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4-24 17:22:10Pan

愛電影節的理由--一個看金馬影展及香港電影節長大的人

  愛電影節的理由     李展鵬

  朋友知道我週末趕到香港看電影節,頗感不解。他說,現在內地的盜版什麼冷僻的影碟都有,何必舟車勞頓跑到香港看戲?

  的確,現在觀眾在戲院及影音店已接觸到不少非主流藝術電影,而看影碟可安坐家中,不用限時限刻,自又是一大優點。不過,我對電影節卻有一分執著。首先,我仍堅信好電影絕對應該得到大銀幕的禮待,尤其一些視覺風格獨特的作品,更需要借大銀幕施展其魅力。或者現在一個“家庭影院”的影音效果已非常出色,但始終難及在戲院中跟眾人一起歡笑一起驚呼的過癮。

  再者,一個好的電影節會系列地引介新舊作品,以今年的香港電影節為例,舊的有文學名著改編的香港老電影專輯、與小津安二郎同期的日本大導演清水宏的回顧展等,新的有阿根廷新電影專題及眾多大師級導演的新作等,這些電影專題配合相關講座及資料,的確令人大大拓展觀影視野。有時候,主辦單位還會請來台前幕後人員與觀眾見面,這種與欣賞的導演與演員對談的機會,自然又是非常難得。

  不過,我對電影節的執著卻不是以上這些客觀因素可以說清的。其實,電影節對於很多人來說,已經成了一種趣味,一種儀式性的行為,又或是一種身分的認同。在我的大學時代,看非主流電影的機會仍是少得很,當時在台北的金馬影展成了一群愛好電影的學生每年一度望穿秋水的重要節目。從事前在街頭露宿一夜排隊買票,到影展期間忙亂地一天趕幾個場次,到事後同學之間的熱絡討論,點點滴滴都是好滋味──那趣味已經不只關乎電影。那時,就算不看金馬影展的同學都感受到一陣在學校中瀰漫的風潮。我的好友就曾說過,看電影節的熱鬧彷似是參加廟會的儀式。

  看電影節成了一種儀式,我們藉此宣稱對電影藝術的追求,藉此表現對一種非主流文化的認同。輕輕一句“我要看電影節”,在校園中也成了一種身分的認同,那隱約代表了你是個不滿足於媚俗的主流文化的人。

  看電影節有時是很可怕的事:一天趕三數場電影,兩星期內密集式看廿部電影,消化能力差一點都難以負荷,加上電影節以新作為主,有時難免看到一些水準參差的作品。不過,這箇中的趣味卻又是難以言喻的。可喜的是澳門近年也開始有一些小型影展,那雖然不如香港電影節或金馬影展每次有過百部作品的盛況,但總算是為尋求不一樣的電影的觀眾提供了難得的觀影機會。最近的中國優秀電影周及《影畫無疆界》節目,你也是座上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