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老街閒逛(2012-05-13)
由於大溪街道狹窄停車位並不多,所以我們把車停放在大溪橋旁的停車場,然後再從大溪橋開始漫遊行程。
大溪橋原是日治時代的興建的鐵線橋,橫跨於大漢溪上,在武嶺橋尚未興建時是大溪鎮對外聯絡的唯一橋樑;而在武嶺橋完成雙線通車後,大溪橋終於功成身退,鎮公所後續將此橋重新改建,仿造日治時代原大溪古吊橋的外觀重建,兩端橋頭另加興建二座很高的牌樓,而橋身二側則是灰白色的仿造大溪老街牌坊的巴洛克式雕花,兩邊皆可看到石門水庫與淡水觀音山的景致。
從大溪橋跳望左右兩端的崁津大橋和武嶺橋。
大溪橋上巧遇一隻很帥氣的狗狗,待著墨鏡和項鍊,很有嬉皮風。
過大溪橋後,可直接由橋頭走上大溪公園進入老街,但樓梯坡度較陡,我們選擇另一條經由大慶洞、石板古道再進入大溪老街,這條路比較不陡也比較有古意。
石板古道建於清末,在河運興盛的時期,大溪山區盛產的樟腦、茶葉和獸皮等山產經由大漢溪碼頭運至台北,而當時都由挑夫一肩一肩挑著扁擔,將船上卸的貨或是要上船的貨品,經由石板古道送至老街的商行,因是挑夫行走的路,所以古道的台階都非常小,而之字形的蜿蜒小徑,讓視野隨著腳步而變化。
原為渡船頭的遺址,經店家的巧思改成現在具古樸風味的咖啡館。
大溪老街是日治時期全台市區改正計劃時所建造的,建築年代約在1918-1919年之間,華麗的立面所用的製作材料分為加工材料及裝飾材料,有些街屋的加工材料以紅磚為主體搭配洗石子,有些則相反用以凸顯紅磚,而在裝飾材料方面包含有洗石子、磨石子、彩繪泥塑、剪黏和貼磁磚等。
即使是改建的樓房也維持巴洛克的立面。
老街上除了傳統的木器店、豆干店外,也增添許多藝品店、小吃店等,像達文西工作室,裡面陳列許多早期民間古物,也有許多台灣主題特色的產品。
文化工作室的門面仍維持原有的木門,可進去觀察以前的店面結構,通常店面都非常挑高,會特別做個小閣樓當作倉庫,而中間會有個中庭將住家與店面隔開。
接著我們前往大溪中正公園遊玩,大溪中正公園興建於1909年,由於大溪街是當時支廳治所在,也是理番的重要地,所以興建公園,並設有相撲場、忠魂碑和日本神社等重要場地。
大溪是推廣陀螺文化的重鎮,陀螺廣場有很多人在打陀螺。
大溪神社為日人為加速皇民化運動,於1933年興建完成,為桃園縣最早的日本神社,但光復後嚴重破壞僅留石獅子等少數文物,目前公所已重建參拜道,石燈籠。
昔日相撲場,中央原為堆高的圓形土丘平台,四周有四個看台,外圍種植樹木遮蔭,光復後被改為噴水池,現在則改為露天表演場,不過台灣很少有相撲場遺跡。
公園旁的長老教會教堂,興建於1998年,哥德式的尖塔造型及紅磚砌成的外觀,加上彩繪玻璃,讓人印象深刻。
大溪公會堂坐落於中正公園的南端,原建於1921年,作為地方民眾的集會活動中心,1932年大溪公會堂的主體建築改建為採用紅磚與白色水平灰泥帶裝飾,屬於源自英國安妮女王樣式的「辰野式」風格,目前已規劃成藝文空間。
公會堂前的南洋杉,種植年代已久,每棵都高聳入雲。
大溪武德殿興建於1930年 ,1934年完工,由於日人行軍國主義,除提倡武士道精神外,並在每一個州郡都興建武德殿 (屬警察署) 以供警察及青年子弟修練柔道或劍道之武道館,每月定期舉行演武大會。武德殿建築以鋼筋混凝土等新式建材建造而成,屋頂為「入母屋造」(類似台灣的「四垂」頂),正脊兩端的「鴟吻」具有中國唐代建築風格,與一般武德殿使用的日式鬼瓦不同。採洋式大木桁架支撐日本傳統社殿屋頂,大門設有「入母屋破風」。外牆用洗石子裝修,並以線腳模仿雨淋板壁的效果。內部正對大門牆面設置神龕,空間一半鋪榻榻米作為柔道練習場,一半鋪木板作為劍道練習場。
大溪武德殿於2000年發包修復,內部的木質地板像是昔日的劍道練習場,不過卻改為藝文展示中心。講到劍道就想起以前的漫畫好小子,而好小子漫畫也曾讓東洋劍道在國內風靡一陣子。
夜幕低垂,今天的大溪古蹟之旅又讓這些小朋友長了許多知識,最後再以大溪橋的美麗夜景作為今天的行程結尾。
哇...原來大溪還有長老教會跟武德殿啊,去了那麼多次都沒注意到耶,因為每次去都是以小吃美食為主,不過那個大溪橋夜景真的是不錯!!!
除了大溪和平老街的吃喝玩樂外,
可以帶小朋友到大溪公園走走,
就可以發現這裡還有這麼多漂亮的景點 2012-07-07 15:08:14
沒去買大溪最有名的豆乾吃喔!!
至於黃大目, 黃日香還是廖心蘭,
個人是覺得都差不多啦 2012-07-04 12:28:25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