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5-23 16:16:50Chet Baker
罄竹難書
其實,李泰安的連續劇已經名滿台灣,幾乎等同於台灣過去很紅的連續劇「霹靂火」,我是應該來寫一下「抵抗媒體」的文章。想想看,連「李泰安砍樹」都可以成為SNG連線的對象,我實在懷疑下次會開始報導李泰安上廁所沒洗手。有趣的是,竟然「李泰安砍樹」這則新聞的收視率竟然還有百分之一,換言之,有二十一萬台灣人,非常關心這件事,這讓我實在很懷疑台灣人到底有沒有基本的識別能力。因此,我很想來寫篇文章探討收視率的問題。不過,由於教育部長的「成語新解」,讓我不得不暫時拋下這篇文章,先來沾點政治味。
長久以來,我一直贊成應該要考作文,也激烈的反對所謂的「火星文」。作文是一定要會的,倒不是因為我從小作文比賽就勇冠三軍,從校內到全市到全國都有優等的成績,我曾經在一段文字裡套用二十個成語,讓老師覺得簡直就是六四駢文,而是因為這代表一個人的思考邏輯。目前的年輕人思考邏輯往往讓我驚詫,連一篇三千字的文章都覺得要人命,更不用說早已習慣用MSN跟Word軟體,為求快,根本不會選字。然後廣東話與閩南話又進入普通話的系統中,導致許多年輕人根本就以打錯字與用錯字為榮。火星文就不必談了,我絕對、誓死、永遠不會、不可能、不想接受這種所謂的「文化」,要我寫或打出「ㄅㄎㄑ」,來代表不客氣,乾脆殺了我。
好吧,你可以說我跟不上時代。如果這就是時代,那我會很慶幸,以後在思考深度與工作職場上,七字頭與八字頭的永遠跟不上我。我不會有五字頭那種,前無退路(四字頭在前方趕不上),後有追兵(六字頭在背後緊追不捨)的酸楚感。
對我而言,文字是很神聖的(請恕我用這麼重的字眼),代表思想的深度。
所以,用錯成語行不行呢?我們先來看一個例子。大家都聽過「每況愈下」吧?
我在教中國政治哲學的時候,很喜歡跟學生講這個例子。莊子認為,「道」是無所不在的,甚至可以在排泄物中找到「道」。在莊子的「知北遊」:篇中,他說:「正獲之問於監市履狶也,每下愈況。」,原始意義是要知道豬的肥瘦,要從最下部不易長肉的小腿部分去試,此處肉愈多,豬就愈肥。比喻從低微之處去看道,道就越明顯。 但是這個意義逐漸成為「愈往下愈明顯」,後來再轉變成「事情愈來愈糟糕」。到了宋代,洪邁在其書「容齋續筆」寫出了:「人人自以為君平,家家自以為季主,每況愈下,由是藉手于達官要人,舟車交錯於道路。」,這是「每況愈下」第一次在古籍中出現。不過,後人認為這是洪邁誤將「每下愈況」的用法寫成「每況愈下」,這是因為當時「每下愈況」已經演變成「事情愈來愈糟糕」的意思。
好吧,意思很清楚了。如果要形容事情越來越糟,用「每況愈下」對不對?基本上是對的。那用「每下愈況」行不行?當然也可以。不過,如果你用每下愈況,看不懂的人會比較少,甚至可能會有人說你是錯的。為什麼呢?我們用政治學的觀點來看,這叫做「政治正確」(politically correct),或者說「少數人違法叫做違法,多數人違法叫做政治。」,或者乾脆用一個成語說,這叫做:「積非成是」。
總統說錯成語行不行?當然可以。美國前副總統奎爾(老布希時期)曾經被封為「有史以來最笨的副總統」。有一天,他到了小學訪問,順便作秀教小朋友英文。我們這位老奎,問所有小朋友,馬鈴薯(potato)這個單字怎麼拼?當下有個小朋友勇敢的舉手說:「副總統,是p-o-t-a-t-o。」。因為幕僚幫奎爾準備的單字卡拼錯了,拼成「potatoe」,奎爾一看,不對啊,就跟小朋友說:「你單字學不好喔,馬鈴薯不是這樣拼的啦,副總統叔叔教你,是p-o-t-a-t-o-e啦。」。這件事如果發生在台灣,大概會被所有人笑一輩子。不過奎爾倒是很大方的覺得,這沒什麼。他認為:「世界上沒有完人,特別是搞政治的,要勇敢承認自己不聰明。」
所以,說錯「罄竹難書」丟不丟臉,其實一點都不丟臉。總統是學法律的,不是學中文的,他頂多只是懂一點財經股票,但是絕對不會去鑽研中文,他要是像我一樣,懂得用詩經來談愛情,就不可能當上總統了。所以我對於以前有藍營的人(現在還是有)批評陳總統不懂英文,沒有國際觀,這實在是很可笑。懂英文就有國際觀?會說英文就了不起?那總統候選人資格,以後除了四十歲、連署與保證金之外,請再加一項「英文系畢業」(英國文學博士更佳,最好會寫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的好了。
不然,請大家來做一下小小的測驗,這十個句子都有問題,也都有成語誤用的情況,然而大家是否能精確的判斷出來是否有錯。
1.古人中不乏刻苦學習的楷模,懸梁刺股者、秉燭達旦者、聞雞起舞者,在歷史上汗牛充棟。
2.翹首西望,海面托著的就是披著銀髮的基隆嶼。蒼山如屏,洱海如鏡,真是巧奪天工。
3.突然,貝克的影子如白駒過隙般地一閃而過,快捷如飛。
4.為了讓分別多年的老同學不期而遇,貝克精心組織了這次同學會。
5.貝克的演說不僅內容充實,而且閃爍其辭,全場觀眾無不為之動容
6.貝克出獄後,仍不思悔改,和買辦同心同德,半年之內偷了三輛摩托車。
7.貝克的畫展在台北市立美術館開幕了,眾多的畫家競相觀摩,藝術愛好者也趨之若鶩。
8.貝克體力不好,只跑了一小段路就吳牛喘月。
9.貝克跑了這小段路以後,非常的累,只好飲鴆止渴。
10.貝克的母親徐娘半老,還是有許多人愛慕不已。
都回答得出來嗎?嗯,恭喜你,你的程度比陳總統要好。答不出來,那又怎樣?平常你跟同事父母小孩聊天,會用到「媽,給我一杯水讓我飲鴆止渴一下」嗎?不會吧!除非你們家是國學造詣相當深厚的書香世家,否則沒事怎麼會用成語來對談呢?
文化並非是一塊活性極低的金屬,相反地它隨時都處於變動之中。二十一世紀多媒體數位影像技術不斷地創新發展,自然而然地產生與過去不同的文化樣貌,語文不也是這樣嗎?從目前中國發現最早的甲骨文到中共的使用簡字,文字經歷數次的演變,而每一次的轉變都與文化相互影響著。如果要說寫錯字,倒不如質疑為什麼要寫楷書?其實甲骨文才是華人世界裡最「正確」的文字。我認為,成語既作為文化的一部分,當然會隨著文化的發展而有所更動,實在沒有必要堅持語文有其「正解」。
所以,我不能理解杜大部長先生,為何一定要努力的解釋這句成語了。他先是說,「罄是用盡、竹是竹片,在紙發明前是書寫工具、難是難以、書是寫,四個字連在一起的意思是『用盡所有的紙張都寫不完』,表示事情很多。」後來又說,「罄竹難書」較早見於戰國時的文獻《呂氏春秋》,「盡荊、越之竹猶不能書。」這句話沒有善惡之別。又根據《後漢書》〈公孫賀傳〉當中記載「南山之竹,不足受我辭」,意思是宰相一家很多事情違法,用盡南山的竹子都寫不完,所以「沒有正面或負面的意思。而唐朝《皮日休文集》第九卷收錄的文章〈移元徵君書〉。當時元徵是在野人士,皮日休寫信給他,說他能力很強,應為人民國家多做事。這封信中有一段話,「果行是道,罄南山之竹,不足以書足下之功。」這句話的「罄南山之竹」要寫的是「足下之功」,也不是罪惡的意思。
最後還補上一槍,聰明人才看得懂。
X的,我怎覺得很像「國王的新衣」故事出現了。
說錯成語真的沒什麼,就說,我說錯了就好了。反正外交部長都可以有「康德說,我思故我在」這種說法了。(我實在很想請他來聽貝克主講的西洋政治哲學)
或許真的「罄竹難書」也可以用來形容很多很多的意思。可是,這很重要嗎?現在的一般通說,就是認為這是「罪貫滿盈,說也道不盡」的意思,這是文化的變遷。現在的國語文教師一般認為是如此,連教育部的通說也是如此,有什麼好爭論的呢?
重點就是,政治人物不誠實習慣了。遇到問題,第一個先尋求的解決方式,並不是認錯,而是找解套的方式與說法,所以整個政治才會烏煙瘴氣。舉例來說,「音容苑在」,這根本就是教育部之下的文牘科,在作業時不慎,把字寫錯了而已,只要把事情簡單說好,然後道歉不就行了,為何要堅持一些莫須有的藉口呢?
台灣民眾不會不容許政治人物犯錯,重點是,我們的政治人物,不論藍綠都太兇殘。大家習慣抓弊案,習慣抓錯誤,習慣搶媒體版面,所以惡毒的話一定要說,免責的話也一定要講,深怕自己要是承認錯誤,就會被敵手抓到小辮子,然後緊追不捨,打入十八層地獄。
所以,造就了邱毅、李泰安、杜正勝等人。
至於真正的國家大事呢?唉呀,李泰安又在罵人了,先看再說啦!
長久以來,我一直贊成應該要考作文,也激烈的反對所謂的「火星文」。作文是一定要會的,倒不是因為我從小作文比賽就勇冠三軍,從校內到全市到全國都有優等的成績,我曾經在一段文字裡套用二十個成語,讓老師覺得簡直就是六四駢文,而是因為這代表一個人的思考邏輯。目前的年輕人思考邏輯往往讓我驚詫,連一篇三千字的文章都覺得要人命,更不用說早已習慣用MSN跟Word軟體,為求快,根本不會選字。然後廣東話與閩南話又進入普通話的系統中,導致許多年輕人根本就以打錯字與用錯字為榮。火星文就不必談了,我絕對、誓死、永遠不會、不可能、不想接受這種所謂的「文化」,要我寫或打出「ㄅㄎㄑ」,來代表不客氣,乾脆殺了我。
好吧,你可以說我跟不上時代。如果這就是時代,那我會很慶幸,以後在思考深度與工作職場上,七字頭與八字頭的永遠跟不上我。我不會有五字頭那種,前無退路(四字頭在前方趕不上),後有追兵(六字頭在背後緊追不捨)的酸楚感。
對我而言,文字是很神聖的(請恕我用這麼重的字眼),代表思想的深度。
所以,用錯成語行不行呢?我們先來看一個例子。大家都聽過「每況愈下」吧?
我在教中國政治哲學的時候,很喜歡跟學生講這個例子。莊子認為,「道」是無所不在的,甚至可以在排泄物中找到「道」。在莊子的「知北遊」:篇中,他說:「正獲之問於監市履狶也,每下愈況。」,原始意義是要知道豬的肥瘦,要從最下部不易長肉的小腿部分去試,此處肉愈多,豬就愈肥。比喻從低微之處去看道,道就越明顯。 但是這個意義逐漸成為「愈往下愈明顯」,後來再轉變成「事情愈來愈糟糕」。到了宋代,洪邁在其書「容齋續筆」寫出了:「人人自以為君平,家家自以為季主,每況愈下,由是藉手于達官要人,舟車交錯於道路。」,這是「每況愈下」第一次在古籍中出現。不過,後人認為這是洪邁誤將「每下愈況」的用法寫成「每況愈下」,這是因為當時「每下愈況」已經演變成「事情愈來愈糟糕」的意思。
好吧,意思很清楚了。如果要形容事情越來越糟,用「每況愈下」對不對?基本上是對的。那用「每下愈況」行不行?當然也可以。不過,如果你用每下愈況,看不懂的人會比較少,甚至可能會有人說你是錯的。為什麼呢?我們用政治學的觀點來看,這叫做「政治正確」(politically correct),或者說「少數人違法叫做違法,多數人違法叫做政治。」,或者乾脆用一個成語說,這叫做:「積非成是」。
總統說錯成語行不行?當然可以。美國前副總統奎爾(老布希時期)曾經被封為「有史以來最笨的副總統」。有一天,他到了小學訪問,順便作秀教小朋友英文。我們這位老奎,問所有小朋友,馬鈴薯(potato)這個單字怎麼拼?當下有個小朋友勇敢的舉手說:「副總統,是p-o-t-a-t-o。」。因為幕僚幫奎爾準備的單字卡拼錯了,拼成「potatoe」,奎爾一看,不對啊,就跟小朋友說:「你單字學不好喔,馬鈴薯不是這樣拼的啦,副總統叔叔教你,是p-o-t-a-t-o-e啦。」。這件事如果發生在台灣,大概會被所有人笑一輩子。不過奎爾倒是很大方的覺得,這沒什麼。他認為:「世界上沒有完人,特別是搞政治的,要勇敢承認自己不聰明。」
所以,說錯「罄竹難書」丟不丟臉,其實一點都不丟臉。總統是學法律的,不是學中文的,他頂多只是懂一點財經股票,但是絕對不會去鑽研中文,他要是像我一樣,懂得用詩經來談愛情,就不可能當上總統了。所以我對於以前有藍營的人(現在還是有)批評陳總統不懂英文,沒有國際觀,這實在是很可笑。懂英文就有國際觀?會說英文就了不起?那總統候選人資格,以後除了四十歲、連署與保證金之外,請再加一項「英文系畢業」(英國文學博士更佳,最好會寫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的好了。
不然,請大家來做一下小小的測驗,這十個句子都有問題,也都有成語誤用的情況,然而大家是否能精確的判斷出來是否有錯。
1.古人中不乏刻苦學習的楷模,懸梁刺股者、秉燭達旦者、聞雞起舞者,在歷史上汗牛充棟。
2.翹首西望,海面托著的就是披著銀髮的基隆嶼。蒼山如屏,洱海如鏡,真是巧奪天工。
3.突然,貝克的影子如白駒過隙般地一閃而過,快捷如飛。
4.為了讓分別多年的老同學不期而遇,貝克精心組織了這次同學會。
5.貝克的演說不僅內容充實,而且閃爍其辭,全場觀眾無不為之動容
6.貝克出獄後,仍不思悔改,和買辦同心同德,半年之內偷了三輛摩托車。
7.貝克的畫展在台北市立美術館開幕了,眾多的畫家競相觀摩,藝術愛好者也趨之若鶩。
8.貝克體力不好,只跑了一小段路就吳牛喘月。
9.貝克跑了這小段路以後,非常的累,只好飲鴆止渴。
10.貝克的母親徐娘半老,還是有許多人愛慕不已。
都回答得出來嗎?嗯,恭喜你,你的程度比陳總統要好。答不出來,那又怎樣?平常你跟同事父母小孩聊天,會用到「媽,給我一杯水讓我飲鴆止渴一下」嗎?不會吧!除非你們家是國學造詣相當深厚的書香世家,否則沒事怎麼會用成語來對談呢?
文化並非是一塊活性極低的金屬,相反地它隨時都處於變動之中。二十一世紀多媒體數位影像技術不斷地創新發展,自然而然地產生與過去不同的文化樣貌,語文不也是這樣嗎?從目前中國發現最早的甲骨文到中共的使用簡字,文字經歷數次的演變,而每一次的轉變都與文化相互影響著。如果要說寫錯字,倒不如質疑為什麼要寫楷書?其實甲骨文才是華人世界裡最「正確」的文字。我認為,成語既作為文化的一部分,當然會隨著文化的發展而有所更動,實在沒有必要堅持語文有其「正解」。
所以,我不能理解杜大部長先生,為何一定要努力的解釋這句成語了。他先是說,「罄是用盡、竹是竹片,在紙發明前是書寫工具、難是難以、書是寫,四個字連在一起的意思是『用盡所有的紙張都寫不完』,表示事情很多。」後來又說,「罄竹難書」較早見於戰國時的文獻《呂氏春秋》,「盡荊、越之竹猶不能書。」這句話沒有善惡之別。又根據《後漢書》〈公孫賀傳〉當中記載「南山之竹,不足受我辭」,意思是宰相一家很多事情違法,用盡南山的竹子都寫不完,所以「沒有正面或負面的意思。而唐朝《皮日休文集》第九卷收錄的文章〈移元徵君書〉。當時元徵是在野人士,皮日休寫信給他,說他能力很強,應為人民國家多做事。這封信中有一段話,「果行是道,罄南山之竹,不足以書足下之功。」這句話的「罄南山之竹」要寫的是「足下之功」,也不是罪惡的意思。
最後還補上一槍,聰明人才看得懂。
X的,我怎覺得很像「國王的新衣」故事出現了。
說錯成語真的沒什麼,就說,我說錯了就好了。反正外交部長都可以有「康德說,我思故我在」這種說法了。(我實在很想請他來聽貝克主講的西洋政治哲學)
或許真的「罄竹難書」也可以用來形容很多很多的意思。可是,這很重要嗎?現在的一般通說,就是認為這是「罪貫滿盈,說也道不盡」的意思,這是文化的變遷。現在的國語文教師一般認為是如此,連教育部的通說也是如此,有什麼好爭論的呢?
重點就是,政治人物不誠實習慣了。遇到問題,第一個先尋求的解決方式,並不是認錯,而是找解套的方式與說法,所以整個政治才會烏煙瘴氣。舉例來說,「音容苑在」,這根本就是教育部之下的文牘科,在作業時不慎,把字寫錯了而已,只要把事情簡單說好,然後道歉不就行了,為何要堅持一些莫須有的藉口呢?
台灣民眾不會不容許政治人物犯錯,重點是,我們的政治人物,不論藍綠都太兇殘。大家習慣抓弊案,習慣抓錯誤,習慣搶媒體版面,所以惡毒的話一定要說,免責的話也一定要講,深怕自己要是承認錯誤,就會被敵手抓到小辮子,然後緊追不捨,打入十八層地獄。
所以,造就了邱毅、李泰安、杜正勝等人。
至於真正的國家大事呢?唉呀,李泰安又在罵人了,先看再說啦!
很不錯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