及《情事》,
是活用視覺語言書寫現代人情感世界的典範作品。
他的《春光乍洩》寫六十年代西方文化,
勾勒出一個虛無的後現代世界,堪稱經典。
他老年的《雲上的日子》,
用類似寓言的方式寫情寫慾,美不勝收。
我們這時代很難再有這種大師了--
這時代的導演都比較躁動,電影都比較花巧,
沒什麼新進導演可以像他們一樣,
安靜地沉思,然後把影像凝固在深刻的思考中。
不過,或許我們至少該慶幸:
英瑪褒曼辭世翌日,英國的《獨立報》是用了這則新聞作A1頭版頭條的。
在此分享兩篇相關文章:
英瑪褒曼老 安東尼奧尼老 死 終 相 往 來
(明報世紀版)
現實、絕對和神秘的春光 (ELEAY)
《雲上的日子》(1995)是我第一次「同步」去看的安東尼奧尼電影,這是安氏85 年中風後再次執導的長片,雲溫達斯助馱,當年引為盛事。我很珍重它,然而我心知,沒有懸疑和反懸疑的氣氛,部分演員帶浮誇的演出,讓男性主題只有自憐卻來不及救贖,這個歐洲已是貌合神離,唯一見到珍摩露和馬斯杜安尼繪畫的一幕讓我滿心歡喜,是全片最重要的安東尼奧尼信息:《夜》(1961)的夫妻通過了危機,來到陽光瀟灑的山頭。我就知道,安東尼奧尼又已進入一個新階段:他在放輕心情重生覑,同時,也在分解中。《雲上的日子》的下一站是天國,它的出現要我好好準備覑他真正離開的一刻,一等就是十二年,叫自己到時要平靜;最終,我還是掉了眼淚。
等覑的日子其實是很多個思慕的時機,叫我去靜想,安東尼奧尼電影在自己心中達成了什麼。等待他離去的日子,我在想「我們知道塑造出來的影像的背後,有另一個針對現實更真實的影像,在那一個後,仍有一個;再次地,更有一個在其後,直至你獲取到沒有人會看過,現實、絕對、神秘的真實影像。或許,有人因此毫無疑問牴觸覑任何影像的分解,任何現實的分解,抽象電影到那時就有其存在的理據。」我在Sam RohdieAntonioni一書的第九章看到這段安氏1964 年發表的引述,最初反覆讀覑,理解為一個藝術家的個人追尋自白和電影世界觀,及後我看見一幅《情事》(1960)的工作照,安氏在陡峭的岩壁處搭起木架台,去拍Anna 與Sandro 貌合神離的對話。在電影裏這是毫不張揚的一個鏡頭。這一刻我才明白上述說話更真實的內容。
一直我只以為《情事》在LiscaBianca 島上的經典鏡頭是通過沉厚的觀察,對地理、空間、天氣的造形變化深思熟慮後敘述、選擇出來。然而費時去建一個木台,為了一個無人看過的角度,讓我見證,安東尼奧尼不是徒手選擇,而是對現實、絕對、神秘的真實影像的不懈追求;是重視現實,又凌駕現實;抽象抽取自現實,又結合到現實。人人說費里尼的《八部半》(1963)很意識流,我卻覺得費里尼在清醒說事,對於我,安東尼奧尼一點也不疏離,我下苦功去了解疏離主義後,更得出那只是時代一廂情願的想法。
拒絕向疏離就範
若然疏離的人生態度是存在主義的必然攜帶,那我要說的是:安東尼奧尼率先去懷疑懷疑論的存在主義。這是道德性的發表,現代生活的空虛並非必然,那要看你有幾多自省,起碼安東尼奧尼的主角(以蒙妮卡維蒂為首)都在竭力自制陷入疏離的漩渦。美學上安東尼奧尼的目的並不是去分解影像,而是反思影像,擴大、昇華現實的時空感。把人去留空的鏡頭加長,把要完的鏡頭及要開始的鏡頭接合,把主觀鏡延伸作敘述的錯覺,把角色所見建立為矛盾的閱讀,安東尼奧尼處處要觀眾不能逃避,全程反思。這樣去看《過客》(1974)那出名六分鐘的Panultimate Shot,生死相關的一刻的視覺想像,背負覑絕對的生命信念。若果說英瑪褒曼是通過懷疑神去肯定神,則安東尼奧尼的方法是去迴避神,從而感應神的存在。Anna 的資本家父親親自來到島上,發現Anna 失蹤前正在看聖經,即認為Anna 不會輕生。並不是這個提示;Claudia 聽覑無言走開,才是重點所在,她不去說神,但通過她對生命的執著,通過她對寧靜的嚮往,她不再無名恐懼。對了,安東尼奧尼一而再以寧靜的外在,去體驗角色內心紊亂,《紅色沙漠》(1964)霧鎖碼頭,《無限春光在險峰》(1970)的死亡峽谷, 《女人就是女人》(1982)的清晨湖水,世界存在神境,此刻安東尼奧尼是浪漫主義。隨覑英瑪褒曼與安東尼奧尼結伴神遊,電影就是藝術的現代主義精神正式告別人間。我不認為世界從此一去不返,他們其實給了後來者十多年成長的緩衝,七月三十日,是做守護天使的好時辰了。基阿洛斯達米不會如高達所說,是電影藝術的最後一人。
「若果說英瑪褒曼是通過懷疑神去肯定神,則安東尼奧尼的方法是去迴避神,從而感應神的存在。」
(明報 By 舒琪)
給離去的大師們
敬愛的英瑪‧褒曼先生和安東尼奧尼先生:
在天國的你們都好嗎?相關的報道,好像都沒有很詳細的說明你們離開前的狀態。不過大概都不要緊了,即使你們都曾受過肉體上的折磨,現在都不要緊了。希望你們都在享受覑永生的快樂。你們不會寂寞吧?不曉得在那遙遠的國度裏,會否有一個像「大師俱樂部」之類的東西,雲集了所有已離世的偉大的電影導演們,互相交流、分享。抑或你們仍可繼續創作,更隨心所欲地拍攝屬於自己的電影?(啊,你們還可以與一些過去的合作伙伴、以至繆斯、聚首一堂呢!)希望你們都安好!
你們離開之後,坊間照例有很多悼念的文字。大部分都向你們致意,也有小部分乘機繼續揶揄你們,或你們(一度)代表的「藝術電影」。他們嘲弄你們的電影沉悶、深奧、難明,又說你們脫離群眾,是活在「象牙塔」裏的小圈子人物。儘管他們也得承認你倆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影響力── 受影響的不僅是電影方面,而是整個文化面貌,但他們卻也不忘指出,你倆其實打從八十年代中期以還,基本上已沒再拍過一部重要的作品。(《芬妮與亞歷山大》(Fanny and Alexander) ,arguably 褒曼先生的最後傑作,是在1986 年完成的;《女人女人》(Identification of aWoman),安東尼奧尼最後一部引起廣泛注意和獲得好評的作品,則攝於1982 年。)換句話說,你們在世時,早已是passe(過時、陳舊)。
就讓那些愚昧的繼續愚昧吧!我們都不是耶穌基督,實在無法向他們施展神舻,把他們變得智慧一點。這是不能避免的。我是說,在這俗世社會裏,總會有這樣為數不少的人們,對待任何事物,都只以量計。說得清楚點,他們其實都是勢利的一群。他們當然不會明白藝術是不可能用數目字來衡量的。(又當然,如果那是件出現在蘇富比拍賣場的藝術品的話,則另作別論。)就算你跟他們爭辯說,褒曼先生一生產量驚人(超過60 部長片,其中起碼有15 至20 部傑作),就連安東尼奧尼先生也有廿多部作品的紀錄(傑作?起碼不少於七、八部吧!)他們也仍會對你們嗤之以鼻!安罷!讓他們去吧! (之一)
明報
C07 | 娛樂 | 只要有電影 | By 舒琪 2007-08-12
標示關鍵字
給離去的大師們
是的,你們都是已年過八旬的老人了。去世之前,安東尼奧尼先生更已癱瘓了很長的一段日子( 總有十五年了罷!),而英瑪‧褒曼先生的健康狀也好像不大好。你們最有影響力的時期早就過去了。七十年代尾八十年代頭出生的一代的電影學生們,從沒看過你倆的作品的,恐怕佔了絕大比數。( 「我在三家大學教書,但孩子們從來沒聽過那些經典藝術電影的名字。如果是硬性規定的話,他們才會看,否則可以讓他們選擇的話,大部分都只會熱衷於肆虐色情的恐怖電影」——簡‧羅素(Ken Russell):英國《時報》,2007 年8 月2 日)。因你們的離去而感到哀傷的,相信很多都是像我們這些起碼年過半百的老影迷了(我們是拒絕被稱作「粉絲」的);而大部分的哀悼,說到最後也可能是出於對屬於我們的那個時代的一份緬懷。純粹的懷舊無疑只會是種沉溺,但把年老一律視作猥褻,卻也未免是另一種的excessive。紊亂,特別是指價值觀而言,可能是這年代最大的問題之一。舉例說,科技上,我們一天比一天超越;但道德觀念上(兩者其實息息相關),卻一天比一天保守、扭曲。當有些人在「慨嘆」你倆的「黃金年代」早已一去不復還的時候,他們卻忘記了你們在年邁的日子裏,仍堅持覑創作的步伐,儘管那是艱辛而緩慢的。坐在輪椅上的安東尼奧尼先生在1995 年拍出了由四個短篇故事組成的《雲上的日子》(Beyond the Clouds)、2004 年先後完成了短篇紀錄片《米蓋安琪羅的凝視》(TheGaze of Michelangelo,拍攝先生你站在在米蓋安琪羅的雕塑前沉思的情景)和《愛神》(Eros) 中一段《TheDangerous Thread ofThings》。(按Imdb 的記錄,在97 年,你還拍了一部長九分鐘的映像詩《西西里》(Sicilia)。)而英瑪‧褒曼先生在96 年宣布不再拍攝電影後,也一直未停止過在舞台上和替電視執導,2003 年並以高清拍攝了遺作《夕陽舞曲》(Saraband)。如果這不是一種藝術/ 創作賦予生命以力量的呈現,又是什麼?
這裏,我特別想用前幾年《愛神》公映時的普遍反應來說明我的某些感受。記得嗎,記得那時候不是大部分的評論推許的都是王家衛執導的《手》,而對先生你的那段極奚落嘲諷之能事嗎?(史提芬‧蘇德堡(Steven Soderberg)夾在中間,評論優劣參半,算是倖免於難。)
(之二)
給離去的大師們
敬愛的英瑪‧褒曼先生和安東尼奧尼先生:
在天國的你們都好嗎?相關的報道,好像都沒有很詳細的說明你們離開前的狀態。不過大概都不要緊了,即使你們都曾受過肉體上的折磨,現在都不要緊了。希望你們都在享受覑永生的快樂。你們不會寂寞吧?不曉得在那遙遠的國度裏,會否有一個像「大師俱樂部」之類的東西,雲集了所有已離世的偉大的電影導演們,互相交流、分享。抑或你們仍可繼續創作,更隨心所欲地拍攝屬於自己的電影?(啊,你們還可以與一些過去的合作伙伴、以至繆斯、聚首一堂呢!)希望你們都安好!
你們離開之後,坊間照例有很多悼念的文字。大部分都向你們致意,也有小部分乘機繼續揶揄你們,或你們(一度)代表的「藝術電影」。他們嘲弄你們的電影沉悶、深奧、難明,又說你們脫離群眾,是活在「象牙塔」裏的小圈子人物。儘管他們也得承認你倆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影響力── 受影響的不僅是電影方面,而是整個文化面貌,但他們卻也不忘指出,你倆其實打從八十年代中期以還,基本上已沒再拍過一部重要的作品。(《芬妮與亞歷山大》(Fanny and Alexander) ,arguably 褒曼先生的最後傑作,是在1986 年完成的;《女人女人》(Identification of aWoman),安東尼奧尼最後一部引起廣泛注意和獲得好評的作品,則攝於1982 年。)換句話說,你們在世時,早已是passe(過時、陳舊)。
就讓那些愚昧的繼續愚昧吧!我們都不是耶穌基督,實在無法向他們施展神舻,把他們變得智慧一點。這是不能避免的。我是說,在這俗世社會裏,總會有這樣為數不少的人們,對待任何事物,都只以量計。說得清楚點,他們其實都是勢利的一群。他們當然不會明白藝術是不可能用數目字來衡量的。(又當然,如果那是件出現在蘇富比拍賣場的藝術品的話,則另作別論。)就算你跟他們爭辯說,褒曼先生一生產量驚人(超過60 部長片,其中起碼有15 至20 部傑作),就連安東尼奧尼先生也有廿多部作品的紀錄(傑作?起碼不少於七、八部吧!)他們也仍會對你們嗤之以鼻!安罷!讓他們去吧! (之一)
明報
C07 | 娛樂 | 只要有電影 | By 舒琪 2007-08-12
標示關鍵字
給離去的大師們
是的,你們都是已年過八旬的老人了。去世之前,安東尼奧尼先生更已癱瘓了很長的一段日子( 總有十五年了罷!),而英瑪‧褒曼先生的健康狀也好像不大好。你們最有影響力的時期早就過去了。七十年代尾八十年代頭出生的一代的電影學生們,從沒看過你倆的作品的,恐怕佔了絕大比數。( 「我在三家大學教書,但孩子們從來沒聽過那些經典藝術電影的名字。如果是硬性規定的話,他們才會看,否則可以讓他們選擇的話,大部分都只會熱衷於肆虐色情的恐怖電影」——簡‧羅素(Ken Russell):英國《時報》,2007 年8 月2 日)。因你們的離去而感到哀傷的,相信很多都是像我們這些起碼年過半百的老影迷了(我們是拒絕被稱作「粉絲」的);而大部分的哀悼,說到最後也可能是出於對屬於我們的那個時代的一份緬懷。純粹的懷舊無疑只會是種沉溺,但把年老一律視作猥褻,卻也未免是另一種的excessive。紊亂,特別是指價值觀而言,可能是這年代最大的問題之一。舉例說,科技上,我們一天比一天超越;但道德觀念上(兩者其實息息相關),卻一天比一天保守、扭曲。當有些人在「慨嘆」你倆的「黃金年代」早已一去不復還的時候,他們卻忘記了你們在年邁的日子裏,仍堅持覑創作的步伐,儘管那是艱辛而緩慢的。坐在輪椅上的安東尼奧尼先生在1995 年拍出了由四個短篇故事組成的《雲上的日子》(Beyond the Clouds)、2004 年先後完成了短篇紀錄片《米蓋安琪羅的凝視》(TheGaze of Michelangelo,拍攝先生你站在在米蓋安琪羅的雕塑前沉思的情景)和《愛神》(Eros) 中一段《TheDangerous Thread ofThings》。(按Imdb 的記錄,在97 年,你還拍了一部長九分鐘的映像詩《西西里》(Sicilia)。)而英瑪‧褒曼先生在96 年宣布不再拍攝電影後,也一直未停止過在舞台上和替電視執導,2003 年並以高清拍攝了遺作《夕陽舞曲》(Saraband)。如果這不是一種藝術/ 創作賦予生命以力量的呈現,又是什麼?
這裏,我特別想用前幾年《愛神》公映時的普遍反應來說明我的某些感受。記得嗎,記得那時候不是大部分的評論推許的都是王家衛執導的《手》,而對先生你的那段極奚落嘲諷之能事嗎?(史提芬‧蘇德堡(Steven Soderberg)夾在中間,評論優劣參半,算是倖免於難。)
(之二)
PAN
2007-08-25 09:38:44
wsc:
<第七封印>的dvd我這次正好帶了來英國,可惜一直沒看,看那種電影非有充足的精神不可.聽你一說,我更會努力找時間一看了,thx!!
暉:加油!
晖
2007-08-23 09:30:20
额……我眼花了……
嘿嘿,最近又到传讯公司混最后的实习了……不过还是学到点东西。30号回来,回去应该有很多东西可以和你聊了……
其他政黨無錢.失業沒錢.國民黨產幾百億.選舉還要花多少錢.150億黨產救濟失業
國民黨幾百億拿出150億救濟失業人民.對照其他政黨向銀行借錢.早捐黨產幾百億幫助失業.才公平
國民黨黨產幾百億.拜託拿出150億救濟失業平民.還有幾百億.國民黨不要整天喊失業無人照顧.現在幾百億黨產對比無錢失業.國民黨產看的很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