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
靜坐的目的,便是佛門所修習的「定法」,修習「定法」就是讓我們有足夠的心力,有廣大的心靈空間容量,平衡感很足夠,包容的力量,心不受外境所動。不是為了有超能力或是求神通,神通是一種氣場感應,只是學習的過程而已,與練氣學禪沒有基本本質上的關連。而禪坐並不是修禪唯一的方法,靜坐不等於學禪,若把禮佛、六度修行當做是唯一進入禪的境界,這是不完整的看法。進入禪的境界,最基本的就是把我們身體的氣鍛鍊出來,氣練好練足夠了以後,心才能定,有「定法」之後,才能進入禪,要「定慧雙修」,否則只追求智慧,並不能得到真正的智慧,佛法要從我們自身上應證的。心靈屬陰,肢體運動屬陽,陰陽有兩個界面,在太極圖上有個S形,那是整個能量協調的力量,也就等於氣的部份,這種協調的力量相同於我們人的五臟六腑、十大系統。生理系統中最重要的是內分泌和平衡的系統。靜坐的法門就是意念導引觀想,愈想感覺愈多,你覺得有神通出現,怎麼會生病呢,只是幻覺而已. 放鬆性功法,又帶一些意念的活動。使用久了身體的氣血都衝到頭上於 是也容易產生走火的現象,肝腎的功能都會受到影響。偶而可藉此來放鬆身體、 心情,但絕不能當成主要的功法來常常練它,否則身體的元氣散開後就容易產生各種疾病了。意念導引 的功法也沒有力產生只是感覺產生罷了。同時沒 有師父的指點,很容易不知不覺中出偏差甚至走火入魔。 從「氣」的角度看,整個身體的身心調合是「陽」的氣的帶動,靜坐是陰的氣的沈浸、開發。若很粗淺的來區分 氣功中動作的部分是「陽」,靜坐的部分為「陰」。陰陽 必需合一,就如太極中的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氣功的動 功中包含吐納、導引、意念運作。在運作過程中是求動中取靜。這「靜」可讓身、心、靈三層次結合在一起,"性命雙修"的以命催性,靈性的品質容易提升。所以 動功中似乎是在動,但卻能產生最大的靜,經過動功的過 程後,再進入靜坐的層次,才能讓心真正的定下來。此時 心是靜的,氣脈卻是動的。氣脈在動時,會產生磁場,產生一穩定的頻率,這也就是靜中所要得到的「動」的平衡。當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陰陽調和,便能達到「太極」的境界,這也才是我們要 從靜坐中所要的平衡與開悟。太極現象
從來沒靜坐過,不知該注意些什麼 ? 如時間、地點、呼吸方式、坐姿等,可否請老師指導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