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5-17 13:25:45簡隆全
就要飄浮,就要飛逝如餘燼(2000美國之三)
就要飄浮,就要飛逝如餘燼
重量
今天終於和台灣、日本的親友接通了,大家的口氣都很興奮,我也了了一樁心事。
回頭看看自己的日記,發現已近一個星期未動筆了,「自家有病自家知」,知道是知道好些天沒寫了,也慌張逃避了一陣子。只是一旦發現竟有這一段時日,還是有些吃驚。所幸我的感受是「吃驚的」,表示我仍未世故地習慣或接受這現狀,這提供我警誡惕礪的動力,切莫忘記初衷。凝思自己歷來怠惰的痕跡,其實一向總是如此,只是有時及時挽救,而有時則連罪惡感也終究被下一波怠惰的浪濤擊沒。差別就在此。
我時時在想,真的就只是單純的怠惰嗎?我很難回答。對我而言,在生活中找到一個即使是微薄的支撐是異常緊要的,原因無非是我往往不可自制地懷疑且易於惶恐,感覺就要飄浮,就要飛逝如餘燼。做一些事常給我極大的滿足和安定感,似乎是在萍水相會的瞬間,握住了什麼溫熱而有重量感的東西,能阻斷我洪荒間沒有方向的飄浮,比完成事物所帶來的成就更令我渴盼。那樣的重量感,深沉、穩定,不容置疑。藉由它的存在,確定了我的存在:它擊落我成驟雨,撲打我如暴雷,猛烈、迅捷、狂囂。我需要墜落、發聲、更真實的疼痛。
於是我攤開筆記,填註了無數美好的計劃。而在計劃和初步實行的階段,總是一股激情狂熱地燃燒著,不可自抑地燦笑。值此時,靈魂也在有力地流竄著,彈指便要爆裂如煙花,扳破連雲,青天墜長星。那種堅實的力量和膨脹的野心動輒讓我激動落淚,感歎生命的尊貴和絕美。幾乎相信,一念之間,便可逝水移川,高陵變谷。即使事後失敗,也能坦然面對苦果。
纏繞
然而,絢爛須臾即逝。我也幾次貪圖眷戀,想要延長美好的餘韻,卻總徒勞無功。該不能說是徒勞,畢竟我只是無由的熱情銷毀淨盡,倦怠之感浮現,一點氣力也使不上來。幾次大聲疾呼,花上一整個長夜輾轉和自己對談,試圖諮商轉圜,面對的卻是一臉的飄邈的茫惑和酷寒的傷痛,投注的無言疑問,足以擊殺我以冰石。我只好緩和地退一步,妥協地答應暫時寬懈,然而心底卻又惴惴難安,每一思索,心便提吊上一寸,飄浮我的廣漠的空虛又瀰漫上來了,蒸騰我,束縛我,化我為虛空。
漸漸地,我連試圖改變的念頭也逃避了。一見到那淡澈如寒星的眼神時,我不假思索便能轉身逃逸,狠命狂奔。而它也只是彷彿寬赦般地立定在原處,空洞地望向我的背影,再不追獵。然而我還是不得平息,那無法禁閉的積蘚般記憶,偶爾還是會回過頭來,探擾我心口的罅隙,鑽進去,蔓生成藤。終於纏繞我直上半空中,四面八方都是不能抵抗的回憶的空間,無形地殘酷地向我擠壓,令我毫無意義地窒息。我帶著半懸的心,如臨深淵,卻又似乎靜止在無夢的沉醉中,無重量地飄浮,失去方向,也無從動彈。
之後便是無法計數的空洞和追悔,最後逐漸遺忘。在經過不知多少的月日後,才又會猝然感到一陣麻木的疼痛,悠悠醒覺,再度跌入親切歡快的迷亂中。我多半很快便會原諒自己,因為絢爛的快樂短促易逝,逾時不候,委實沒有閒暇追究哀憐。況且,再怎麼說,我總還是有機會的。
傷逝
近來重讀魯迅小說,其中一篇短篇「傷逝」,小說中的敘述者狂喜地愛戀上他以為前進自主、熱愛文藝的新女性。他對她熱切地「談家庭專制,談打破舊習慣,談男女平等,談伊勃生,談泰戈爾,談雪萊」,而她「總是微笑點頭,兩眼裡瀰漫著稚氣的好奇的光澤」。她堅決且沉靜地說:「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
他們終於決定私奔同居。然而,生活的艱辛試煉總是超乎事先所預期,遠非單恃天真反抗的勇敢所能支撐,走在路上,他「覺得在路上時時遇到探索,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連尋住所也「大半被託辭拒絕」。漸漸地,他們在半主動半被動下息交絕游,生計無憑。重要的是,幾番風雨之後,他發現無畏的她竟變色了,便得怯弱且頹唐「淺薄起來」,他們隻身抗拒整個社會,整個世界,「忍受生活壓迫的苦痛」,到頭來,她卻仍沉淪於蒼白世俗的乏味中,因無可言喻的愛和生活所需而依附著他,他終於「冷冷地氣憤和暗笑了;她所磨練的思想和豁達無謂的言論,到底也還是一個空虛,而對於這空虛卻並未自覺。她早已什麼書也不看,已不知道人的生活的第一著是求生,向著這求生的道路,是必須攜手同行,或奮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搥著一個人的衣角,那便是雖戰士也難於戰鬥,只得一同滅亡。」
於是他覺得「新的希望就只在我們的分離;她應該決定捨去」,甚至,他也「突然想到她的死」。(註1)
我感到心涼了半截。不全然是感傷,感傷已沒有價值。也許算是接收到了命運的預警:拚盡一生,若不能勇敢地走下去,也就要被虛空殘酷地反噬了。我冷靜地前思後想一番,對自己實在不能沒有個交代。然而,我也突然想到,若如今這一切發展,只是我自己,或其他相關的「他們」,對我的令人失望的錯估呢?「娜拉出走」之後,更見險境,勇敢壯烈之後,故事的真諦才無情地浮顯出來。
我要在今天日記的最末,清楚寫下:千萬要以此自惕。
(註1)魯迅,「魯迅小說選」。洪範。本文引文皆出自「傷逝」一文。
2000.07.18
重量
今天終於和台灣、日本的親友接通了,大家的口氣都很興奮,我也了了一樁心事。
回頭看看自己的日記,發現已近一個星期未動筆了,「自家有病自家知」,知道是知道好些天沒寫了,也慌張逃避了一陣子。只是一旦發現竟有這一段時日,還是有些吃驚。所幸我的感受是「吃驚的」,表示我仍未世故地習慣或接受這現狀,這提供我警誡惕礪的動力,切莫忘記初衷。凝思自己歷來怠惰的痕跡,其實一向總是如此,只是有時及時挽救,而有時則連罪惡感也終究被下一波怠惰的浪濤擊沒。差別就在此。
我時時在想,真的就只是單純的怠惰嗎?我很難回答。對我而言,在生活中找到一個即使是微薄的支撐是異常緊要的,原因無非是我往往不可自制地懷疑且易於惶恐,感覺就要飄浮,就要飛逝如餘燼。做一些事常給我極大的滿足和安定感,似乎是在萍水相會的瞬間,握住了什麼溫熱而有重量感的東西,能阻斷我洪荒間沒有方向的飄浮,比完成事物所帶來的成就更令我渴盼。那樣的重量感,深沉、穩定,不容置疑。藉由它的存在,確定了我的存在:它擊落我成驟雨,撲打我如暴雷,猛烈、迅捷、狂囂。我需要墜落、發聲、更真實的疼痛。
於是我攤開筆記,填註了無數美好的計劃。而在計劃和初步實行的階段,總是一股激情狂熱地燃燒著,不可自抑地燦笑。值此時,靈魂也在有力地流竄著,彈指便要爆裂如煙花,扳破連雲,青天墜長星。那種堅實的力量和膨脹的野心動輒讓我激動落淚,感歎生命的尊貴和絕美。幾乎相信,一念之間,便可逝水移川,高陵變谷。即使事後失敗,也能坦然面對苦果。
纏繞
然而,絢爛須臾即逝。我也幾次貪圖眷戀,想要延長美好的餘韻,卻總徒勞無功。該不能說是徒勞,畢竟我只是無由的熱情銷毀淨盡,倦怠之感浮現,一點氣力也使不上來。幾次大聲疾呼,花上一整個長夜輾轉和自己對談,試圖諮商轉圜,面對的卻是一臉的飄邈的茫惑和酷寒的傷痛,投注的無言疑問,足以擊殺我以冰石。我只好緩和地退一步,妥協地答應暫時寬懈,然而心底卻又惴惴難安,每一思索,心便提吊上一寸,飄浮我的廣漠的空虛又瀰漫上來了,蒸騰我,束縛我,化我為虛空。
漸漸地,我連試圖改變的念頭也逃避了。一見到那淡澈如寒星的眼神時,我不假思索便能轉身逃逸,狠命狂奔。而它也只是彷彿寬赦般地立定在原處,空洞地望向我的背影,再不追獵。然而我還是不得平息,那無法禁閉的積蘚般記憶,偶爾還是會回過頭來,探擾我心口的罅隙,鑽進去,蔓生成藤。終於纏繞我直上半空中,四面八方都是不能抵抗的回憶的空間,無形地殘酷地向我擠壓,令我毫無意義地窒息。我帶著半懸的心,如臨深淵,卻又似乎靜止在無夢的沉醉中,無重量地飄浮,失去方向,也無從動彈。
之後便是無法計數的空洞和追悔,最後逐漸遺忘。在經過不知多少的月日後,才又會猝然感到一陣麻木的疼痛,悠悠醒覺,再度跌入親切歡快的迷亂中。我多半很快便會原諒自己,因為絢爛的快樂短促易逝,逾時不候,委實沒有閒暇追究哀憐。況且,再怎麼說,我總還是有機會的。
傷逝
近來重讀魯迅小說,其中一篇短篇「傷逝」,小說中的敘述者狂喜地愛戀上他以為前進自主、熱愛文藝的新女性。他對她熱切地「談家庭專制,談打破舊習慣,談男女平等,談伊勃生,談泰戈爾,談雪萊」,而她「總是微笑點頭,兩眼裡瀰漫著稚氣的好奇的光澤」。她堅決且沉靜地說:「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
他們終於決定私奔同居。然而,生活的艱辛試煉總是超乎事先所預期,遠非單恃天真反抗的勇敢所能支撐,走在路上,他「覺得在路上時時遇到探索,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連尋住所也「大半被託辭拒絕」。漸漸地,他們在半主動半被動下息交絕游,生計無憑。重要的是,幾番風雨之後,他發現無畏的她竟變色了,便得怯弱且頹唐「淺薄起來」,他們隻身抗拒整個社會,整個世界,「忍受生活壓迫的苦痛」,到頭來,她卻仍沉淪於蒼白世俗的乏味中,因無可言喻的愛和生活所需而依附著他,他終於「冷冷地氣憤和暗笑了;她所磨練的思想和豁達無謂的言論,到底也還是一個空虛,而對於這空虛卻並未自覺。她早已什麼書也不看,已不知道人的生活的第一著是求生,向著這求生的道路,是必須攜手同行,或奮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搥著一個人的衣角,那便是雖戰士也難於戰鬥,只得一同滅亡。」
於是他覺得「新的希望就只在我們的分離;她應該決定捨去」,甚至,他也「突然想到她的死」。(註1)
我感到心涼了半截。不全然是感傷,感傷已沒有價值。也許算是接收到了命運的預警:拚盡一生,若不能勇敢地走下去,也就要被虛空殘酷地反噬了。我冷靜地前思後想一番,對自己實在不能沒有個交代。然而,我也突然想到,若如今這一切發展,只是我自己,或其他相關的「他們」,對我的令人失望的錯估呢?「娜拉出走」之後,更見險境,勇敢壯烈之後,故事的真諦才無情地浮顯出來。
我要在今天日記的最末,清楚寫下:千萬要以此自惕。
(註1)魯迅,「魯迅小說選」。洪範。本文引文皆出自「傷逝」一文。
2000.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