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1-11 17:04:11簡隆全

隱喻的擴散


近來看蘇珊桑塔格的『疾病的隱喻』,
講某些疾病所帶來的隱喻
(如癌症和壓抑,痲瘋和狂亂,愛滋和性,肺結核和精神耗損)
如何影響了社會對疾病本身的印象,
和病患對待自己的態度。
什麼疾病會使人聯想到比病症本身更深刻的羞恥的痛苦,
什麼病症又如何誇大與死亡的聯想,使人傾向其他療法,甚至放棄治療。
諸如此類偏見與無謂的磨折,
做了非常有意思的文化社會學討論。

舉例來說,
以往的醫師不願和病患本身公布罹癌的訊息,
如今病患不願意和親友說明身處愛滋的侵擾。

還沒病死之前,
便要嚇死或羞死了。

這書引起我廣泛的聯想:
哪些事件,在這社會上,
是被不正常卻又似乎合理來源的偏見籠罩著?
我們輕易談論著,比擬著,
卻又輕忽這隱喻的危險性?

結果我閱到讀張愛玲『流言』裡的一篇『打人』:

『我惡狠狠盯住他看,恨不得眼睛裡飛出小刀子,
很希望我能夠表達出充分的鄙夷與憤怒,
對於一個痲瘋病患者的憎怖。』

有一種非常異樣的感受。

接下來一篇是『詩與胡說』:

『雖然生的是毫無風致的病,
肚子疼得哼哼唧唧在席子上滾來滾去,』

再看場電影,是羅勃布烈松的『鄉村牧師的日記』,
毫無意外地,敏感壓抑而苦悶的年輕牧師,
終於在近乎苦行的追索過程中病死了,
死因是胃癌!

果然是癌症!
而且不是直腸癌或前列腺癌!

看一本書的影響真是太大了啊!

趕緊看點別的書吧!





附圖為蘇珊桑塔格『疾病的隱喻和愛滋病及其隱喻(合訂本)』一書封面。


2005.12.17
簡隆全 2007-01-12 07:41:52

我浴室的書已經更新了,
歡迎再來閱讀。

死法的實驗非常刺激,
怕經歷過之後,對其他刺激就要無動無衷了,
故還是留到最後實驗為佳。

看來,『不得好死』確實是最惡毒的詛咒,
因為切中了多數人的難言焦慮。

青春的換日線 2007-01-11 20:31:30

呵呵,這書我也在那間燈光明亮的浴室翻過。

又恐怖又有趣的論述,字體又小的恰好;有點為難的,逼出眼力的,讓人不得不細細思索的小法。

那時簡直不想走出來了。直到扣扣扣的聲音響起。

然後我想自己會怎麼死,能不能是「惹人憐惜」的病因呢?巴不得現在就實驗一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