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2-22 03:04:25Pan
廿四年前的烈火--《父子》、譚家明、《烈火青春》
《父子》真的拍得那麼好?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先回到廿四年前。
時值一九八二年,中英談判已經開始,香港仍然前途未卜。在不安的政治氣候下有兩對男女,他們年少輕狂,他們放縱情慾,在他們眼中,沒有父母沒有權威沒有目標。這個廿四年前的故事,名叫《烈火青春》。
香港新浪潮的名導演譚家明蟄伏十七年,拍出了贏得獎項與口碑的《父子》。看罷《父子》,我好奇地拿出了他當年備受爭議的《烈火青春》來對照,結論是:譚家明真的今非昔比了。
《烈火青春》表面上是個抽離現實的故事,電影沒有時代標記,沒有政治符號,沒有社會時事的筆觸,然而,片中年輕人的心靈躁動卻又跟八十年代初期的香港人心關係微妙。他們彷彿是無父無母的一代人,沒有什麼榜樣或權威足以引導他們的所想所行;他們的情慾關係很是隨便,只見乾柴烈火,沒有真心承諾;他們也幾乎是無業遊民,大多沒有穩定的工作。他們在泳池打鬧,他們在電車上親熱,他們對性愛絕不猶豫。如香港影評人所言,這是一種無政府主義的表現。
劇情以外,重要的還有獨特的風格。不論是快速俐落的剪接、對比強烈的色調,或是鬆散隨意的敘事,都不只是為花巧而花巧,而是處處表現了那些年輕靈魂的不安與浮躁、那些年輕生命的無意義與困頓。大多數時間,導演著力拍出意境,而非交待劇情。電影最妙的是對日本的愛恨;當時正是日本文化大量輸出的興旺期,這群香港人大部分非常崇日,有的甚至操流利日語,從時裝、音樂到傳統文化,他們對日本極度欣賞。然而,他們最後卻無辜被捲入日軍的仇殺而傷亡慘重。從流行文化到國仇家恨,電影帶出了有關港日關係的問題,尖銳得叫人無語以對。
所以,雖然電影可以挑剔的地方還是不少,包括港片常見的場面處理粗糙、個別演員的誇張表現、結局的草率、說理的不清等,然而,電影的那種力度,那種書寫時代的野心,那種意境與意象的經營,到了廿四年後的今天仍然叫人讚嘆,更別說片中張國榮的憂鬱、葉童的可愛、夏文汐的性感與湯鎮業的衝動都一一值得寫進電影史。
我本來已不很喜歡《父子》,把它跟《烈火青春》比較,更是珠玉在前,相形見絀。今天的譚家明,已經失卻了當年的那一團火。(談譚家明.上)create_adam@yahoo.com.hk
dts6.1
2007-01-11 08:00:01
《最後勝利》將於本月12號首度推出
感謝分享!
http://www.yyj.tw/index.php/product/%e5%a8%81%e7%88%be%e5%89%9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