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5-05 08:45:59國一甲的寶貝

421課後作業 by培瑩

一、老師是如何評析蔣勳<寒食帖>這篇散文的?您又是如何評析的?
老師的看法:
  在課堂上,老師一再強調原點;蘇東坡因遭黃州一難,歷劫歸來,置之死地而後生,回歸到生命的原點,反璞歸真,逍遙自得,也漸漸懂得藏鋒納拙,享受平淡的自然,真正超脫到原點去,不再因為功名利祿的來去患得患失,重新品味純樸的樂趣。
我的看法:
  以前讀唐宋古文八大家文選的時候,作者在最後的跋中提到,蘇軾可算是中國文學家裡最倒楣透頂的一個;他的倒楣不是受苦,而是被迫受苦,他大好的時機全葬送在命運手上,就代用一句我曾寫過的句子:他的青春被扼死在倒下的時機上。
  十九歲中進士的確風光,但是三年的服喪乘以三(蘇母、蘇洵以及妻子先後去世),將近十年的光陰過去,年號從嘉佑改成熙寧再改成元豐,想重用蘇軾的皇帝已經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新派勢力的崛起。
  蘇軾的<寒食帖>可以明顯看出他這一生的轉捩點,是黃洲這一貶,他似乎是就此看破了紅塵,生死交接的縫隙讓他受了很大驚嚇,亦由此找回生命的原點,開了被貶謫亦能樂觀通達的先例,這是很難得的,因為自古文人抱著經世濟民的崇大理想,若有志不得伸,那種冤苦是很難承受的,僅能用筆硯來發洩,看詩聖杜甫所寫篇章字字憂國憂民,不難理解方瑜教授演講時那一句:「花費了一生的時間,治不好對人類的愛,是杜甫痛苦的根源。」也更能明白若是滿懷抱負的大好青年,因為時間,因為機會,喪失了一展身手的舞台,只能被迫接受一次又一次的侮辱,在生死的夾縫中學得灑脫,離開國家的中心,也離開了年少時持有的夢想,不是他不願意為宋驕傲,也不是宋虧待了他,而是老天不願意一個文學的瑰寶葬送在政治這條醜惡的水溝裡,於是將他撈了起來,遠離污泥,讓他在文學上發熱發光,至少我是這麼想的。
二、請就鍾理和<貧賤夫妻>或黃春明<青番公的故事>這兩篇小說,任擇一篇,寫一下一個您關心的議題,並盡其可能的回答這個議題。
議題<醫療>
  貧賤夫妻百事哀,而這哀愁通常是由病而來,就我所知,醫生地位的崇高在台灣,自日據時代便開始(或許更早),能夠掌控生命與病痛的白衣聖者,是人生的勝者。
  在健保制度實施前,如果說醫生是呼風喚雨的,我想沒有人會反對;對醫生的尊敬,以及醫生這一行業的高要求、高標準,都是令人咋舌的,可卻又沒人會去反駁這種天生的定律,就好像被洗腦一樣,看見醫生就代表著高水準的生活品質與人格。
  貧賤夫妻中,作者因為生病入院休養,因而將家裡的錢給咬光了,三年的時光溜走不說,回來的卻還是一副衰弱的病體,這是為什麼?就是當時醫療品質不佳,作者家境太苦。這病我不能說我不熟悉,因為不到兩年的時間,我爺爺跟我父親先後得了這病(父親是被爺爺傳染的),去醫院治療還是小事,最痛心的是兩人的身體就這麼衰弱了下去,後遺症纏著兩人,限制了他們的飲食與活動範圍。這樣算病好了嗎?從任何方面來看好像是對的,但是從真實的眼來看,這病還存著呢!
  如果是富貴人家得這種病,大不了就是用錢來砸好它,一流的醫生,一流的飲食,一流的看護,從不必擔心什麼,可餐餐魚肉受到良好照顧的大戶人家哪會得這種病?頂多都是些不痛不癢的富貴病,講句難聽的,看診那種病還要收醫藥費根本是侮辱醫生所學。可窮人不是如此,他們多半病得兇,病得厲害,醫生一出手就是要數萬上下的醫藥費,他們哪付得起?沒有良知的醫生大都是敷衍了事,甚至趁火打劫,想在皮包骨上刮油脂,可恨的行徑不只令人髮指,更是罄竹難書。所以以前的小說多半都有醫藥費拖垮一整家的橋段,可是在健保實施之後,這樣的情節看似變少了,卻只是新問題的取代罷了。
三、請就林文月或張秀亞這兩位現代散文作家,任擇其中一人一篇作品,加以評析。
張秀亞的<憶父>
  讓路邊無意經過的老人打開記憶的鎖盒,將那皤然的鬢邊、灰白的鬍鬚當作鑰匙,溫藹的微笑是盒蓋炸開時迸出的影像,在街道上,一個華髮的老人總是牽引出張秀亞憶父的情緒。
  回想起<父與女>之中的不懂事,憶父這篇文章表現出的更多的不捨與懷念。父親去世十年,作者卻已經有十一個年頭不見父親,離鄉遠走的她,為父親的懸念跟心疾感到愧疚,想起一個秋末的午後,父親來看她的事情,隔天,她以為父親回去的時候,不經意地又從旅館經過,卻發現一個想和孩子待在同個城中的傻父親還在旅館的燈光下,閃著那微僂的影子。
  想為父親奉獻些什麼,但是被收下的只是心意,父親這一走,是真正地走了,令作者錯愕,是怎樣的悲痛呵,竟奪走了她的慈父?家鄉諸親所遭受的苦痛呵,是誰能夠述寫?
  一只千瘡百孔的灰色線襪,竟是父親最後的遺物,那可是作者千瘡百孔的心?
四、請從<<好書太多、時間太少>>這本書,選擇其中的一篇,說說「人與書如何對話?」您的閱讀經歷中,你又是如何和書對話?
我想選<話題書>
作者的觀點:
  書商為了炒作一本書,不惜與媒體合作,將一本書捧得天高,然而讀者們真正閱讀之後,卻發現並沒有這麼強的可看性,甚至是失望,不再對出版界的眼光保持信心,因此,作者從不輕易相信書評,儘管她會先拜讀書評,但那是因為她有信心不受書評影響,書評只是閱讀之後的對照,唯有親身讀過,才有自己的想法,也才有機會去作評斷,得到讀書的樂趣。
我的觀點:
  我的閱讀生涯是漫長的,而書本我是感覺對了就拎著走,書評這玩意兒我是敬謝不敏,特別是太過詳盡的書評,如果只是短短幾句(不超過三句)的評斷,我雖然不到排斥的境界,卻也是一掃而過,完全不放在心上。我覺得閱讀是個人的行為,不需要別人來插話,骨子裡的叛逆性更是討厭人家指使我去看什麼書,什麼書才是好的,我有我自己的準則。
  媒體炒作書本的情況,造成了看暢銷書就像在玩福袋一樣,不清不楚,不玩可惜,而且還多了個洗腦的嫌疑,人一旦有先入為主的成見之後,除非個人意志夠堅定,否則拿到一本索然無趣的書之後,還是會很乾脆地把它啃完,但是如果看到一本喜歡的書,不管它的內容是不是很硬,愛書的人還是會把牙齒磨利,好一口一口的享受,所以,媒體炒作的書,還是只給大眾一個閱讀的機會,讓大眾更有一些接觸平面文字作品的機會,雖然那些作品的品質不一定夠高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