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9-03 14:57:16Kemp

金牌為誰而閃亮?


 “金牌”是这段日子各色媒体最津津乐道的事物,也是我们小民百姓最主要的谈资。的确,又是一届奥运会,又是一次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契机。幸运的是,我们又一次成功了。到现在为止(北京时间8月28日晚上8时――多么吉利的数字)我们已经追平了上届奥运会的金牌数(28枚),与头号大国美国只相差一枚,而且后面还有明天凌晨的男子十米跳台跳水和女排,“冲金”的势头也很强劲。看来这回我们又要赢来新一次的“历史性突破”,成为世界第二大“体育强国”了。

  然而,金牌为谁而闪亮?

  首先,为了政治。在“万恶的旧社会”,“三座大山”的压迫使中国人民背上了“东亚病夫”的耻辱的十字架。令人欣慰的是,“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从此开始了甩掉“东亚病夫”的艰难历程;从此,中国的竞技体育也就背上了沉重的政治压力。“夺金指标”成为最触动教练员神经的词语,“完成任务”则侵蚀了运动员享受运动乐趣的权利。一旦“计划内”的金牌失手,上级领导严厉的批评难免,媒体的口水也能把人淹死,全国人民更是“坚决不答应”;有幸得到了一块“计划外”的金牌,在媒体的报道中则成为“奇迹”,运动员也在一夜之间“山鸡变凤凰”,成为民族英雄。随着一块块金牌的闪亮,五星红旗一次次的升起,民族认同的想象也一次次被强化。全国人民在各级官方媒体的“全天候轰炸”中,陷入了狂欢,从而也暂时忘记了自己的家旁没有篮球场,公共游泳池的肮脏水质和不菲门票;当然也可以忽略在城市各社区里存在安全隐患的所谓“健身器材”。金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闪亮,所以运动员们必须感谢祖国和人民的培养。即便出现有“不讲政治”的运动员,主流媒体的记者或主持人们也会努力“诱供”。我所见的最赤裸裸的“诱供”发生在央视对夺得网球女子双打金牌的两位可爱小姑娘的访谈中。主持人问:“你们知不知道国家为你们出去打职业网球巡回赛花了多少钱吗?”两位小姑娘“没良心”,只好回答说不知道。旁边的教练给出了数字:“估计两万美元吧。”两万美元!与不争气的男足相比,简直九牛一毛,也亏那位政治觉悟甚高的主持人问得出口!

  其次,为了商业。说到商业,我不得不佩服可口可乐公司的眼光。你看,广告里挑的两位运动员,一位得到了唯一的一枚男子体操单项的金牌,一位更是成为黄种人的骄傲,得到了男子110米栏的冠军,实现了中国田径的历史性突破。从此,该公司更可以“要爽由自己”了。比较而言,中国移动就不那么幸运了。那两组号称“我能”的运动队,乒乓球队虽然小有遗憾,可确实“我能”了;体操队可就基本“无能”了,更要命的是唯一拿金牌的那位居然没有被选中出现在广告画面上。给这次奥运广告大战打个分,如果可口可乐公司能拿一百分的话,中国移动公司也就50分了。商业对竞技体育的渗透在当今世界可谓无孔不入,原因只有一个:竞技体育太吸引眼球了,金牌运动员是注意力经济的最佳运作对象,尤其在我们这个对奥运会举国瞩目、视金牌运动员为民族英雄的国度里。所以,在闪闪的金牌背后,是闪闪的金钱。当然,在商言商,公司们选择金牌运动员做广告本身无可厚非。然而,我们的金牌运动员们能幸免于金钱的侵蚀么?早在男子10米气步枪的金牌被那位如睡梦中初醒般的温州小伙子拿到之后,温州那些财大气粗的老板们就放出豪言,要重奖这位温州人的骄傲,全浙江人都在猜测这位小伙子最后会拿到多少钱。我真担心那位可爱可亲的温州小伙会迷失在巨额的金钱之中。我更担心金牌运动员们会如很多发达国家的顶级运动员一样以身体的健康和未来生活的幸福为代价走向兴奋剂的深渊。

  再次,为了个人。从少体校到国家队,我们国家的竞技体育以赢者通吃的残酷激励机制在层层筛选着运动员,用古人所谓的“一将功成万骨枯”来形容这个过程实在令人辛酸的贴切。对于运动员来说,目标只有一个:咬紧牙关、排除万难,争取金牌,成为“人上人”。否则,成千上万淘汰者命运就是他们的明天。许多省运动队的运动员,在退役之后好一点的还可以去下一级体校做教练,差一点的去做保安,甚至找不到工作。因为他们所有的青春年华都消耗在专项训练上了,没有同龄人的文化素质,没有谋生的技能。所以,金牌也为个人生活条件的改善而闪亮。这又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很多时候,我们被运动员感动,往往是在得知他们家境贫寒又苦练不缀的时候,尤其是那些相对枯燥的、没有多少娱乐功能的项目中。看到女子75公斤以上级的那位举重运动员拿到金牌,我最大的安慰是她终于有钱为她在农村的久病的父亲治病了。

  更快、更高、更强是竞技体育的目标,追求这些目标不但需要强力的冶炼,更需要冒险精神的培养。而冒险精神的背后是独立的个性的支撑。所以,体育精神的本质是个性的张扬和超越。由此,这次奥运会于我而言,最大的满足不在于看到多少次国旗的升起,甚至也不在于国家和社会各界能奖励运动员们多少钱,而在于看到了金牌运动员们个性的张扬。当看到那位在第二把挺举中伤了腰但还是拿到金牌的男运动员对着电话高喊“老婆我拿金牌了”时,当看到刘翔说“感谢我的父母、教练和好友”时,我感到运动员们逐渐摆脱了动辄“宏大叙事”的惯习,逐渐地走向了人性真实的一面。其实,祖国在每一位出国参赛的运动员的心中,当看到五星红旗升起时,每一位站在领奖台上的运动员都会心潮起伏;当“计划内”的金牌意外失手时,教练员运动员都会内疚。这些心情不一定都要讲出来才显得爱国;民族认同、爱国意识的培养需要真实的潜移默化而不是宣传部主管的各级媒体的循循善诱和高密度“轰炸”。体育精神同时也是一种运动习惯的形成。真正的体育大国是民众普遍养成运动习惯的国家,而不是集举国之力培养少数金牌运动员的国家。比照这一点,我们真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愿金牌能更多地为体育精神而闪耀!

 阅读次数:669 【本文为《世纪中国》网上首发,感谢作者惠稿。】

 发布日期:2004-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