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2-01 18:53:18Pan

談電影--電影與文化研究                 

  電影與文化研究                 李展鵬

 早前看到一則小新聞,英國牛津大學文學系的畢業試題,請學生分析樂隊Bee Gees的歌詞,這引起部分學者不滿,他們認為此乃牛津自我貶值之舉:一所世界級名校的文學系準畢業生,不探討莎劇或狄更斯小說,居然紓尊降貴去分析通俗流行曲?豈有此理!

 想到有個朋友,也曾氣忿地指責現在的影評不知所謂,因為他們「竟然」洋洋灑灑地以動輒數千字的篇幅大談王晶的爛片,並分析其中的時代意義。「影評人所談到的東西根本是王晶在拍片時不曾想過的。」這是她的反對理據。

 Bee Gees的歌曲或王晶的電影,果真不值得研究與討論嗎?也許未必。其實到了今天,在文學院或人文社會科學院的學生中,在分析周星馳電影、麥當娜的歌曲或箨士尼卡通的人,也許會比鑽研魯迅或托爾斯泰作品的人還要多。文學研究,原來靜悄悄地起了革命,研究者所關注的,已然不再限於嚴肅的、具藝術價值的作品,他們發現,一些向來備受學者忽視的大眾文化產物,原也是極富研究價值的材料。

為什麼這些通俗文化能進入學術的殿堂?這也許要追溯至六十年代的法國結構主義。當時,羅蘭巴特等學者研究各種文化的實踐,不論是高雅文學或流行產物,都探究其文化意涵,並指出大眾文化中許多看似自然的東西,背後都有其歷史社會文化因素。他們以符號學為工具,一一分析文本中許多不為人注意的視覺及語言元素。所以,王晶在他的電影中,真的會透露一些連他自己都不察覺的文化訊息,因為文本的創造者常是不自覺的;而破解這些文本背後的意識型態,就正是研究者的任務。
 
 這種研究取向,是跨學科的,學者往往要借鏡社會學、心理學、歷史學及文化人類學等不同領域的知識,才對研究對象進行解剖。由於這種研究無論在方法學及研究對象上已超越了傳統的文學研究,因此它有個涵蓋面更廣的名字──文化研究。

 而電影,作為過去一個世紀以來備受矚目的文化文本,便成了文化研究的熱門課題。研究王晶、周星馳或王家衛的電影,我們可以發現很多香港的文化特色,以及廿世紀末香港人的集體意識;研究茱莉亞羅拔絲主演的賣座愛情片,我們可探討現代美國人對兩性角色的定位;研究《午夜凶鈴》等一系統日本驚慄片,我們也許可以看到日本文化對靈界的獨特觀念。電影作為一種集聲、畫及語言的文本,是很豐富的文化研究材料。下次在大學試卷中發現周星馳或徐克的名字,別再大驚小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