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5-05 19:07:32國一甲的寶貝
0421課後作業 張竹君
一、老師是如何評析蔣勳〈寒食帖〉這篇散文的?您又是如何評析的?
老師認為蔣勳以回歸生命的原點的立場角度來撰寫這篇文章。蘇軾的〈寒食帖〉,其風格特殊,歷朝歷代以來便有不少文人為此撰寫作品文章,而此篇蔣勳作的〈寒食帖〉,此文立意的「高」正是此篇文章之所以能脫穎而出的原因。蔣勳的這篇〈寒食帖〉標點出兩個主題,第一即是如何與困境相處。〈寒食帖〉是蘇軾被貶至黃州時完成的,當時為蘇軾遭逢危急生命的難關,原本意氣風發的蘇是一下子可以說是由天堂墜入地獄,這樣劇烈的轉變,在心情上的調適以及如何與困境相處就成了十分重要的課題。第二就蔣勳的這篇〈寒食帖〉也可以藉此欣賞學習如何描述另一種藝術。此篇文章的的前頭即截取了寒食雨的詩句,主要是因為這些詩句最能表達「回歸生命的原點」,因為這些詩句是數在經歷過烏臺詩案後對生命的大徹大悟而寫下的體會,蘇軾的一生遭遇到多次的貶謫,黃州的貶斥,卻只是他未來苦難的一個開端罷了,對蘇軾這個詩人而言,也具有不凡的意義,因為這讓蘇軾勘破生死,回歸生命的原點,多次貶謫的開始,對蘇軾來說,也是個「不凡」的開始。此篇文章中提到「詩意苦澀,是遭大難後的心灰意冷。」這一句更是直接點出了蘇軾他「回歸生命的原點」。而蔣勳寫著「這應當死去而竟未死去的生命」這又是多麼震撼的一句,經歷過九死一生,對於一切就恍若豁然開朗。本文的欣賞即由品評〈寒食帖〉的書法風格,援引蘇軾曠達的人格,印證〈寒食帖〉收放自如、平淡自如的書風。此篇文章評賞〈寒食雨〉說它詩意苦澀,說〈寒食帖〉則是稚拙天真,原因是因為蘇軾已回歸到生命的原點。文章末,蔣勳也對於黃庭堅對蘇軾的書法由形式之美轉變為平淡自然之美表示贊同,〈寒食帖〉的樸實美感,正是蘇軾歷經生死大觀後所頓悟的平淡自然。此外,蔣勳還引用蘇軾在黃州時其他的詩文為證,說明東坡人格的堅持、胸襟的曠達。文末回歸〈寒食帖〉的書法特色,歸為一句總評曰:「平淡自然」,標示美學的真諦。
我認為蔣勳寫下這篇有關〈寒食帖〉的文章,那是一種學習如何去詮釋欣賞另一種藝術,去欣賞另種藝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這裡他教導我,如何從作者的生活背景與他的作品做一個融合,一個人用心力完成的作品是最能反映出這個人心中的智慧和想法的。也許在初看這篇文章,會覺得它的晦澀難懂,但在了解了這些作品背後的人生體會,那是經歷過後的脫胎換骨,是高貴神聖的作品,也許我們沒有這個機會去達到這樣的境界,但是藉由閱讀這些作品,我們也可隱約的觸碰到這樣的心情,彷彿經過一次洗禮,一種恍然大悟的感受,是人生智慧的增長,也因此更佩服這篇文章立意之高妙,以及境界之高。這是從蘇軾的人生衍申出的成長,是為我們讚嘆不已的。由蘇軾的詩句中了解蘇軾在這些詩句背後的大徹大悟,在敘述這樣的領悟之因為何,一步一步引領我們進入最高層次的精神狀態,是勘破一切俗事後的清明,是心靈上的透澈。
二、請就鍾理和〈貧賤夫妻〉或黃春明〈青番公的故事〉這兩篇小說,任擇一篇,寫下一個您關心的議題,並且盡可能的回答這個議題。
在〈青番公的故事〉的一開頭,即出現這樣的故事情節,青番公堅持每一塊田要豎一個稻草人,並且是在家中的人幾乎都沒有幫助的情況下,只有七歲的孫子和青番公有興趣去紮12個稻草人。這並不是此篇小說的重點,但這短短的幾行卻引發了我不一樣的思緒。現在的臺灣經濟繁榮、經濟富裕,相對的,帶動這波經濟起飛的工商業,似乎也帶動了城市快速的變遷,這樣的變遷連帶的也造成成式之中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疏離,每個人的腳步都如此匆忙,似乎沒有什麼能讓他們為此停留幾秒,也忘了,忘了如何欣賞最純稚的農村。農村生活對現代人來說,似乎已經是個很遙遠的名詞的,存在人們的印象中,屬於鄉下的農村似乎生活較不方便,甚有人甚至會覺得農村生活是較為落後的,那是自認為身在城市中的優越。這樣的想法忘了原本台灣的根源就起於農村,忘記了我們生命中所賴以維生的食物接來自這群鎮日辛苦在烈日下作的農人,來自黑褐色的土地,是最溫暖最厚實的土地。事實上,這群農人的生活也在工商業的壯大下不斷被壓縮,他們的生存空間愈來愈狹小,也愈來愈多人選擇離開農村到城市中尋求發展,留在農地的只剩下一群老弱婦孺。其實這群老人所留在白花腦袋中的是最珍貴的經驗,這些經驗即使是再聰明的高級知識份子也無法立即得到的,那是經由長久時間累積下來的結晶,也因為這些寶貴的智慧結晶,加上對這塊土地的熱愛及認同,使得這些年邁的一群,捨不得放棄,想把這些經驗繼續傳承給下一代,那是一種愛惜的心,以及想把美好的東西傳給下一代的心。但是眼看著這群老人,即將在時間的洪流中消逝。黃春明先生也注意到這群人物,因此他也選擇了以這些社會的小人物寫了不少作品,對他們做了細膩的描述。但是農地的轉行也是必然的,在時代的趨勢下,勢必要作一些改變。原本的農地在人力資源不足下可轉型為觀光果園的型式,在繁忙壓力迫人的城市氣息中,往郊區觀光已成了一個紓解情緒的出口;也可以在政府的鼓勵下,許多人才可在農村發展改良農產品和農作物的技術,藉著吸取老農民長年累積的智慧結晶,不僅可以提升農產品的品質,也可以提升台灣在國際間的注意力,藉此也可讓人力回流至鄉間。
三、請就林文月或張秀亞這兩位現代散文作家,任擇其中一人的一篇作品,加以評析。
張秀亞的〈憶父〉即是讓人印象深刻的一篇。藉著敘述在求學期間與相處對應的點滴,讓我們在閱讀這些文字的同時,即可以感受到一位父親對於子女最深切的愛和照顧,透過張秀亞的父親,這些文字似乎也成了一面鏡子,反應著我們與父母相處的情形,以及父母對我們不變的深愛,在感動之餘,不免也因此而感到心虛愧疚。首先文章的開始即回溯到張秀亞在外地求學階段中,一次父親從家鄉來探望她的情景。父親帶了一盒張秀亞從前愛吃的家鄉蛋糕,懷抱的新斯是想著,女兒很久沒嚐到家鄉的味道了,也擔心著女兒在外地唸書求學會不會沒照顧好自己的身體,是否有吃飽、吃的是否習慣當地的口味了?這些全都是一個父親在心底思思念念的情懷,但是當時的張秀亞不懂,當時的她只看著盒上那吐色的貼紙,在會客室中,她覺得不安,她覺得整個會客室的同學似乎都在偷看著她和她父親的一舉一動,她不好意思讓她的同學看到盒蓋上土色的貼紙。遮些情節張秀亞是很直接的以文字敘述出來,但是卻也不難體會出隱藏在這些文字背後,張秀亞對於當時的自己有著無比的懊悔和譴責。隔天一大早,張秀亞趕著搭乘電車要返回學校,張秀亞急急忙忙的想跳上車,卻被父親攔住,因為父親擔心的是他的子女是否穿的暖,在這飄雪的清晨,父親仍是穩穩的將他脖子上的黑色圍巾,一圈一圈密密的繫在她女兒的脖子上,這樣的細膩對照張秀亞原本急躁的不耐煩的想要跳上車型成強烈的對比,更能體會出父親對她寬廣的愛,這樣的下雪天,細微卻冰冷的雪花降在父親已有些鬢白的髮上、頭上,但是父親渾然未覺,他的注意力全集中在對子女的關心,也因為這疼愛的眼光,讓張秀亞基於感動、愧疚,無法將解到一半的圍巾完全卸下。最後提到在戰亂時代,尤其是對向張秀亞父親這樣一個有學識的人而言,這樣的戰爭即是針對他們這群人而來,甚至在聽聞有戰事即將逼近,張秀亞的父親立即將自己過去得過不少榮譽的獎狀全都丟棄,這是為了生存,他把一個人過去一生中重視的榮譽光芒全都丟棄,那是為了要求生存,求生存的目的即是為了要給在遠方的子女的背後作一個最堅強的支撐,即使是生活再艱困,一個父親仍是咬牙的撐下去。在這期間,能給予父親最大安慰和珍惜的即是子女寄來的每一封道平安的信件,看到子女生活平安就是父母親最大的安慰了,而這些簡短的書信,卻是張秀亞在與朋友遊玩的過程中,隨手匆率寫下的幾個字,對照父親的百般珍惜,更能表現出張秀亞現在的無比後悔哀傷。藉由這些生活的點滴回憶,可以在心中勾勒出一個父親的形象,那是一個最慈愛不過的父親,是對父親最深切的懷念。
四、請從《好書太多、時間太少》這本書,選擇其中一篇,說說「人與書如何的對話」?您的閱讀經歷中,您又是「人與書如何的對話」?
在這本《好書太多、時間太少》中,作者開始學習讓自己在閱讀中適時叫停。或許對於有些人來說,一本書買回來或是借到了,就應該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就必須要將它看完,因為這本書是自己選擇的,每本書都有它的價值,因此必須要把它閱讀完畢,對於作者提出的「適時叫停」是感到不贊同的。事實上,作者自己在一開始也並不能接受這種想法。在其中一篇提到,本書作者十分喜歡一個新興作家,她極喜歡這位作家的第一本著作,也是因為這本著作廣受眾人喜愛,使得這個作家成名的很快。雖然這個作者在書中也承認,通常第一本書就成功這件事,對作家本身來說並不一定是好事,也就是說,一個新銳作家很難再締造另一次的佳績,他的下一本書也許不會再這麼令人感到期待,但因為作者太喜歡這位作家的第一本書了,因此她不斷的說服自己,下一本書一樣也是如此精采。她花了一些時間強迫自己閱讀下去,但最後的結論是,她學會了長大後會做的事,「適時叫停」。是的,每一本書都有它的價值,但若是這價值不屬於你,或是不能引起你的共鳴感動,或是引發你任何情緒上的波動,那這本書的價值對你而也就等於沒價值。
對我而言,選擇書是一種感覺,一種憑著直覺的選擇。在一排排的書架上,那一個個讓人眼花撩亂的書名,就這麼一個不經意,其中一個書名就闖進了你眼睛的視線,它的標題可能不是最引人注意的,但我就是注意到它,也許是我最近對這一範圍的內容有興趣,或者,它就是一種直覺,於是我選擇將這本書拿下。看看這本書的作者,看看作者介紹,以及自序或是別人為這本書寫的序,也許其中的文字能觸動我心中的一些新想法,最後翻翻這本書開頭的一兩段,有時候選書就是有這種直覺,看了前頭你就能在心裡決定這本書是否能引起你的興趣。對於其中的文字,特別是讓我有所感覺的字句,我會特別加以註記,同是在旁邊寫下我立時即有的感觸,若是想法多了些、長了些,我會拿起紙來寫下一篇札記,一篇隨性的札記,裡面是我的省思和新的領會,這是從閱讀中成長,成長是很令人愉悅的,藉由不斷的思考,我能體悟的、看透的也就更多,它可以是我的眼界更加增廣,那樣的成長是無法言喻的喜悅,是不斷與書交流和與自己對話得來的。
老師認為蔣勳以回歸生命的原點的立場角度來撰寫這篇文章。蘇軾的〈寒食帖〉,其風格特殊,歷朝歷代以來便有不少文人為此撰寫作品文章,而此篇蔣勳作的〈寒食帖〉,此文立意的「高」正是此篇文章之所以能脫穎而出的原因。蔣勳的這篇〈寒食帖〉標點出兩個主題,第一即是如何與困境相處。〈寒食帖〉是蘇軾被貶至黃州時完成的,當時為蘇軾遭逢危急生命的難關,原本意氣風發的蘇是一下子可以說是由天堂墜入地獄,這樣劇烈的轉變,在心情上的調適以及如何與困境相處就成了十分重要的課題。第二就蔣勳的這篇〈寒食帖〉也可以藉此欣賞學習如何描述另一種藝術。此篇文章的的前頭即截取了寒食雨的詩句,主要是因為這些詩句最能表達「回歸生命的原點」,因為這些詩句是數在經歷過烏臺詩案後對生命的大徹大悟而寫下的體會,蘇軾的一生遭遇到多次的貶謫,黃州的貶斥,卻只是他未來苦難的一個開端罷了,對蘇軾這個詩人而言,也具有不凡的意義,因為這讓蘇軾勘破生死,回歸生命的原點,多次貶謫的開始,對蘇軾來說,也是個「不凡」的開始。此篇文章中提到「詩意苦澀,是遭大難後的心灰意冷。」這一句更是直接點出了蘇軾他「回歸生命的原點」。而蔣勳寫著「這應當死去而竟未死去的生命」這又是多麼震撼的一句,經歷過九死一生,對於一切就恍若豁然開朗。本文的欣賞即由品評〈寒食帖〉的書法風格,援引蘇軾曠達的人格,印證〈寒食帖〉收放自如、平淡自如的書風。此篇文章評賞〈寒食雨〉說它詩意苦澀,說〈寒食帖〉則是稚拙天真,原因是因為蘇軾已回歸到生命的原點。文章末,蔣勳也對於黃庭堅對蘇軾的書法由形式之美轉變為平淡自然之美表示贊同,〈寒食帖〉的樸實美感,正是蘇軾歷經生死大觀後所頓悟的平淡自然。此外,蔣勳還引用蘇軾在黃州時其他的詩文為證,說明東坡人格的堅持、胸襟的曠達。文末回歸〈寒食帖〉的書法特色,歸為一句總評曰:「平淡自然」,標示美學的真諦。
我認為蔣勳寫下這篇有關〈寒食帖〉的文章,那是一種學習如何去詮釋欣賞另一種藝術,去欣賞另種藝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這裡他教導我,如何從作者的生活背景與他的作品做一個融合,一個人用心力完成的作品是最能反映出這個人心中的智慧和想法的。也許在初看這篇文章,會覺得它的晦澀難懂,但在了解了這些作品背後的人生體會,那是經歷過後的脫胎換骨,是高貴神聖的作品,也許我們沒有這個機會去達到這樣的境界,但是藉由閱讀這些作品,我們也可隱約的觸碰到這樣的心情,彷彿經過一次洗禮,一種恍然大悟的感受,是人生智慧的增長,也因此更佩服這篇文章立意之高妙,以及境界之高。這是從蘇軾的人生衍申出的成長,是為我們讚嘆不已的。由蘇軾的詩句中了解蘇軾在這些詩句背後的大徹大悟,在敘述這樣的領悟之因為何,一步一步引領我們進入最高層次的精神狀態,是勘破一切俗事後的清明,是心靈上的透澈。
二、請就鍾理和〈貧賤夫妻〉或黃春明〈青番公的故事〉這兩篇小說,任擇一篇,寫下一個您關心的議題,並且盡可能的回答這個議題。
在〈青番公的故事〉的一開頭,即出現這樣的故事情節,青番公堅持每一塊田要豎一個稻草人,並且是在家中的人幾乎都沒有幫助的情況下,只有七歲的孫子和青番公有興趣去紮12個稻草人。這並不是此篇小說的重點,但這短短的幾行卻引發了我不一樣的思緒。現在的臺灣經濟繁榮、經濟富裕,相對的,帶動這波經濟起飛的工商業,似乎也帶動了城市快速的變遷,這樣的變遷連帶的也造成成式之中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疏離,每個人的腳步都如此匆忙,似乎沒有什麼能讓他們為此停留幾秒,也忘了,忘了如何欣賞最純稚的農村。農村生活對現代人來說,似乎已經是個很遙遠的名詞的,存在人們的印象中,屬於鄉下的農村似乎生活較不方便,甚有人甚至會覺得農村生活是較為落後的,那是自認為身在城市中的優越。這樣的想法忘了原本台灣的根源就起於農村,忘記了我們生命中所賴以維生的食物接來自這群鎮日辛苦在烈日下作的農人,來自黑褐色的土地,是最溫暖最厚實的土地。事實上,這群農人的生活也在工商業的壯大下不斷被壓縮,他們的生存空間愈來愈狹小,也愈來愈多人選擇離開農村到城市中尋求發展,留在農地的只剩下一群老弱婦孺。其實這群老人所留在白花腦袋中的是最珍貴的經驗,這些經驗即使是再聰明的高級知識份子也無法立即得到的,那是經由長久時間累積下來的結晶,也因為這些寶貴的智慧結晶,加上對這塊土地的熱愛及認同,使得這些年邁的一群,捨不得放棄,想把這些經驗繼續傳承給下一代,那是一種愛惜的心,以及想把美好的東西傳給下一代的心。但是眼看著這群老人,即將在時間的洪流中消逝。黃春明先生也注意到這群人物,因此他也選擇了以這些社會的小人物寫了不少作品,對他們做了細膩的描述。但是農地的轉行也是必然的,在時代的趨勢下,勢必要作一些改變。原本的農地在人力資源不足下可轉型為觀光果園的型式,在繁忙壓力迫人的城市氣息中,往郊區觀光已成了一個紓解情緒的出口;也可以在政府的鼓勵下,許多人才可在農村發展改良農產品和農作物的技術,藉著吸取老農民長年累積的智慧結晶,不僅可以提升農產品的品質,也可以提升台灣在國際間的注意力,藉此也可讓人力回流至鄉間。
三、請就林文月或張秀亞這兩位現代散文作家,任擇其中一人的一篇作品,加以評析。
張秀亞的〈憶父〉即是讓人印象深刻的一篇。藉著敘述在求學期間與相處對應的點滴,讓我們在閱讀這些文字的同時,即可以感受到一位父親對於子女最深切的愛和照顧,透過張秀亞的父親,這些文字似乎也成了一面鏡子,反應著我們與父母相處的情形,以及父母對我們不變的深愛,在感動之餘,不免也因此而感到心虛愧疚。首先文章的開始即回溯到張秀亞在外地求學階段中,一次父親從家鄉來探望她的情景。父親帶了一盒張秀亞從前愛吃的家鄉蛋糕,懷抱的新斯是想著,女兒很久沒嚐到家鄉的味道了,也擔心著女兒在外地唸書求學會不會沒照顧好自己的身體,是否有吃飽、吃的是否習慣當地的口味了?這些全都是一個父親在心底思思念念的情懷,但是當時的張秀亞不懂,當時的她只看著盒上那吐色的貼紙,在會客室中,她覺得不安,她覺得整個會客室的同學似乎都在偷看著她和她父親的一舉一動,她不好意思讓她的同學看到盒蓋上土色的貼紙。遮些情節張秀亞是很直接的以文字敘述出來,但是卻也不難體會出隱藏在這些文字背後,張秀亞對於當時的自己有著無比的懊悔和譴責。隔天一大早,張秀亞趕著搭乘電車要返回學校,張秀亞急急忙忙的想跳上車,卻被父親攔住,因為父親擔心的是他的子女是否穿的暖,在這飄雪的清晨,父親仍是穩穩的將他脖子上的黑色圍巾,一圈一圈密密的繫在她女兒的脖子上,這樣的細膩對照張秀亞原本急躁的不耐煩的想要跳上車型成強烈的對比,更能體會出父親對她寬廣的愛,這樣的下雪天,細微卻冰冷的雪花降在父親已有些鬢白的髮上、頭上,但是父親渾然未覺,他的注意力全集中在對子女的關心,也因為這疼愛的眼光,讓張秀亞基於感動、愧疚,無法將解到一半的圍巾完全卸下。最後提到在戰亂時代,尤其是對向張秀亞父親這樣一個有學識的人而言,這樣的戰爭即是針對他們這群人而來,甚至在聽聞有戰事即將逼近,張秀亞的父親立即將自己過去得過不少榮譽的獎狀全都丟棄,這是為了生存,他把一個人過去一生中重視的榮譽光芒全都丟棄,那是為了要求生存,求生存的目的即是為了要給在遠方的子女的背後作一個最堅強的支撐,即使是生活再艱困,一個父親仍是咬牙的撐下去。在這期間,能給予父親最大安慰和珍惜的即是子女寄來的每一封道平安的信件,看到子女生活平安就是父母親最大的安慰了,而這些簡短的書信,卻是張秀亞在與朋友遊玩的過程中,隨手匆率寫下的幾個字,對照父親的百般珍惜,更能表現出張秀亞現在的無比後悔哀傷。藉由這些生活的點滴回憶,可以在心中勾勒出一個父親的形象,那是一個最慈愛不過的父親,是對父親最深切的懷念。
四、請從《好書太多、時間太少》這本書,選擇其中一篇,說說「人與書如何的對話」?您的閱讀經歷中,您又是「人與書如何的對話」?
在這本《好書太多、時間太少》中,作者開始學習讓自己在閱讀中適時叫停。或許對於有些人來說,一本書買回來或是借到了,就應該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就必須要將它看完,因為這本書是自己選擇的,每本書都有它的價值,因此必須要把它閱讀完畢,對於作者提出的「適時叫停」是感到不贊同的。事實上,作者自己在一開始也並不能接受這種想法。在其中一篇提到,本書作者十分喜歡一個新興作家,她極喜歡這位作家的第一本著作,也是因為這本著作廣受眾人喜愛,使得這個作家成名的很快。雖然這個作者在書中也承認,通常第一本書就成功這件事,對作家本身來說並不一定是好事,也就是說,一個新銳作家很難再締造另一次的佳績,他的下一本書也許不會再這麼令人感到期待,但因為作者太喜歡這位作家的第一本書了,因此她不斷的說服自己,下一本書一樣也是如此精采。她花了一些時間強迫自己閱讀下去,但最後的結論是,她學會了長大後會做的事,「適時叫停」。是的,每一本書都有它的價值,但若是這價值不屬於你,或是不能引起你的共鳴感動,或是引發你任何情緒上的波動,那這本書的價值對你而也就等於沒價值。
對我而言,選擇書是一種感覺,一種憑著直覺的選擇。在一排排的書架上,那一個個讓人眼花撩亂的書名,就這麼一個不經意,其中一個書名就闖進了你眼睛的視線,它的標題可能不是最引人注意的,但我就是注意到它,也許是我最近對這一範圍的內容有興趣,或者,它就是一種直覺,於是我選擇將這本書拿下。看看這本書的作者,看看作者介紹,以及自序或是別人為這本書寫的序,也許其中的文字能觸動我心中的一些新想法,最後翻翻這本書開頭的一兩段,有時候選書就是有這種直覺,看了前頭你就能在心裡決定這本書是否能引起你的興趣。對於其中的文字,特別是讓我有所感覺的字句,我會特別加以註記,同是在旁邊寫下我立時即有的感觸,若是想法多了些、長了些,我會拿起紙來寫下一篇札記,一篇隨性的札記,裡面是我的省思和新的領會,這是從閱讀中成長,成長是很令人愉悅的,藉由不斷的思考,我能體悟的、看透的也就更多,它可以是我的眼界更加增廣,那樣的成長是無法言喻的喜悅,是不斷與書交流和與自己對話得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