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25 19:22:08Jasper

甲狀腺癌「標靶藥物」問市 患者術後復發得救 甲狀腺癌自我檢測新招 簡單步驟「推、吞、觸」

(NEWS)5月25日為世界甲狀腺日,根據國民健康署最新101年癌症登記資料,過去從未在十大癌症中出現的「甲狀腺癌」,竟首度進榜,發生人數排名第9。由於甲狀腺癌致死率不高,不少患者以為手術切除等於痊癒,因而忽略持續追蹤,經常有患者癌細胞復發而且轉移卻不自知,延誤治療黃金期。幸而隨著醫學進步,目前分化型甲狀腺癌已有全新標靶藥物能對抗惡性腫瘤,增加患者生存時間。

老婦以為切除腫瘤已痊癒  15年後竟復發

今年72歲的詹老太太,20年前發現自己罹患分化型甲狀腺癌,順利開刀切除後,沒想到15年後癌細胞復發,且轉移至肺臟,但腫瘤分散於肺臟無法進行手術,老婦初期僅能接受放射碘治療,但治療成效不彰,腫瘤不但沒縮小反而持續惡化,醫師建議老婦嘗試美國FDA於2013年通過的甲狀腺癌口服標靶藥物,治療兩年至今,腫瘤生長速度似乎變慢且漸漸變小,從疾病復發已度過5個年頭。

三軍總醫院正子造影中心主任諶鴻遠醫師表示,由於甲狀腺癌經過治療後多能得到相當好的控制,一般人印象中,總會對甲狀腺癌有掉以輕心的想法,以致容易忽略它,但就他臨床經驗上看來,術後約有30%的患者面臨著癌細胞復發轉移,面臨難以治療的困境;像詹老太太就是以為術後已痊癒,無定期追蹤的觀念,導致15年後癌細胞轉移,才發現為時已晚,肺臟已有四顆腫瘤,治療困難。

無藥可醫 標靶藥物成患者新希望

甲狀腺癌的存活率遠高於其他癌症,但復發率也相對高,台大醫學院榮譽教授黃天祥醫師說明,就他臨床經驗,約有20%至30%的患者於術後十年癌細胞轉移且復發,過去復發的患者僅能使用碘131放射治療,但其中有10%-15%的患者治療效果不彰,卻也苦無其他治療方式可醫。

還好,隨著醫學進展,目前已有新的分化型甲狀腺癌口服標靶藥物上市。黃天祥醫師解釋,此標靶藥物可以抑制癌細胞的增生及血管新生,且能透過抑制癌細胞中的信息傳導,達到抑制癌細胞分裂,同時阻斷血流供應,因此上述患者的腫瘤細胞才會漸漸凋零。諶鴻遠醫師進一步強調,根據DECISION第三期臨床試驗結果,此標靶藥物能有效降低41%的疾病惡化風險,且能確實增加放射性碘治療無效之局部晚期或轉移性的進行性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的疾病存活期,為患者的一大福音。

除此之外,黃天祥醫師提醒,患者即使經手術切除、放射碘治療後,仍應定期追蹤。初期每隔半年至1年,要做碘131放射掃描追蹤,穩定後依據復發風險逐漸降低頻度。若是患者有復發病灶無法開刀且對放射碘治療無效,標靶藥物將是新的治療選擇。

甲狀腺癌自我檢測3步驟:推、吞、觸

甲狀腺是由兩個側葉和中間連接的峽部構成,外觀就像是一面盾牌,也有人形容為蝴蝶狀,位在頸部脖子的下半段,較靠近氣管的前方,民眾可透過自我檢測的方式,測試是否罹患甲狀腺癌。至於如何自我檢測呢?諶鴻遠醫師建議步驟為:「推、吞、觸」

(1)「推」:自我檢查甲狀腺大小,用大拇指+四指,輕推頸部,並注意是否有腫脹的感覺。

(2)「吞」:可於鏡前稍抬高頸部,然後用力吞口水,觀察喉骨附近是否有不尋常凸出物隨氣管上下移動。

(3)「觸」:藉由兩手觸診沿著後頸檢查甲狀腺的對稱性及腫瘤的性質,如腫塊的大小、形狀、硬塊等等,亦可評估是兩側至前頸部否有淋巴結腫大情形。

遠離輻射、適量碘攝取  甲狀腺癌不上門

甲狀腺癌發生頻率增加是否與輻射有關?諶鴻遠醫師表示,全世界都有甲狀腺癌發生率增加之趨勢,其中又以韓國最為顯著,普遍的說法認為健康檢查普及是導致甲狀腺癌發生人數大幅增加的原因之一,其次遺傳基因或基因突變、環境輻射線或化學汙染、飲食加工品,也都有很大的關係。相關研究發現幼年時輻射暴露造成甲狀腺癌發生最為顯著,過去蘇聯車諾比核電事故的輻射污染食物的確讓許多該地區8-12歲的孩童因輻射污染,導致十年內罹患甲狀腺癌的比例快速上升。臨床上也常見到幼年因頸部輻射照射後成年時發生甲狀腺癌的案例,不過在非因輻射污染的其他因子,遺傳也頗為常見,在門診常有不少兄弟姊妹檔或父母親子檔的家族甲狀腺案例。

為避免甲狀腺癌找上門,飲食上有哪些注意事項?黃天祥醫師說明,應注意碘的攝取量,攝取量不足或是過量都是不合適。醫師提醒民眾,玫瑰鹽、海鹽等進口鹽類,大多都是未經人工添加碘的,國產一般食鹽中過去因為台灣有地區流行的缺碘甲狀腺腫問題故而添加碘,以確保每人攝取到足夠的碘,但是對於有甲狀腺疾病的人碘攝取需要進一步和醫師諮詢比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