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0-07 16:03:35晴&寶
我看電影
~生命的幽香~
欣賞完了女人香這部電影,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兩幕是艾爾帕西諾飾演的中校在紐約的下榻飯店落寞的持槍尋死時渾身透出的滄桑,以及稚嫩的看護查理在走上校方公聽會座椅時一臉的徬徨無助。這一老一少,一個眼盲蒼老,一個空有滿腔正直與勇氣卻未經社會的歷練,然而他們在各自的人生分岔路上巧妙的相遇,為彼此綻放出生命的幽香……。
「人是向死的存在」,更何況對一個又老又瞎的退休中校而言,在幽黯的死亡層雲籠罩下,何能昇華其為生命的幽香?年輕的查理自始自終的陪伴固然傳遞給頑固而孤僻的中校形而上的愛與溫情,然而這幾許支持的溫暖,就能轉化中校求死到求生的意念了嗎?我們從片中可以得見,不管是在一幕幕「盲眼穿越馬路、飛車馳騁、持槍對峙」的求死體驗或者是從「偕伴起舞、享用美食、搭訕女郎…」等求生的餘甘中,中校始終未曾放棄自我了結生命的想法,他滄桑的身形臉龐,諧謔的對白,無一不刻劃著對人生與自身的譏誚。的確,過往越加輝煌,今日的落魄便加倍的痛苦,縱然眼瞎耳盲,但自相比較與自我貶棄的心,仍不停歇,這不也是普羅大眾共通的人性嗎?
~何以自癒?~
而故事將何以為繼?幸而,導演天外飛來一筆的,在查理的聽證會上安插了一場精采絶倫的獨角戲式演講,透過煽情的表述,讓中校與查理這段亦父子亦朋友的真實情感,加倍展現,更使本來百無一用的中校,大展英雄式的能耐,不僅起死回生的扭轉了查理的學業,更在無形中強化了中校重新生活的理由。故而,影片中的最後一幕,中校逗弄小孩時綻放的笑容,以及與理查訣別時的言語訊息,才似乎展現了真正的生之喜樂以及對自我的接受。影片到此,似乎是個圓滿的結局了,然而,在真實的人生中,誰能確定,這樣就萬事ok了嗎?電影如探戈,舞跳錯了可以修改,一個鏡頭或劇情不對可以卡掉重來,但人生不行,我們終究是難以回頭。一個成功的經驗(如中校的最後演說)可能增強了人大半的求生意志,但是挫折肯定是人生當中不會少的加味料。如果,看待事物因應挫折的本質與方式不變,誰能肯定的說,中校即能就此自足的活?
~一念的轉換~
佛家說「人生是苦,樂只是苦的暫時中歇,苦仍然貫串整個人生。」,但,轉換個角度,我們為何不言「人生是樂,苦只是樂的暫時中歇,有苦有樂才是真實的人生。」由此片反思人生各階段以及自殺議題,會發現,人生其實是相當公平的,各發展階段會各有其面臨的危機議題,就如片中一老一小,各有其長其短,而生命的無常,同樣給予他們突然的刷洗衝擊,掙扎著求生也許是困難的,而自我了結就能解決問題嗎?對當事人而言或可能如此,但對他人則不然。在這個世界上,人與人的互動交集,就如一條條的線,牽引著彼此,一個人的自殺,必然在這些與他相連著的人們身上,切下許多不同截面的傷口,而傷口大小端視關係親疏而定。也許,這樣的切痕可能造成一個人變成斷肢殘臂,但或許,在切痕的接合之處,有一天更可能因此長出新的翅膀吧!
~緣何相伴?~
如果人與人之間的相遇與因緣際何在冥冥中自有定數,那麼我們緣何相伴?又緣何分別?看了這部電影,查理與中校的相伴到最後,已經分不清是誰帶給誰的幫助與成長多了。這不禁讓我聯想到Yalom一本著名的書「當尼采哭泣時」,內容大致是要表現,治療者與病患實際上在治療歷程中是相偕以伴,沒有高下之分的,甚至在這真實的相遇之中,根本分不清誰是治療者,是誰治癒了誰?而回到電影,回到自殺議題,回到人性最原初的相通點,即令是治療者自己,也許有一天,走到某個人生處境,也會有想死的意念、行動,我們屆時何以接受自身的限制與脆弱?我們何以從與自殺者的陪伴經驗當中得所成長、體誤?要去教會「有自殺危機者」什麼?除了緊急的危機處置之外,我想更重要的,或者是去反思「他們教會了我們什麼?」吧!
晴 寫於2004年 6月
欣賞完了女人香這部電影,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兩幕是艾爾帕西諾飾演的中校在紐約的下榻飯店落寞的持槍尋死時渾身透出的滄桑,以及稚嫩的看護查理在走上校方公聽會座椅時一臉的徬徨無助。這一老一少,一個眼盲蒼老,一個空有滿腔正直與勇氣卻未經社會的歷練,然而他們在各自的人生分岔路上巧妙的相遇,為彼此綻放出生命的幽香……。
「人是向死的存在」,更何況對一個又老又瞎的退休中校而言,在幽黯的死亡層雲籠罩下,何能昇華其為生命的幽香?年輕的查理自始自終的陪伴固然傳遞給頑固而孤僻的中校形而上的愛與溫情,然而這幾許支持的溫暖,就能轉化中校求死到求生的意念了嗎?我們從片中可以得見,不管是在一幕幕「盲眼穿越馬路、飛車馳騁、持槍對峙」的求死體驗或者是從「偕伴起舞、享用美食、搭訕女郎…」等求生的餘甘中,中校始終未曾放棄自我了結生命的想法,他滄桑的身形臉龐,諧謔的對白,無一不刻劃著對人生與自身的譏誚。的確,過往越加輝煌,今日的落魄便加倍的痛苦,縱然眼瞎耳盲,但自相比較與自我貶棄的心,仍不停歇,這不也是普羅大眾共通的人性嗎?
~何以自癒?~
而故事將何以為繼?幸而,導演天外飛來一筆的,在查理的聽證會上安插了一場精采絶倫的獨角戲式演講,透過煽情的表述,讓中校與查理這段亦父子亦朋友的真實情感,加倍展現,更使本來百無一用的中校,大展英雄式的能耐,不僅起死回生的扭轉了查理的學業,更在無形中強化了中校重新生活的理由。故而,影片中的最後一幕,中校逗弄小孩時綻放的笑容,以及與理查訣別時的言語訊息,才似乎展現了真正的生之喜樂以及對自我的接受。影片到此,似乎是個圓滿的結局了,然而,在真實的人生中,誰能確定,這樣就萬事ok了嗎?電影如探戈,舞跳錯了可以修改,一個鏡頭或劇情不對可以卡掉重來,但人生不行,我們終究是難以回頭。一個成功的經驗(如中校的最後演說)可能增強了人大半的求生意志,但是挫折肯定是人生當中不會少的加味料。如果,看待事物因應挫折的本質與方式不變,誰能肯定的說,中校即能就此自足的活?
~一念的轉換~
佛家說「人生是苦,樂只是苦的暫時中歇,苦仍然貫串整個人生。」,但,轉換個角度,我們為何不言「人生是樂,苦只是樂的暫時中歇,有苦有樂才是真實的人生。」由此片反思人生各階段以及自殺議題,會發現,人生其實是相當公平的,各發展階段會各有其面臨的危機議題,就如片中一老一小,各有其長其短,而生命的無常,同樣給予他們突然的刷洗衝擊,掙扎著求生也許是困難的,而自我了結就能解決問題嗎?對當事人而言或可能如此,但對他人則不然。在這個世界上,人與人的互動交集,就如一條條的線,牽引著彼此,一個人的自殺,必然在這些與他相連著的人們身上,切下許多不同截面的傷口,而傷口大小端視關係親疏而定。也許,這樣的切痕可能造成一個人變成斷肢殘臂,但或許,在切痕的接合之處,有一天更可能因此長出新的翅膀吧!
~緣何相伴?~
如果人與人之間的相遇與因緣際何在冥冥中自有定數,那麼我們緣何相伴?又緣何分別?看了這部電影,查理與中校的相伴到最後,已經分不清是誰帶給誰的幫助與成長多了。這不禁讓我聯想到Yalom一本著名的書「當尼采哭泣時」,內容大致是要表現,治療者與病患實際上在治療歷程中是相偕以伴,沒有高下之分的,甚至在這真實的相遇之中,根本分不清誰是治療者,是誰治癒了誰?而回到電影,回到自殺議題,回到人性最原初的相通點,即令是治療者自己,也許有一天,走到某個人生處境,也會有想死的意念、行動,我們屆時何以接受自身的限制與脆弱?我們何以從與自殺者的陪伴經驗當中得所成長、體誤?要去教會「有自殺危機者」什麼?除了緊急的危機處置之外,我想更重要的,或者是去反思「他們教會了我們什麼?」吧!
晴 寫於2004年 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