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1-28 00:49:23六月的季節

【數位時代雙週刊】稱霸美、亞兩洲的IT通路巨人 聯強要靠中國做

十一月初,全球第三大、中國第一大品牌電腦公司聯想總裁楊元慶訪台,除了與新聯想員工進行第一類接觸外,楊元慶不避諱地表示將分別和明基集團董事長李焜耀、聯強集團總裁杜書伍會面,交換關於品牌經營及通路管理的經驗。楊元慶直言,台灣市場雖然規模不大,但因為是全球資訊產品製造重鎮,對於積極開拓海外市場的新聯想而言,具有相當程度的指標意義,「台灣一定要贏!」

  楊元慶與新聯想的企圖心無庸置疑,但最後能不能成功,通路商扮演了臨門一腳的關鍵角色。「跟楊元慶見面時,他對我說,他關於通路的觀念都是來自於聯強,」聯強國際總裁杜書伍低調地提起這段故事。事實上,許多中國公司網站與經理人部落格中,都會同步轉貼每期《聯強EMBA》的最新文章。甚至中國第一大資訊通路商神州數碼,自總裁以下兩百多位幹部,每人都得熟讀聯強國際經營故事——《不停駛的驛馬》。但對聯強而言,不僅要做好亞太第一,更卯足全力朝成為全球最大通路商目標邁進。

  「台灣企業都有個宿命,就是市場太小,生意就算做得再好,成長還是很有限,唯一的方法就是走出去。」杜書伍指出,過去大家看到的通路商,都有很強的本地色彩,但隨著整體競爭環境變化,產品周轉率快,跌價速度也快,品牌業者也需要具有以洲為單位的區域通路伙伴,簡化銷售的層級及複雜度,才能及時因應市場端的需求。

  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分析師魏傳虔就指出,一個產品由生產端到消費者手上,中間涉及銷售、物流倉儲、配送及維修服務。在未來IT產業持續發生低價化風潮之下,產品生命週期縮短,將使得產業鏈結構產生質變,通路下單以及廠商生產的前置時間也縮短,銷售預測、物料與存貨管理、產銷流程控管等議題會愈形重要,通路商的角色更加凸顯。

賣三百個品牌的銷售平台

  「當平台建立好,所有的東西都可以在上面賣,」杜書伍指出,聯強目前共銷售全球三百個品牌產品,像英特爾、微軟、IBM、惠普、諾基亞、摩托羅拉、希捷等公司,產品品項高達五千項,且多項產品的市占率超過二五%。

  杜書伍說,跟許多同業比起來,在公司成立的前十年就花心思布建的資訊系統,是聯強最根本的競爭力。聯強的資訊系統可分為十大部分,連接內部員工、上游原廠及下游經銷商等三方面,包括庫存情況、財務報表、甚至連每次開會記錄,都建立在聯強的資訊系統內。


  「當基礎建立後,擴展的速度就很快,」他笑說,甚至還有下游的品牌客戶,幫忙穿針引線,介紹其他地區的通路商,與聯強形成策略聯盟,去年併購的印度公司雷廷頓(Redington Group)就是一例。
海外布局躋身全球第三大

  一九九七年,聯強開始展開第一波海外布局的策略,除了在澳洲成立子公司,還以2500萬美金,併購香港雷射公司,經營香港及中國地區市場,幾年下來雷射公司的營收已由一九九年的九十億元成長至去年(二00四年)的四百八十二億新台幣。一九九九年,併購泰國Compex公司,開始經營泰國市場。去年(二00四年)又展開新一波的策略,併購印度第二大通路商雷廷頓集團,進入印度、中東、西非等地。截至目前為止,營運據點已遍布全球十六個國家與地區、一百四十一個城市,形成以亞太為主軸,美洲、印度兩翼為輔的全球通路布局。

  去年,聯強加計北美、拉丁美洲、西歐與印度中東等地區營業額,全集團在全球的營運規模達一百零五億美元,為全球第三大、亞洲第一大高科技通路商。在今年十月由國貿局、外貿協會及《數位時代雙週》共同舉辦的「台灣十大國際品牌」評選中,聯強以品牌價值二.三九億美元名列第八名,更以二○%的成長率名列成長第二快的台灣國際品牌,主要原因就在於聯強於海外市場成長驚人。

  標竿學院院長朱博湧分析,聯強把原來「貨進貨出」的通路模式(box mover,把產品從這端搬到經銷商那一端),變成IT產品服務平台,為經銷商創造很大的價值,凸顯了通路業所具備的「範疇經濟」特性。

本土與國際化經驗兼具

  「中國是下一個主戰場,誰能占有中國市場,就有機會變成世界第一,」杜書伍說,未來台灣企業不是只求「偏安」就可以存活的,一定要在中國大陸把基礎建立起來。此外,對品牌大廠而言,最困難的挑戰,就是如何處理這廣大市場從省、城市到鄉村的歧異生態,「我們的機會就在這裡。」

  惠普大中國區管道總經理莊正松就說,在中國做生意,「最大的問題就是收不到錢。」在這種態勢之下,聯強占了一個非常有利的位置,如同杜書伍所言,同時是「亞洲的中國人公司」,又擁有「國際化的實際經驗與管理能力」。

 


  目前聯強已在上海設立運籌中心,並在兩百個城市中包括遠在西北的烏魯木齊都有設立據點,未來二至三年內還將投入十五億新台幣興建運籌中心,「中國的競爭太激烈了,很多事我們只能做,不能明講,」杜書伍說,就如同多數企業面對中國發展的問題一樣,前有地頭蛇如神州數碼,後有一波接一波的海外追兵,聯強同樣抱持著積極但低調的心態經營。

  就股價的表現,聯強的經營學也許不是令人興奮的題材,但聯強透過組織、成本、速度、品質、資訊架構所譜出的平凡管理學,配合積極的拓展動作,正是每家企業改造自己的最佳教材。
專訪聯強國際總裁兼執行長杜書伍

  以通路商之姿進軍全球市場的聯強國際,對併購與海外布局有著寶貴的經驗,當台灣公司在全球化與西進之路上履遭挫敗之際,聯強國際總裁兼執行長杜書伍對IT產業多年來的觀察與心得,足以做為借鏡。

(採訪.整理賴珍琳)

記者問:最近企業併購的風潮很盛,聯強也很積極,你對併購的心得為何?
杜書伍答:產業受到微利化的影響,大家都在做整併動作,就我觀察,未來國際性通路商大約會有二至三家,當地通路商大約會有一至二家。現在跟品牌大廠都是談區域性市場代理,而不是單一地區或國家。任何一家公司會被併購,一定有它的缺點,而且必然是公司本身無法改變的問題,需要借助外力改變,不然併購價格就會很高。所以在併購之前,要詳細解析自己有幾分把握可以改變他們。我們進去雷廷頓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資金不足、產品組合不夠強,經過我們協助引進了五、六個大品牌,例如華碩、賽貝斯(Sybase)等。

透過供應商媒合各地通路

問:聽起來聯強與雷廷頓的合作是個不錯的模式,當初怎麼跟雷廷頓搭上線?
答:我們與供應商之間有深厚的信任關係,他們會扮演媒人的角色,幫我們介紹海外好的通路商,像印度雷廷頓就是。比較有趣的一點是,可能受到印度宗教的影響,他們對一件事的投入程度很高,講得直接一點就是很會纏人,想一件事又要想很久,做決策很慢,對習慣快速行事的我們來說,是不太習慣,洽談併購過程中間有一度停擺好幾個月。後來發現兩家的組合真的是很互補,又繼續協商,因為文化的差異真的很大,最後採取只持股三六%的方式,而不是完全地掌控。

問:印度市場是很被看好的區域,那邊的市場特性是什麼?必須注意哪些問題?
答:印度是個相當特殊的市場,貧富懸殊很大。過去我們以為國民所得低的國家,消費者要求不會高,但印度曾經受英國統治,所以消費者意識很強,要求東西要用很久,對於服務要求高,這是IT廠商一個很大的進入障礙。另外,他們是各省邦聯制,各地的稅收與基礎建設等情況差別都很大,企業投入成本相對也會比較高。



問:一般通路商很少會幫原廠做維修,聯強為什麼選擇這條路?
答:早期資訊產業是以賣系統為主,規格多,到了末端就會變成產品線太多,很容易出現某個組件缺貨或是庫存過高。我們當初最重要的一項改變,是去說服組件廠進入通路,末端再來組裝就好了,不用這麼多機種庫存在那裡,元組件部分我們就可以幫忙做維修。這就是聯強所謂的「披薩模式」,你可以選料再現烤。而其他通路商都是由小而大,近十五年左右才形成規模,沒有足夠資金與人才,不太可能幫原廠做組裝。

微利時代造就通路商機會

問:品牌要國際化去做世界市場時,可以找當地通路商,可是通路商要做國際化時,該怎麼做呢?
答:全世界的通路結構都是很雷同的,只是每個市場發展的成熟度、通路分類比重不太一樣。產品的特性會決定其銷售方法,銷售方法則會形成通路結構,我們移植到全球市場的主要是資訊系統平台,只要會計制度、管理模式做小修正,其他改變地方不多,就像是把這些通路商納入7-Eleven的體系一樣,我們的價值在於運作系統,以及與全球品牌長期合作的關係,幫他們引入新的品牌與產品,這也是我們可以走出去,可以管得住的原因。

問:許多品牌在中國都有掉入泥沼的麻煩,聯強如何看中國這塊市場?
答:台灣人對大陸市場尤其會有一種非常矛盾與漂浮的認知,不知不覺中會陷入「國語等於普通話」的迷思。身處台灣的時候,會覺得法制亂、規範不夠健全,跟台灣很不一樣,很多人一開始過去時,都會有心理準備。但一陣子之後,就會開始覺得大家都是華人嘛,忽略掉兩岸的社會與經濟上的差異。在這種搖擺不定的觀點之下,不知不覺中會用兩套系統在思考,做出來的決策就會相當危險。
  經過一段時間,大陸的代理商與經銷商的信用已經慢慢建立起來,但還沒有成型的徵信系統。我們都是透過長時間跟這些客戶的交往、觀察與了解,建立起信任與默契。

問:在這個資訊業低價化與低毛利的時代,是否就是「通路為王」真正來臨的時代?
答:通路這個產業有個特性,人力與交通運籌的成本是不會變的,運送一包衛生紙跟一條金塊的成本是一樣的。若要毛利率維持不變,那絕對值的金額就在下降,但現在產業毛利到了谷底,運作需要更精準。

(本文轉載自數位時代雜誌2005年12月1號119期,第三人不得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