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1-18 00:17:24尚未設定

12/27/2004: 大都會歌劇院 - Rodelinda

晚上聽的是韓德爾的歌劇RODELINDA。這是大都會史上第四部韓德爾的歌劇,也是大都會首次製作這齣歌劇。所以今天的演出才第七次演出而已。這部戲看起來的確相當冷門,我附近的一些老樂迷都沒有聽過這齣戲,我自己也沒聽過,不過當然和我不聽巴洛克有關,我連韓德爾的彌賽亞都聽不完了。上次在維也納聽神劇THEODORA也是很慘痛的經驗,聽到差點睡著。不過這次是歌劇演出,至少有布景和演員,視覺效果加分不少,所以儘管是巴洛克歌劇,我還是很勇敢的進來了。演出時間還休息共四小時,算是相當長的演出。

這齣戲主要是描寫米蘭的王后RODELINDA因為先生出征生死未卜,所以朝中就有人要娶她順便繼承王位。不過RODELINDA深愛國王,用盡各種手段拒絕,而國王也的確未死。在一連串的艱辛過程後,最後當然是國王翰王後重新登基,苦命鴛鴦再次重逢,而想篡位的大臣也和舊情人重歸合好。事實上劇情算是有點複雜,劇情概要說了半天,看一次就搞清楚了。

舞台設計相當特別,錢兩木用的都是同一套佈景。不過這一套佈景很特別,有點像是火車車廂一樣,,所有的景都連在一起,不過卻又各自獨立,有點類似一座大宅院的剖面圖。由左至右分別是大廳,庭院,國王的墓碑和馬槽。每換一個景,就是所有佈景直接往左拉,就直接換到下個景了。所以由這些景可以大概估計大都會的後台寬度至少可以容下三組布景的寬度,而上下可有兩組佈景,所以可以製造出不同空間的層次感。像第三幕國王被關進地牢裡,配合上竄位大臣的內心戲,導演就用了兩層佈景同時呈現,就製造出直接又強烈的對比效果。這齣戲有馬槽,也用了一匹真的馬,不過噱頭大於實質意義,感覺上有和沒有差不多,不是劇情必要的元素。倒是國王的小孩從頭到尾不說話,但是卻扮演著貫穿整齣戲的重要任務。布景的設計相當漂亮,不論是大廳的富麗堂皇,庭院的景致,墓碑的肅穆,還有馬槽及第三幕出現的地下監獄,都製作的的相當逼真。

音樂方面樂團相當清爽,幾乎就只有弦樂器和兩支直笛及一把長笛,還有大鍵琴魯特琴等頑固低音。而這齣戲特別的地方是所有的詠嘆調都是獨唱,除了最後的主要角色合唱之外,全部都是獨角戲。我還沒有看過那部歌劇是這個樣子的。而韓德爾感覺上像是把人聲當小提琴用,動不動就是一堆裝飾音,是相當特別的一種感受,可見巴洛克時期的美感的確和現在有相當大的不同。韓德爾的詠嘆調有個特色,歌詞不長,不過會一直反覆,大概是二到三次,所以MET的字幕也就很偷懶,第二次就不出現了,只在第三次再出現字幕。好處是可以純粹欣賞音樂,或是關歌手的演出,缺點就是比較搞不清楚唱了些什麼意思。

歌手群中有三位假聲男高音,看起來演出都有相當多的韓德爾歌劇演出經驗。指揮也是韓德爾專家,同時也是大都會首演。感覺紐約觀眾對這齣戲悉當喜歡,所有的詠嘆調一結束就是不停的BRAVO,這是我這幾天看歌劇的僅見,不過演唱的的確是了不起。從女主角RENEE FLEMING到三位COUNTER TENER,每個人面對複雜的裝飾音全都是唱的極為精準,實在是相當不容易,因為歌劇演出不比音樂會或錄音,除了演唱還要兼顧走位及動作,實在是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