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8-30 07:00:13簡隆全
書寫的自由和疑慮(網上閒聊摘要)
1
將別人的知識誤解成自己的,似乎是極難避免的。然而過度的謙遜和驚疑應該也不需要,否則仔細檢視自己的感觸或思索,只怕再怎麼個人,也早已是公共的資產。
2
獨特使人寂寞 而共鳴又令人疑慮。
3
披荊斬棘者,當然有其歷史定位,但未必是最好的。古典文學中多有先例,一些真正精粹的作品,總要經過許久醞釀才生得出。如今提起唐詩,還有誰眞認為體制形式創制者如杜審言宋之問者的成就,高於後進的李杜之上?晚明小品的觀念手法新穎突破,流派的提倡者當然功不可沒,但集大成者仍在於末期的張岱。
4
現代文學有你所說的問題,一來是後繼者的表現所致,二來也是新傳入的所有權觀念竟凌駕於藝術本身,以至於爭先恐後,標榜一派風氣之先,以為卓絕不凡。然而,究竟寫了些什麼?又為何有人甘心附驥在後呢?
5
文學獎確實是大有問題的。每次看到評審會議記錄總要作嘔,但又不得不一路看下去。看評審大公們是怎樣夸夸其談他們的文學理念和評選標準,看他們既期望參加作品「得有大格局、新氣象」,又希望參加者能本著文學初衷寫作,不必曲意求變,一昧迎合文學獎的需要?以及,看他們是怎樣閱讀文章的。
最令人絕倒的例子是,張曉風女士為去年時報文學獎的散文首獎,寫了一篇評審感言,篇名叫作「道具」,內容離奇到難以置信:她認為該文章成功之處,便在於作者寫了中國文學史上不曾碰觸過的「追悼遭歹徒殘酷殺戮的姊姊」這樣的主題!而且選用了「適宜的道具」!更甚者,她竟還幫作者修改起文句來了,彷彿是作文老師!事後尚沾沾自喜將此文收入於自己編選的年度散文選中。
我常在想:文學獎有這樣的問題,主辦單位和評審是難辭其咎的。畢竟,就「端正(文學獎)文風」而言,沒有人比他們更有力。歐陽修擔任主考官時,一連拔擢了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等,至此,天下讀書人,誰敢不揚棄駢儷,趨附古文呢?
6
你所指陳的問題,在現代詩裡尤其強烈。在韻文的高峰年代,也未曾看過幾首能艱澀如現代詩的作品。比起來,李賀、李商隱只能算是多了典故的障礙,而屈原只是楚地方言難解罷了!
7
但我卻不敢說,為了「揚眉吐氣」,故作者們競相「自我作古」,推陳出新。我依然相信,文學革新有其不可不然的理由,因為原先的拘限,已不足以順利描摹更精微複雜的內容,只得打破格律,嘗試新寫法。當然也有些是過度了點。
8
其實我是不擔心搬弄一些現成哲學來寫寫,有些的確是頗有意致的。沒有經過咀嚼消化便拿出來賣弄,自然是可笑的,但若能以另一種形式表現當代思潮,何曰不可?甚至是不可迴避的責任與必然。再等而下之看待,也可視為思想的「文學性實驗」,詳熟且不感興趣的人自然不必讀它,但總有人是藉由這不同的管道,更清楚讀懂了他們的時代,或者人類知識的館藏。
用繪畫、雕塑、電影等來表現者,更是不勝枚舉,只是媒材或形式差異性更大,或者意圖較易妥善包藏,故也較能使人接受。
9
沒錯,作者總是走在學者(或者評審)前頭,有時無法被欣賞,也可以此告慰、吸吮傷口。
值得一想的問題:
有多少經典,曾經一度也被視為異端?
而如今又有多少經典,當初的環境根本無法孕育?
所以一味地借古諷今,似乎也不公平。
10
現代思潮的變動昭示:無法求全責備,但能張微揭隱。
修正之前的實驗,也預留再修正的空間。
11
要寫作者嚴格控制住對文字的物慾熱情,確實是極其艱難的。所以寫的時候搜索枯腸,完成之際形容委頓,日後再讀卻悔恨交加:總要加入一些極其新穎誘人的詞眼,總要無端賣弄,甚至放在不甚妥適的位子上,顛顛簸簸,也覺得搖蕩生姿。說是以詞害義,或者對書寫的內容信心不足,倒也未必。有時文學就是由對部分詞眼的激情而來,一字一詞得到警醒,足堪咀嚼,便能令人快慰。
12
瑣碎蕪雜的文字不好寫。氣味最是難摹。反倒簡練文風雖可看出世故沉著,卻往往有跡可循。然而不管怎樣,總是有個體性的條件在裡面,似乎不易勉強。
13
五十年後如果還拿來看,考慮的,大概就不是『多數讀者』的意願或興趣了,真的值得讀,就是多一些注釋也無妨其流傳,『尤里西斯』不就是典型的例子?
2002.11.17
將別人的知識誤解成自己的,似乎是極難避免的。然而過度的謙遜和驚疑應該也不需要,否則仔細檢視自己的感觸或思索,只怕再怎麼個人,也早已是公共的資產。
2
獨特使人寂寞 而共鳴又令人疑慮。
3
披荊斬棘者,當然有其歷史定位,但未必是最好的。古典文學中多有先例,一些真正精粹的作品,總要經過許久醞釀才生得出。如今提起唐詩,還有誰眞認為體制形式創制者如杜審言宋之問者的成就,高於後進的李杜之上?晚明小品的觀念手法新穎突破,流派的提倡者當然功不可沒,但集大成者仍在於末期的張岱。
4
現代文學有你所說的問題,一來是後繼者的表現所致,二來也是新傳入的所有權觀念竟凌駕於藝術本身,以至於爭先恐後,標榜一派風氣之先,以為卓絕不凡。然而,究竟寫了些什麼?又為何有人甘心附驥在後呢?
5
文學獎確實是大有問題的。每次看到評審會議記錄總要作嘔,但又不得不一路看下去。看評審大公們是怎樣夸夸其談他們的文學理念和評選標準,看他們既期望參加作品「得有大格局、新氣象」,又希望參加者能本著文學初衷寫作,不必曲意求變,一昧迎合文學獎的需要?以及,看他們是怎樣閱讀文章的。
最令人絕倒的例子是,張曉風女士為去年時報文學獎的散文首獎,寫了一篇評審感言,篇名叫作「道具」,內容離奇到難以置信:她認為該文章成功之處,便在於作者寫了中國文學史上不曾碰觸過的「追悼遭歹徒殘酷殺戮的姊姊」這樣的主題!而且選用了「適宜的道具」!更甚者,她竟還幫作者修改起文句來了,彷彿是作文老師!事後尚沾沾自喜將此文收入於自己編選的年度散文選中。
我常在想:文學獎有這樣的問題,主辦單位和評審是難辭其咎的。畢竟,就「端正(文學獎)文風」而言,沒有人比他們更有力。歐陽修擔任主考官時,一連拔擢了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等,至此,天下讀書人,誰敢不揚棄駢儷,趨附古文呢?
6
你所指陳的問題,在現代詩裡尤其強烈。在韻文的高峰年代,也未曾看過幾首能艱澀如現代詩的作品。比起來,李賀、李商隱只能算是多了典故的障礙,而屈原只是楚地方言難解罷了!
7
但我卻不敢說,為了「揚眉吐氣」,故作者們競相「自我作古」,推陳出新。我依然相信,文學革新有其不可不然的理由,因為原先的拘限,已不足以順利描摹更精微複雜的內容,只得打破格律,嘗試新寫法。當然也有些是過度了點。
8
其實我是不擔心搬弄一些現成哲學來寫寫,有些的確是頗有意致的。沒有經過咀嚼消化便拿出來賣弄,自然是可笑的,但若能以另一種形式表現當代思潮,何曰不可?甚至是不可迴避的責任與必然。再等而下之看待,也可視為思想的「文學性實驗」,詳熟且不感興趣的人自然不必讀它,但總有人是藉由這不同的管道,更清楚讀懂了他們的時代,或者人類知識的館藏。
用繪畫、雕塑、電影等來表現者,更是不勝枚舉,只是媒材或形式差異性更大,或者意圖較易妥善包藏,故也較能使人接受。
9
沒錯,作者總是走在學者(或者評審)前頭,有時無法被欣賞,也可以此告慰、吸吮傷口。
值得一想的問題:
有多少經典,曾經一度也被視為異端?
而如今又有多少經典,當初的環境根本無法孕育?
所以一味地借古諷今,似乎也不公平。
10
現代思潮的變動昭示:無法求全責備,但能張微揭隱。
修正之前的實驗,也預留再修正的空間。
11
要寫作者嚴格控制住對文字的物慾熱情,確實是極其艱難的。所以寫的時候搜索枯腸,完成之際形容委頓,日後再讀卻悔恨交加:總要加入一些極其新穎誘人的詞眼,總要無端賣弄,甚至放在不甚妥適的位子上,顛顛簸簸,也覺得搖蕩生姿。說是以詞害義,或者對書寫的內容信心不足,倒也未必。有時文學就是由對部分詞眼的激情而來,一字一詞得到警醒,足堪咀嚼,便能令人快慰。
12
瑣碎蕪雜的文字不好寫。氣味最是難摹。反倒簡練文風雖可看出世故沉著,卻往往有跡可循。然而不管怎樣,總是有個體性的條件在裡面,似乎不易勉強。
13
五十年後如果還拿來看,考慮的,大概就不是『多數讀者』的意願或興趣了,真的值得讀,就是多一些注釋也無妨其流傳,『尤里西斯』不就是典型的例子?
2002.11.17
凌桀
2007-01-07 06:49:53
凌桀:
感謝你幫我說了幾句讓我略微寬心的話,但翠貞說的確實對,我真懶散得過頭了,網上閒聊雖也許有可取之處,值得讓各位瞧瞧,但沒推出像樣的新作,實在是太說不過去了。
其實這陣子也不是都沒動筆,只是寫寫停停,很多篇文章都沒寫完,斷在那邊,過了幾天,又失去補齊的興致,想來是既氣憤又心疼,但是,怪罪自己可以克服解決的事,向來不免有推卸責任的嫌疑,猶如可憐兮兮的苦肉計,便不再多說了。
你提到網上聊天之事,我很有同感,尤其我又是那種三分鐘熱度的人,如今已經找到其他令心靈空虛的新法了!
(R:218.22.21.6)
-- 2003-09-05 22:22:03 --
凌桀
2007-01-07 06:48:18
我覺得這兒的版面清爽多了
很不錯喔!
對於翠貞的意見我不是很贊同
她好像太嚴格了點
我覺得作者的新作品__網上閒聊
寫得很有見地呀!
(R:218.32.14.48)
-- 2003-09-05 12:01:21 --
喜欢读那样的作品:作者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而不是借用先人(当然是名人)的言语,去阐述作者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