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2-04 02:41:23Pan

撫摸傷口的方式──談電影《巴別塔》/《火線交錯》

  最近屢獲大獎的《巴別塔》絕對有令人拍手叫絕的魅力:縝密的劇本把幾個看來不相干的故事巧妙地連起,劇情的推進常帶來意想不到的震撼,在形式以外,電影探究人性亦見深刻筆觸,更重要的是,它還染指一個備受關注、充滿爭議性的話題──一個「後九一一時代」的種族衝突與世界局勢。

  墨西哥依拿力圖在前作《狗男女的愛》及《21克──生命可以有多重》中,其實早已示範過多線敘事方式與悲愴沉鬱的風格,然而,把這種手法與調子用在《巴別塔》這種題材上,似乎更見事半功倍。多線敘事方式彷彿是為電影的全球格局而設,發生在摩洛哥、美國、墨西哥及日本的幾個故事環環相扣,成功畫出一幅廿一世紀的世界局勢圖;其悲愴得令人窒息的調性又與電影的種族、階級與政治問題一拍即合。新穎的手法、熱門的題材,再加上大明星的參演,還有導演兩部前作累積的口碑,令此片備受矚目。

然而,看《巴別塔》的整個觀影過程,我卻常常陷於不安;不安的原因,不只是來自電影的悲調,更深一層的問題是:用這樣的方式呈現這個題材,是否真的是高手所為?我們會否被這樣的一部電影誤導?

從一個聖經故事開始

《巴別塔》這片名指涉的,是《聖經》中的故事:人類因為自高自大,要與天比高,因此被神懲罰,最後,人類說著不同的語言,不能相互溝通。電影看上這個聖經故事其實已經值得討論:這段《聖經》強調的是不同語言文化帶來的禍害,而絕口不提各種語言也造就各國各異的燦爛文化,它的最大偏頗是在人類的文化差異上一錘定音地印上一個字──罪。有了這個負面的基調,《巴別塔》自然是悲觀的,它幾乎把種族問題推向一個個最棘手的極致:你是個在摩洛哥連水都不敢喝的美國中產階層女人嗎?導演偏要叫你在彼邦誤中子彈而危在旦夕。你是個最有愛心最盡責的墨西哥女傭嗎?導演偏要叫你在陰差陽錯下幾乎連小孩的命都保不住。你來自一個最單純的摩洛哥家庭嗎?導演偏叫你們因為一支槍而弄得家破人亡。於是,觀眾的情緒自然是被扣緊的,誰能對那些流血、傷亡、激烈的矛盾無動於衷?

我很懷疑這是否表現種族問題的最佳方式,我也好奇無常的人生是否非得要這樣描繪不可。把問題激烈化,把矛盾尖銳化,並加入種種天災人禍,這種操弄觀眾情緒的手法實在值得商榷──我很相信很多人看《巴別塔》跟我一樣,被電影的劇情與氣氛壓得緊緊的,根本沒什麼思考的空間。動輒搬出大師作對比也許是不公平的,依拿力圖也不過拍過三部電影,但早期奇斯洛夫斯基不也是常常作出政治批判嗎?安哲羅普洛斯至今不都在撫摸巴爾幹半島一帶的歷史傷痕嗎?為何他們不需要不時搬出血漿與死屍?為什麼他們的作品不見激烈的戲劇矛盾?如果每個導演都有一種撫摸傷口的方式,那麼,奇斯洛夫斯基大概選擇了沉思,安哲羅普洛斯大概選擇了哀嘆,至於依拿力圖,則彷彿要把血與肉都掀出來才善罷甘休。

一種戲劇的陳套

最可惜的還是電影雖努力拍出人心與社會問題的複雜,但當我們把佈局奇巧的層層敘事揭開,電影最終還是落入一種陳套:來自美國的是一對陷入婚姻危機的中產階層夫婦,在日本的是一個富有但破碎的家庭,其中有一對溝通失能的夫女,換言之,代表資本主義的富國一定是問題一籮筐,而且問題大多是「心靈空虛」;至於那些發展中國家呢,墨西哥人有的是熱情與真心,摩洛哥人也多是純樸而樂於助人,他們偶有犯錯但總值得體恤。兩種文明,一種病態而偽善,一種單純而可親,然後,《巴別塔》用一聲「互不了解」,一句「政治勢力在背後左右」,就把問題通通打發掉。我還真有點擔心,這樣一部看來複雜的電影,其實有可能進一步簡化我們的世界觀。

不過,比起去年同樣談種族衝突的《撞車》,《巴別塔》還是高明得多的。兩部電影點出尖銳問題之餘,都力求在最後為人物提供一種救贖與轉機,但很明顯,《撞車》的處理方式非常拙劣:例如那個美國富婆最後跟外藉女傭相擁而泣,又例如片末那個釋放人蛇的「歡欣」畫面,那都是肥皂劇式的樂天。《巴別塔》中的生命救贖畢竟比較令人信服:美國夫婦在危難中見真情,頗有感人力量,真正精彩的還是全片結尾:全裸的日本少女站在露台上與父親相擁。在云云大都會之中,導演選了東京作為現代都會的代表,片末的夜景也是全片唯一的城市全景,然而,這繁華景象卻是多麼冷冰,而一個少女就如此赤裸裸地獨對這片疏離的城市空間;她代表的是所有城市人,脫去時裝與制服之後,我們就是如此赤裸、脆弱、不安、孤獨地面對我們的城市、我們的現代文明。

說到底,《巴別塔》還是水準以上的一部作品,從視覺語言到敘事方式,依拿力圖的確別具一格。而當年看《狗男女的愛》的震撼,我亦至今難忘。只是,當它趕上了種族問題日日見報的浪潮而備受肯定,它的缺點也在同一個點上暴露出來。政治實在是個不好處理的題材,很多導演都在這個問題上摔交,然而,活在這個世代,一個好導演又怎能迴避政治問題?Create_adam@yahoo.com.hk
美國黑金 2020-02-27 00:42:52

很不錯的分享~~!

Pan 2007-03-28 21:43:53

野人:
是呀,的確如此.
可是,導演對白人中產階級的批判其實是老生常談的,已沒多大創見.
我在文中沒說白的是,我其實覺得這種電影有點投機,這也許是我不喜歡它的真正原因.

野人 2007-03-28 10:30:23

給樓下的:
我倒是覺得,這部片暗地裡倒是把白人,特別是美國人,給痛罵了一頓了呢!
你只要回想凱特布蘭琪對於摩洛哥冰塊嫌惡的表情,邊境官員趾高氣昂的傲慢,布萊德彼特在妻子獲救後想要用美金答謝導遊那財大氣粗的模樣,以及自始至終,美國媒體都以&quot恐怖攻擊事件&quot報導的偏頗,就會知道我說的是甚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