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8-10 11:07:53叫我霸子就是啦

阿麥加養女

第一次認識瑪麗亞,是四年前一次來到阿麥加,當時瑟吉歐和我正在路邊等坐巴士回到省會。一個小女孩走近我們。纖細的她像一般當地小孩一樣,衣服破舊、佈滿塵土,但靈動的大眼睛,甜甜的笑容,惹人憐愛。瑟吉歐和她打招呼、並向我介紹瑪麗亞,原來她就住在公車站的對面、該卡阿姨雜貨店的旁邊。看到我們在等車,知道我們大概是要進城,要瑟吉歐替她帶拼圖回來;瑟吉歐問她要什麼圖案,她說什麼都好,如果是卡通的最好。一晃眼,隔了三年多我才回來阿麥加,再看到瑪麗亞,她已經拔高許多、是十一歲的大女孩了,只是如竹竿般纖瘦的身材,完全不變,沒有進入青春期的跡象。

住在阿麥加之後,慢慢知道瑪麗亞家裡的情況。瑪麗亞家有五個兄弟姊妹,瑪麗亞是老大,最小的阿雷,才三歲。爸爸巴巴尼諾種田養牛或打零工,媽媽特雷莎做幫傭;從瑟吉歐家裡的巷子出來、進入村裡主要道路時,常常可以看到瑪麗亞一家小孩在路邊泥土裡玩耍,而瑪麗亞的弟妹看到我們,總是會跟我們要糖吃;如果知道我們要到雜貨店,還會跟著我們,在雜貨店裡指著他們要的糖給我們買。半年多前瑪麗亞發生意外,被一隻外地人帶來凶猛的狗咬斷手,我們去她家裡探訪,第一次看到她家裡的情況,只能用一個字形容:家徒四壁。高高四方的土磚屋裡,灰暗的燈光下,什麼東西都沒有,只有一張小小簡陋的桌子,連多的椅子讓我們坐的都沒有。兄弟姊妹們不論屋裡屋外,都是坐在泥土地玩。

後來慢慢也知道,瑟吉歐經常以各種方式幫助這一家人:從城裡回來,常會帶東西給這一家小孩;城裡小孩不穿了、不玩了的衣服玩具,瑟吉歐整箱地帶回來給他們,連幾台舊腳踏車都從城裡搬來、修好了再給他們。瑪麗亞學校校外教學的費用,由瑟吉歐出;爸爸巴巴尼諾也三不五時來找瑟吉歐要工作做,瑟吉歐也會盡量找出工作來讓他做,並預先支付給他工資,讓他應急。只是巴巴尼諾並不是工作賣力的人,總是偷懶拖延;瑟吉歐教他鞣革,讓他可以貼補家用,巴巴尼諾也是意興闌珊,讓瑟吉歐失望。

好幾次瑪麗亞帶著一箱媽媽做的麵包來我們家,問我們要不要買;就算家裡不需要,我們都盡量全部買下。後來瑪麗亞甚至也來瑟吉歐家裡要工作做,說媽媽要他們小孩子比賽誰賺得錢多。瑟吉歐還是盡量找出工作給她:洗碗、掃地、整理東西,做玩了給她點心、茶用,並付給她大人一般的工資。畢竟是十一歲的小孩,碗洗了還是油的、地掃了還是土灰色,但是樂觀的瑪麗亞,總是賣力地做,臉帶著微笑;問她好嗎,一貫以大人的語氣回答:「還不錯」。問她當天做了什麼,她會很驕傲地說洗了所有的碗、照顧弟妹、做午餐給他們吃等等。明顯的,十一歲的瑪麗亞,早已扮演起長姐如母的角色。

今年夏天,首都來的攝影師朋友蜜兒塔在該卡阿姨旁、特力巴租下的一個空間,連續辦了兩個月的攝影工作坊,對所有人免費開放,瑪麗亞還是最固定的學生之一,也是我的同學,一起學基本攝影技巧、洗底片、沖照片等。常一邊上課還要順便帶弟妹的她,總是帶著微笑,聽到我的破西班牙文,還會露出牙齒地笑,再好奇地望著老師,並且在下一次上課準時出現。

夏天過去了,城裡來的朋友陸陸續續收假回去,瑟吉歐和我也離開阿麥加去首都待了一陣子。回來一個多月,才發現不見瑪麗亞。出了巷口經過她家,仍是一堆小孩在門口泥土裡打滾,但是不見瑪麗亞的蹤影,後來才聽說瑪麗亞被送去隔一個小土丘的人家作養女。阿麥加養子養女的習俗頗為普遍,該卡阿姨就收了一個愛玩黏人的小女孩在雜貨店幫忙;都是子女眾多、撫養不起的貧窮人家,把小孩送給經濟較好的人家收養;而對方多是把小孩作為包吃包住的幫傭對待,有實用的考量。這和過去台灣的農村,沒有什麼不同。只是被送走子女的辛酸,也是人之常情。只是沒想到發生在我們的瑪麗亞身上。

當瑟吉歐一聽到收養瑪麗亞的人家,馬上大嘆了一口氣,說那人家尖酸刻薄,瑪麗亞肯定沒有好日子過,我們的當地好友特力巴也是這麼說。果然隔了兩個禮拜,聽說特雷莎把瑪麗亞接回來了。我在街上重新看到瑪麗亞,高興地和她打招呼,問她好不好,她還是一貫的語氣說:「還不錯」;但是問她前一陣子好不好,就變成::「很不好」。問她怎麼不好,她說之前收養她的女主人給她很多工作、做不好會打她、還不給她東西吃,睡也睡不好。看瑪麗亞更顯纖細的身材,真不知她究竟遭遇了什麼對待;只是瑪麗亞仍是一般平靜的口氣說:「媽媽帶我回來,但是家裡還是養不起我,現在還在找人收養我。」

是認命、還是天真,我只感到心痛。

瑟吉歐要特雷莎讓瑪麗亞放學就來家裡喝下午茶,之後我們再給她工作,用意是讓她可以有收入幫助家裡。瑟吉歐的鐵面菩薩、用心良苦,令人感動,只是希望瑪麗亞父母能體會,並且努力工作、從事生產,讓瑪麗亞養女的辛酸,不再重複,回到她應有快樂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