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20 07:47:42天字第一號

盛唐氣象給我們的啟示

現在依然有一種論調,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近代貧窮落後的根本原因。但是縱覽中國數千年歷史,我們發現在大部分時間,中國都是遠遠走在世界其他國家前面的。傳統文化不僅沒有阻礙中國發展,相反,繼承與發展傳統文化是推動民族繁榮、國力強盛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到唐代,中國古代社會進入歷史上最為光輝燦爛的階段,中國傳統文化也進入一個異彩紛呈、奇峰迭起的時期。認識這一段歷史,不僅有助於我們正確理解中國歷史與文化,而且有助於國人抵制民族虛無主義,樹立文化的信心,增強民族自豪感。
  唐代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的繁榮發展,開始於貞觀之治。由於長期戰爭,唐初社會動盪,人民流亡,土地大量荒蕪,社會經濟凋敝,百業俱廢。唐太宗針對這種嚴重的社會問題,實行了一系列寬鬆、開明的政策與措施。在貞觀元年至二十三年,不僅社會政治清明,而且在經濟、文化的恢復和發展上效果顯著。
  政治上唐太宗充分繼承了傳統的“以民為本”的仁政思想,和“任人唯賢”,“唯才是舉”、“德才兼備”的用人之道,任賢納諫,使貞觀時期逐漸形成了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的局面。經濟方面推行均田,輕徭賦,鼓勵民間經濟發展,與民休養生息,並節省政府開支,戒奢從簡,致力經濟發展。文化教育發麵,大興學校教育,鼓勵辦學多元化,培養各類人才。中央有國子監,地方有府州縣三種學校,同時,私學、村學也極為發達。意識形態方面,唐太宗亦以中國文化特有的“和實生物”的中和之道與寬容、包容精神(參見我的博客文章《“寬容與包容”:傳統文化人本思想之三》),尊道、禮佛、崇儒,實行開明的“三教”並立政策,不僅促使儒、釋、道相互吸收融合繁榮發展,更造成一種寬鬆的開放的文化心態與風氣。正是這種寬鬆、自由的思想環境,使得學術上各種新見解得以發揮,文學藝術的不同流派、風格得以發展,從而造就了唐代恢宏的文化氣象。
  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唐代國力達到頂峰,史稱“開元盛世”。宋代詩論家嚴羽曾用“盛唐氣象”來稱讚開元前後的詩歌。詩歌最能體現唐代文化在鼎盛時期的精神面貌,即寬廣、博大、自信的胸襟,宏大、磅礴、灑脫的氣質。正因有此胸懷與氣質,唐代文化,不僅在詩歌,而且在書畫、音樂、舞蹈、散文、宗教、思想方面,均達到發展的高峰,極一時之盛。
  文化的盛世,不僅表現在對自己傳統文化的完美繼承與發揚,也表現在對異族文化、外域文化的汲取上。唐王朝採取開放的民族政策,不僅使得唐朝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和
擴大,更重要的是,多元文化的交匯,有助於促成文化隆盛的形成。遊牧民族活躍、奮發進取的精神,與中原漢民族高度發達的經濟文化相結合,迸發出勃勃生機,使唐文化性格在整體上有一種明朗、高亢、奔放、熱烈的時代氣質。值得注意的是,唐代文化在汲取外來文化之時,始終沒有放棄、否定或懷疑固有文化,相反,本土文化始終是唐代文化的基礎與核心。
  唐代的這種對異族文化和外域文化的大規模採擷,吸收,不僅在中國文化史上,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均可堪稱典範。英國學者威爾斯在《世界簡史》中比較歐洲中世紀與中國盛唐的差異時說:“當西方人的心靈為神學所纏迷而處於蒙昧黑暗之中,中國人的思想卻是開放的,兼收並蓄而好探求的。”唐文化的特有氣質,正是這種“兼收並蓄”、“有容乃大”的精神。孟子說:“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孟子?盡心下》)有容乃大的精神,造就了唐代的“充實而又光輝”的文化繁榮時代。人的創造才華是無止境的,在 “有容乃大”文化精神的指引下,各種文化流派、藝術形式都具有充分發展的空間,因此都能得到了極致的發展,正如蘇東坡所言:“君子之于學,百工之於技,自三代曆漢至唐而備矣!詩至於杜子美、文至於韓退之、書至於顏魯公、畫至於吳道子,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
  盛唐氣象和唐代的文化精神,於今仍具有重要的啟示。
只要中國繼續發揚“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既不固步自封,也不盲目媚外,在汲取外來文化的同時,堅持繼承、弘揚傳統文化。我們堅信,中華文化將邁向新的高峰,中國也必將走向新的鼎盛時期。
回頭看看我們臺灣,地域狹小,偏安一隅,使得我們的目光短見,心胸狹窄,聽不得不同聲音,一有不同的聲音,輕則口誅筆伐,重則大打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