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18 22:59:13NARAKU

英軍佔據香港(Kwun Chung Battle Wiki)


英軍攻陷定海,琦善與義律談判,義律提出割讓香港作為其中一項條件;當時英人和義律以為香港指香港全島,但中方和琦善卻以為是香港村。查當時並沒有香港(島)一詞,一般稱全島為紅香爐,島上只有香港村一條,位於島的西南面,約指現在的香港仔、薄扶林一帶。英軍最先在香港仔上岸,稱香港仔為鴨巴甸(Aberdeen),名字與蘇格蘭的鴨巴甸同;岸上居民指當地名為香港,英人遂以香港為全島名稱。
當時的紅香爐比較大的區域有:裙帶路 (指今日中上環)、紅香爐(指今日的銅鑼灣及鰂漁涌)、大潭(今仍在)、赤柱(今仍在)和香港(指今日香港仔)等。

只因當時的中國對地圖測繪工作落後,香港島的地圖資料殘缺,才引致談判割讓土地的會議上竟無地圖為憑,亦無尺寸界線為準,更遑論經緯度。但這一地名了解的差距,卻是十倍大小的土地,道光皇帝一聽當然大怒,短短4個月內三度要求三名大臣詳細報告,每次的解釋都不同,最後英軍佔據香港全島。

首先回稟的當然是琦善,他向道光說明香港只是一隅,並非全島,而且香港非常小,只有10里乘五里:

《琦善奏查明香港地勢及現在籌辦情形摺》 (道光21年(1841)二月己已)

『...查香港離省四百六十里,孤懸海外,較澳門為遠,祗係全島一隅,其餘毗連者,又名大潭、又名裙帶路、又名赤柱、又名紅香爐。若就全島而論,東西約長五十里,南北約寬二十里。專就香港而論,東西約十里,南北約五里,島內間有民房田盧,較之別島為少。』

道光派奕山為靖逆將軍往粵,奕山在三月的回覆,而經指出英軍欲佔全島:

《奕山等奏查明琦善與義律晤談情形等摺》(道光21年(1841)閏三月乙亥)

『再查香港地方島嶼與里數,據署大鵬協副將賴恩爵稟稱:遵查香港距新安一百六十里,離城四百四十餘里。該處與赤柱、紅香爐、裙帶路各處互相毗連,形如鼎足,共為一大島,周圍約四十餘里,裙帶路與尖沙嘴兩相對峙。若就香港鼎形一足而論,周圍共約三十餘里,鋪戶十二間,居民約七十餘家,面海背山,殊非泊船要澳,祗緣毗連裙帶路等山,故前次該夷以借香港為名,懇請寄居,其實欲據裙帶路與紅香爐兩處等語。』

道光再向新兩廣總督祁𡎴查證,這是首次以香港作為全島名稱的歷史文件,香港正式誕生:

《祁𡎴奏查覆虎門砲台炸裂及琦善與義律講話各情形摺》(道光21年(1841)六月丁酉)

『...查毗連香港之裙帶路地方,自上年冬間被英夷佔據後,在該處砌築碼頭,起造房屋基址。...臣等謹查香港全島,東西綿亙起伏,共一百四十餘里,統名香港。就中分析,則香港地方在島之西南,由香港而西、而北、而稍東為裙帶路,再東為紅香爐。由香港而東為赤柱,地名雖分,其實諸峰均相鈎連。香港全島,北通海面,往西約三十里約尖沙嘴,往東約五十里為九龍山,均屬新安縣地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