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2-16 00:30:23簡隆全
沈默(下)
4
如同我之前提到的,原先是我佔領了床鋪,並且將燈熄滅了。那時還不太晚,大約十一點半左右。然而他居然走了進來,掀開被褥,將頭重重壓在鬆軟的枕頭上。我在黑暗中等待他說些什麼,解釋,或者重燃戰火,都可以。至少他必須自發性地說些什麼,為他闖入這已被我佔領的疆土發出宣言。我需要一句開場白。
我已然厭倦這樣孤懸在半空中的不安。他確實該說些什麼,經過長久刻意的,充滿意指的沉默後,將一切導入下一個階段。
不是該有些轉變,好跟之前的那一段作出區隔嗎?
難道他竟能如此無所謂地輕易入眠?就在我身邊?
一片靜默。巷口疾馳過一陣摩托車引擎啟動聲。
我再也無法忍受。便對著天花板發言,不帶任何感情:「你為什麼睡這裡?」
或許真的過了許久,也可能是我太急躁。我已無法忍受延遲。他在我幾乎發出下一句話前,才終於簡短回答:「為什麼不?」聲音極清晰,沒有絲毫睡意,轉睫間閃過夜空,在還來不及摩擦出煙硝前,便又化歸寂滅。他的身體沒有一點反應。彷彿那聲音傳自別人口中——也許是我自己。
我在咬牙中取決不下,不知該任憑事態橫生枝節,妥協睡去﹔還是憤然挑起爭端,將這兩天來的諸多不快作個了結?猶豫中,身旁竟然發聲了,他說:「難道你都不想談談嗎?」
5
柏格曼有一部電影,片名叫「沉默」。令我印象特別深刻的,便是那種溝通節奏的不一致性,使得所有話,即使說出來,也好像沒有人聽見,等於沒有說。我那粗製濫造的盜版VCD更加強了這個印象——因為字幕總在錯誤的時刻出現:有時早了些,有時晚了些,而且可能隔了很長的一段時間,足以磨損記憶的那麼長一段時間。所幸電影步調緩慢,對白不多,對話和字幕的間隔中,沒有人再發言,所以也不至於產生混淆。
我記得片中的一幕:安娜聽見伊斯特在房外敲門,夾雜著壓抑的啜泣聲。她去開了門,露出一點縫,便回頭走去。伊斯特推門而入,在黑暗中蹀踱前行:「安娜,安娜……你在哪兒?」安娜空出一隻手捻亮了燈,另一隻手則攀附著陌生男子的頸項,不專心地激情擁吻,她冷淡挑釁地抬起臉來,男人則持續在她臉頰上廝磨著。這時,字幕出現了,然而並沒有人說話。伊斯特只是帶著吃驚的神情,痛苦地往後退,退回暗處,背向他們,夢遊般地走向窗邊,右手的兩根指頭顫動地虛掩住雙唇。沒有人說話。鏡頭前一片寧靜,但字幕卻連珠般流洩出來,尚未出口的言語。終於,伊斯特坐了下來,虛弱受傷地發出聲音來,安娜也馬上不甘示弱地回應了组组這時,字幕卻缺席了。不能說是缺席,應該是早到,如今字幕已經結束,他們才以聲音去將它演繹出來。由於聽不懂瑞典話,她們說些什麼對我毫無意義——之前錯過的字幕也已忘了。她們連續展示了兩場默劇,一場是無聲的對談,一場則是有聲的騷動。
我將影碟倒轉回去,將對話抄錄了下來。
伊斯特說:「我做了什麼,要受這種報應?」
安娜說:「這沒什麼好奇怪的。只是你總是太有原則,並且把所有事都看得太重组组其實沒什麼大不了的。你想知道為什麼嗎?我來告訴你,你太以自我為中心了,不掌控一切你便活不下去……」
接著,字幕又跟了上來,配合說話的速度,若無其事地銜接下去。
劇終前,安娜帶著孩子約翰,離開病危的伊斯特。臨別前夕,伊斯特交給約翰一封「以後就會懂得」的重要信件。母子兩在火車車廂裡攤開了信紙,安娜唸道:
「親愛的約翰,單詞為外國名詞……」
她沒有再唸下去了,將信交回孩子手裡。她立起身來,打開暴雨如傾的車窗,將頭伸了出去,任由噴激的雨珠淋濕整張臉龐。孩子用驚疑的眼光審度著母親,接著繼續將信件逐字唸下去。但是已經聽不見了,風雨和列車行走的巨大轟隆壓過了一切,什麼也聽不清,連字幕也沉默了。透風的窗口不斷急掠過蒼茫陰冷的城市風景,濺得一片水氣溶溶。她們即將離去。影片結束。誰也不知道男孩蹙眉囁嚅地說些什麼,是否仍在複述那封神秘的信件?
為什麼不讓我麼聽清楚呢?難道我們沒有過問、參與的權利?若真如此,又為何非把那封信寫出來不可?以沉默的語言。
6
同樣地,我也以沉默回答了他的問題。他是真心想知道嗎?為什麼那麼晚了才發問?給我時間的壓迫感。等我倉卒回答了,他會不會馬上截斷我的話,懇求道:「我們明天再談好嗎?我們都累了」?如果他真的想知道,他必須鼓起勇氣穿越這沉默,忍受它,並且千方百計說服我,說:「我們必須談談。我想知道你為什麼生氣。」
但是他說的卻是:「難道你都不想談談嗎?」——好像我悍然主導了一切,或成心放棄了什麼!為什麼我將話語存留在舌根,就代表我不願意談呢?
他不再說話了。也許根本不在意。他隨意扔出一個居心叵測的試探,發現沒有反應,就將動能停頓下來,彷彿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他已經盡到義務了,以狡獪的手段。
我又等了一陣子。
接著我掀開被單,套上衣褲,負氣走出房外。我不能這樣輕易妥協,不能如此不明不白地粉飾一切。我無法駐留在那間令人窒息的房內。我懷著悲壯的情緒走進客廳,點亮沙發旁的小燈,連續第二個夜晚,我必須借助閱讀來入眠。這個念頭使我感到淒寒,但也因此清醒了過來。
手邊的書居然還是那本「靜靜的生活」!也好,還沒有看完呢!只是書頁裡沒有夾著書籤,而我也忘記看到哪兒了。只好從熟悉的地方往後找。一路瀏覽下去,即使是生疏的地方也似乎覺得有些印象,便還是往下翻。速度極快,所有的敘述、對話和劇情都壓縮了起來,產生一種輕快的朦朧,裊裊飄飛著。偶爾跳過幾頁,又翻回去,則幾乎強行顛倒錯置了作者安排的結構,令人格外心虛與激奮。
楊德昌曾控訴過錄影機是電影創作的殺手,他無法忍受一個觀影者漫不經心地手持遙控器,前進倒轉甚至暫停下來,另外做了些什麼瑣事後,再回來繼續看下去。我很能體會那種憤慨,但也知道那是無法避免的。現在已經是DVD的時代,還會再進步下去,更方便我們去莽撞涉入作者的權限。
就這樣,僅花費五分鐘不到的時間,我便將整本書都翻遍了。真奇怪!竟然都有似曾相識的感覺,雖然印象薄弱,還是一路狐疑地繼續下去。難道我已將整本書都看完了卻不自知?
當我專注閱讀,並且苦心思索時,感覺到的那種厭煩與遲滯,如今都已消失,取代的是一種模糊的哀鬱,帶著一點冷澀,可是不知道為什麼,心頭卻逐漸熱了起來。彷彿無心走到懸掛著紙燈的店舖門前,晚了,停止營業了,燈還兀自亮著,照在空曠的街道上,暈出一小片月。但不知作者聽了我如此不負責任的漫讀心態,不知作何感想?
也許需要說的,以及需要聽的,都已經過多了。如果我能就這樣守住這一刻——從離開房門的那一刻起,我突然覺得無比輕鬆。也許輕微的犧牲和受苦,可以使我暫時忘卻自己的愚蠢與固執。我已經得到懲罰了,所以放鬆了——如果我能停留在這一刻,獨自在無人的客廳裡點亮一盞燈,除了胡亂翻書外無事可做,既沒有什麼迫切的牽掛,也沒有繁雜的懸念,一切都蘇散,平和,沒有明確的意義和需索。既沒有言語,也沒有發聲的必要。多麼自在!如果能靜止在這一刻。
在這一刻,我總算甩脫了沉默的糾纏。雖然無言,但也純粹只是無言罷了,並不帶有任何沉默的意涵。沉默,指的是欲言又止,或企圖以無聲的形式,進行表達的意志。充滿了思緒的回響。是浸滯的,陷溺的,既深且重的;是沉入寥廓無邊的水底,無可避免的撲通聲,幽渺、恍惚,沒有固定形狀,卻又餘波蕩漾的——簡而言之,是「不」說話,而非「沒有」話——仍保留了堅定的態勢,和強悍的意念,只是行蹤飄忽,更加難以制服。而如今,我坐在這兒,因為沒有溝通的對象在旁,我總算暫時遺忘了語言,也暫時遺忘我想聽的以及不想聽的所有語言,我無話可說了。在這一刻,沉默放開了我的手,任由我去了。
多麼自在!如果能靜止在這一刻。
然而這如何可能,誰不是洞然清楚?我能做的,也只能是壓抑無謂的隱憂,不讓這片刻提前消逝。
「我們和世界,還有這兩者之間的神秘,這一切是多麼的多餘!」佩索亞激怒般地叫嚷起來。
是啊!多麼多餘。甚至連我們都茫無頭緒,都住口了,它們卻還在那兒喃喃細語,彷彿有多少渴望存在的言辭充塞在脣齒之間,含苞待放。長期以來,和「沉默」疏離的結果,使我們失去了緊急應變的能力——縱然我們停止了說話,卻依舊痴心地傾聽著,傾聽「沉默」持續瘋狂的囈語,等待或找尋那多餘的神秘。神秘——而這神秘是如此多餘!所有人都略有斬獲,但收穫並非滿足,而是失意與惘然。奔騰而來的恐怖幻境引領我們情緒如山岳起伏,越過了寒古洪荒。而沉默微笑著,藉此換取了永恆。
7
還有誰能信賴這無法度量的沉默?但我們如今也只能信守著它,別無他法。逼緊了我們便急中生智,脫口說出謊言——多數是迫不得已的情境,但有時我們也無心道出了私密的夢想,在千鈞一髮之際,連自己都暗自吃驚。
情節似乎總是往悲劇的路子走去——大概是因為沉默無法給人帶來樂觀的聯想。喜劇多是一發不可收拾的對白,一刻不得閒。也許是這緣故,我每次看卓別林式的默劇都要覺得感傷。默劇並非有意故弄玄虛,它是喉頭哽住了,發不出聲來,字幕又應接不暇组组既然無法在嘴皮上製造引人發笑的挫折,只好讓肉體去受苦了。
堅信歌舞片「不會有壞事發生」的莎瑪,終究將「黑暗中的舞者」演成了悲劇。關鍵就在於那致命的沉默:為了避免孩子因憂慮而影響治療,她無法透露病情的真相;為了信守「沉默是金」的承諾,她拒絕吐露案情的癥結。當保持沉默的權力也被剝奪時,她微笑地在法庭撒謊了——那樣甜蜜忐忑的謊,是致命的一擊,也是迴光返照的歡華。為此她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精心設計的沉默(以及繼之而來的謊言),很少受到合宜的對待。甚至比一般拙劣的溝通更多渣滓,更易導致無法挽回的誤解。雖然人們是無心的,但卻是善感而富想像力的,沉默藉由這普遍的弱點,鑄就無數悲劇。畢竟,「默契」之所以為人稱羨,原因之一,便在於那無法期望的希罕。
8
現在,既然他已經回來了,而我也醒來了。為何不一同出去吃個飯?我受夠了這一切。然而,我所能做的,不過是在尷尬的瞬間,掙扎坐了起來,暗暗盤算下一個步驟。而他則趕忙抽出了枕頭,堆在我的背後,靜心而殷勤地望著。
我無力地靠了下去,覺得酥軟,踏實——完全被支撐住了。
於是我說:「外頭冷嗎?」
2002.11.21-23
如同我之前提到的,原先是我佔領了床鋪,並且將燈熄滅了。那時還不太晚,大約十一點半左右。然而他居然走了進來,掀開被褥,將頭重重壓在鬆軟的枕頭上。我在黑暗中等待他說些什麼,解釋,或者重燃戰火,都可以。至少他必須自發性地說些什麼,為他闖入這已被我佔領的疆土發出宣言。我需要一句開場白。
我已然厭倦這樣孤懸在半空中的不安。他確實該說些什麼,經過長久刻意的,充滿意指的沉默後,將一切導入下一個階段。
不是該有些轉變,好跟之前的那一段作出區隔嗎?
難道他竟能如此無所謂地輕易入眠?就在我身邊?
一片靜默。巷口疾馳過一陣摩托車引擎啟動聲。
我再也無法忍受。便對著天花板發言,不帶任何感情:「你為什麼睡這裡?」
或許真的過了許久,也可能是我太急躁。我已無法忍受延遲。他在我幾乎發出下一句話前,才終於簡短回答:「為什麼不?」聲音極清晰,沒有絲毫睡意,轉睫間閃過夜空,在還來不及摩擦出煙硝前,便又化歸寂滅。他的身體沒有一點反應。彷彿那聲音傳自別人口中——也許是我自己。
我在咬牙中取決不下,不知該任憑事態橫生枝節,妥協睡去﹔還是憤然挑起爭端,將這兩天來的諸多不快作個了結?猶豫中,身旁竟然發聲了,他說:「難道你都不想談談嗎?」
5
柏格曼有一部電影,片名叫「沉默」。令我印象特別深刻的,便是那種溝通節奏的不一致性,使得所有話,即使說出來,也好像沒有人聽見,等於沒有說。我那粗製濫造的盜版VCD更加強了這個印象——因為字幕總在錯誤的時刻出現:有時早了些,有時晚了些,而且可能隔了很長的一段時間,足以磨損記憶的那麼長一段時間。所幸電影步調緩慢,對白不多,對話和字幕的間隔中,沒有人再發言,所以也不至於產生混淆。
我記得片中的一幕:安娜聽見伊斯特在房外敲門,夾雜著壓抑的啜泣聲。她去開了門,露出一點縫,便回頭走去。伊斯特推門而入,在黑暗中蹀踱前行:「安娜,安娜……你在哪兒?」安娜空出一隻手捻亮了燈,另一隻手則攀附著陌生男子的頸項,不專心地激情擁吻,她冷淡挑釁地抬起臉來,男人則持續在她臉頰上廝磨著。這時,字幕出現了,然而並沒有人說話。伊斯特只是帶著吃驚的神情,痛苦地往後退,退回暗處,背向他們,夢遊般地走向窗邊,右手的兩根指頭顫動地虛掩住雙唇。沒有人說話。鏡頭前一片寧靜,但字幕卻連珠般流洩出來,尚未出口的言語。終於,伊斯特坐了下來,虛弱受傷地發出聲音來,安娜也馬上不甘示弱地回應了组组這時,字幕卻缺席了。不能說是缺席,應該是早到,如今字幕已經結束,他們才以聲音去將它演繹出來。由於聽不懂瑞典話,她們說些什麼對我毫無意義——之前錯過的字幕也已忘了。她們連續展示了兩場默劇,一場是無聲的對談,一場則是有聲的騷動。
我將影碟倒轉回去,將對話抄錄了下來。
伊斯特說:「我做了什麼,要受這種報應?」
安娜說:「這沒什麼好奇怪的。只是你總是太有原則,並且把所有事都看得太重组组其實沒什麼大不了的。你想知道為什麼嗎?我來告訴你,你太以自我為中心了,不掌控一切你便活不下去……」
接著,字幕又跟了上來,配合說話的速度,若無其事地銜接下去。
劇終前,安娜帶著孩子約翰,離開病危的伊斯特。臨別前夕,伊斯特交給約翰一封「以後就會懂得」的重要信件。母子兩在火車車廂裡攤開了信紙,安娜唸道:
「親愛的約翰,單詞為外國名詞……」
她沒有再唸下去了,將信交回孩子手裡。她立起身來,打開暴雨如傾的車窗,將頭伸了出去,任由噴激的雨珠淋濕整張臉龐。孩子用驚疑的眼光審度著母親,接著繼續將信件逐字唸下去。但是已經聽不見了,風雨和列車行走的巨大轟隆壓過了一切,什麼也聽不清,連字幕也沉默了。透風的窗口不斷急掠過蒼茫陰冷的城市風景,濺得一片水氣溶溶。她們即將離去。影片結束。誰也不知道男孩蹙眉囁嚅地說些什麼,是否仍在複述那封神秘的信件?
為什麼不讓我麼聽清楚呢?難道我們沒有過問、參與的權利?若真如此,又為何非把那封信寫出來不可?以沉默的語言。
6
同樣地,我也以沉默回答了他的問題。他是真心想知道嗎?為什麼那麼晚了才發問?給我時間的壓迫感。等我倉卒回答了,他會不會馬上截斷我的話,懇求道:「我們明天再談好嗎?我們都累了」?如果他真的想知道,他必須鼓起勇氣穿越這沉默,忍受它,並且千方百計說服我,說:「我們必須談談。我想知道你為什麼生氣。」
但是他說的卻是:「難道你都不想談談嗎?」——好像我悍然主導了一切,或成心放棄了什麼!為什麼我將話語存留在舌根,就代表我不願意談呢?
他不再說話了。也許根本不在意。他隨意扔出一個居心叵測的試探,發現沒有反應,就將動能停頓下來,彷彿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他已經盡到義務了,以狡獪的手段。
我又等了一陣子。
接著我掀開被單,套上衣褲,負氣走出房外。我不能這樣輕易妥協,不能如此不明不白地粉飾一切。我無法駐留在那間令人窒息的房內。我懷著悲壯的情緒走進客廳,點亮沙發旁的小燈,連續第二個夜晚,我必須借助閱讀來入眠。這個念頭使我感到淒寒,但也因此清醒了過來。
手邊的書居然還是那本「靜靜的生活」!也好,還沒有看完呢!只是書頁裡沒有夾著書籤,而我也忘記看到哪兒了。只好從熟悉的地方往後找。一路瀏覽下去,即使是生疏的地方也似乎覺得有些印象,便還是往下翻。速度極快,所有的敘述、對話和劇情都壓縮了起來,產生一種輕快的朦朧,裊裊飄飛著。偶爾跳過幾頁,又翻回去,則幾乎強行顛倒錯置了作者安排的結構,令人格外心虛與激奮。
楊德昌曾控訴過錄影機是電影創作的殺手,他無法忍受一個觀影者漫不經心地手持遙控器,前進倒轉甚至暫停下來,另外做了些什麼瑣事後,再回來繼續看下去。我很能體會那種憤慨,但也知道那是無法避免的。現在已經是DVD的時代,還會再進步下去,更方便我們去莽撞涉入作者的權限。
就這樣,僅花費五分鐘不到的時間,我便將整本書都翻遍了。真奇怪!竟然都有似曾相識的感覺,雖然印象薄弱,還是一路狐疑地繼續下去。難道我已將整本書都看完了卻不自知?
當我專注閱讀,並且苦心思索時,感覺到的那種厭煩與遲滯,如今都已消失,取代的是一種模糊的哀鬱,帶著一點冷澀,可是不知道為什麼,心頭卻逐漸熱了起來。彷彿無心走到懸掛著紙燈的店舖門前,晚了,停止營業了,燈還兀自亮著,照在空曠的街道上,暈出一小片月。但不知作者聽了我如此不負責任的漫讀心態,不知作何感想?
也許需要說的,以及需要聽的,都已經過多了。如果我能就這樣守住這一刻——從離開房門的那一刻起,我突然覺得無比輕鬆。也許輕微的犧牲和受苦,可以使我暫時忘卻自己的愚蠢與固執。我已經得到懲罰了,所以放鬆了——如果我能停留在這一刻,獨自在無人的客廳裡點亮一盞燈,除了胡亂翻書外無事可做,既沒有什麼迫切的牽掛,也沒有繁雜的懸念,一切都蘇散,平和,沒有明確的意義和需索。既沒有言語,也沒有發聲的必要。多麼自在!如果能靜止在這一刻。
在這一刻,我總算甩脫了沉默的糾纏。雖然無言,但也純粹只是無言罷了,並不帶有任何沉默的意涵。沉默,指的是欲言又止,或企圖以無聲的形式,進行表達的意志。充滿了思緒的回響。是浸滯的,陷溺的,既深且重的;是沉入寥廓無邊的水底,無可避免的撲通聲,幽渺、恍惚,沒有固定形狀,卻又餘波蕩漾的——簡而言之,是「不」說話,而非「沒有」話——仍保留了堅定的態勢,和強悍的意念,只是行蹤飄忽,更加難以制服。而如今,我坐在這兒,因為沒有溝通的對象在旁,我總算暫時遺忘了語言,也暫時遺忘我想聽的以及不想聽的所有語言,我無話可說了。在這一刻,沉默放開了我的手,任由我去了。
多麼自在!如果能靜止在這一刻。
然而這如何可能,誰不是洞然清楚?我能做的,也只能是壓抑無謂的隱憂,不讓這片刻提前消逝。
「我們和世界,還有這兩者之間的神秘,這一切是多麼的多餘!」佩索亞激怒般地叫嚷起來。
是啊!多麼多餘。甚至連我們都茫無頭緒,都住口了,它們卻還在那兒喃喃細語,彷彿有多少渴望存在的言辭充塞在脣齒之間,含苞待放。長期以來,和「沉默」疏離的結果,使我們失去了緊急應變的能力——縱然我們停止了說話,卻依舊痴心地傾聽著,傾聽「沉默」持續瘋狂的囈語,等待或找尋那多餘的神秘。神秘——而這神秘是如此多餘!所有人都略有斬獲,但收穫並非滿足,而是失意與惘然。奔騰而來的恐怖幻境引領我們情緒如山岳起伏,越過了寒古洪荒。而沉默微笑著,藉此換取了永恆。
7
還有誰能信賴這無法度量的沉默?但我們如今也只能信守著它,別無他法。逼緊了我們便急中生智,脫口說出謊言——多數是迫不得已的情境,但有時我們也無心道出了私密的夢想,在千鈞一髮之際,連自己都暗自吃驚。
情節似乎總是往悲劇的路子走去——大概是因為沉默無法給人帶來樂觀的聯想。喜劇多是一發不可收拾的對白,一刻不得閒。也許是這緣故,我每次看卓別林式的默劇都要覺得感傷。默劇並非有意故弄玄虛,它是喉頭哽住了,發不出聲來,字幕又應接不暇组组既然無法在嘴皮上製造引人發笑的挫折,只好讓肉體去受苦了。
堅信歌舞片「不會有壞事發生」的莎瑪,終究將「黑暗中的舞者」演成了悲劇。關鍵就在於那致命的沉默:為了避免孩子因憂慮而影響治療,她無法透露病情的真相;為了信守「沉默是金」的承諾,她拒絕吐露案情的癥結。當保持沉默的權力也被剝奪時,她微笑地在法庭撒謊了——那樣甜蜜忐忑的謊,是致命的一擊,也是迴光返照的歡華。為此她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精心設計的沉默(以及繼之而來的謊言),很少受到合宜的對待。甚至比一般拙劣的溝通更多渣滓,更易導致無法挽回的誤解。雖然人們是無心的,但卻是善感而富想像力的,沉默藉由這普遍的弱點,鑄就無數悲劇。畢竟,「默契」之所以為人稱羨,原因之一,便在於那無法期望的希罕。
8
現在,既然他已經回來了,而我也醒來了。為何不一同出去吃個飯?我受夠了這一切。然而,我所能做的,不過是在尷尬的瞬間,掙扎坐了起來,暗暗盤算下一個步驟。而他則趕忙抽出了枕頭,堆在我的背後,靜心而殷勤地望著。
我無力地靠了下去,覺得酥軟,踏實——完全被支撐住了。
於是我說:「外頭冷嗎?」
2002.11.21-23
從某個角度來看,文字有時是一種計畫性的暴力。寫作者走往陰暗的地下室,手持燭臺,燭光因走動產生曖昧的晃影,撲鼻而來的潮霉味刺激著寫作者蠢動的神經,地板被踩得喀滋喀滋作響,就像所有鬼故事裡,飄著巫婆臭氣的熬藥密室。寫作者就定位,放下燭臺,便開始在昏暗的地下室動筆,每寫完一個字,就是在完成每個字的最後一筆劃,筆尖離開紙面那一刻,燭臺的火燄便越形旺盛。寫作者開始感覺熱,汗水滑在背部、耳後、大腿夾縫處,黏著衣服,但越是如此,越升高了寫作者思緒的流竄與手動速度。那火焰呈大大的橄欖球型在燭臺上潑辣燃燒,漸漸火舌蔓延到一旁被揉掉的稿紙,寫作者的皮膚已被熱氣烤得通紅,但寫作者腦還能想、眼睛還能看、手還能動,便仍繼續不斷的寫。寫作者用文字換取逐漸增大的火焰,再以火焰換取自己逐漸焦黑的形體,只因這股燥熱,可以讓寫作者吐出更多字。然後,自頭至尾,寫作者臉上一直掛著嘴角抽動式的怪笑,從齒縫間噴出斯斯笑聲,散在空氣的唾沫參著肉的腐味。
-- 2005-01-13 17:03: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