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28 12:18:38CT
創造價值 vs. 降低成本 ----續
2007. 9. 28.
不同的發展策略,會導致互異的發展結果,而結果若不令人滿意,照理就應檢討使用的策略,並做必要的修正。
問題是,某種發展策略使用太久之後,企業裡的成員,從上到下腦袋瓜全都被制約得無法跳脫已成習慣的思維模式。一個企業如此,一個國家更不用說。
這數十年來,我國的工業發展,因以出口產業為主軸,所以幾乎所有產業的資源,大都置於製造成本、效率、和品質的不斷改善工作,而人才培育的重心和任用,亦自然擺在進一步壯大製造部門之上。
其結果無可避免的是,造成企業內製造部門的獨大。而因資源的排擠效應,此結果又回頭影響企業的成長策略,於是一個無法掙脫的 “惡性” 循環於焉形成,而成了無人曾經懷疑過的思考慣性。
其實誰都知道,任何企業成長策略的改變,主要的動力應來自企業的行銷和研發部門,因為照理,一個企業的正確發展方向,此二部門應較其他部門看得清楚才是,不幸的是過去數十年來,台灣許多企業的內部政策,並非如此訂定。
實情是,在大半的情形下,研發和行銷機能,都淪為聊備一格的點綴,既不受重視,也無法發揮應有的功能。所有的發展策略,都圍繞著成本、品質、效率的改善等方面設計,以至於演變成今日,企業一逕往死胡同行進的困境。
筆者無意全盤否定大多數企業過去在製造方面所造就的成績,只是經營環境變化日趨快速和複雜,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絕不可僅僅跟據成本的考量,而無視於價值的開發。
而在企業裡,擔負此項重責大任者,應是行銷和研發部門,否則企業將如瞎子騎馬,隨時會大禍臨頭。
總之,是讓行銷和研發部門,實實在在發揮其功能的時候了。 唯首先,主事者應將此二部門,確實予以壯大起來才行。
問題是,某種發展策略使用太久之後,企業裡的成員,從上到下腦袋瓜全都被制約得無法跳脫已成習慣的思維模式。一個企業如此,一個國家更不用說。
這數十年來,我國的工業發展,因以出口產業為主軸,所以幾乎所有產業的資源,大都置於製造成本、效率、和品質的不斷改善工作,而人才培育的重心和任用,亦自然擺在進一步壯大製造部門之上。
其結果無可避免的是,造成企業內製造部門的獨大。而因資源的排擠效應,此結果又回頭影響企業的成長策略,於是一個無法掙脫的 “惡性” 循環於焉形成,而成了無人曾經懷疑過的思考慣性。
其實誰都知道,任何企業成長策略的改變,主要的動力應來自企業的行銷和研發部門,因為照理,一個企業的正確發展方向,此二部門應較其他部門看得清楚才是,不幸的是過去數十年來,台灣許多企業的內部政策,並非如此訂定。
實情是,在大半的情形下,研發和行銷機能,都淪為聊備一格的點綴,既不受重視,也無法發揮應有的功能。所有的發展策略,都圍繞著成本、品質、效率的改善等方面設計,以至於演變成今日,企業一逕往死胡同行進的困境。
筆者無意全盤否定大多數企業過去在製造方面所造就的成績,只是經營環境變化日趨快速和複雜,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絕不可僅僅跟據成本的考量,而無視於價值的開發。
而在企業裡,擔負此項重責大任者,應是行銷和研發部門,否則企業將如瞎子騎馬,隨時會大禍臨頭。
總之,是讓行銷和研發部門,實實在在發揮其功能的時候了。 唯首先,主事者應將此二部門,確實予以壯大起來才行。
moonchen
2007-09-29 14:41:00
Generally speaking, no patience aned no far-sighted vision are the most serious shortcomings for most Taiwaness people. What can we do?
版主回應
這也許是我們的宿命吧!
2007-09-30 08:28:28
"收入一單位實際不等於一單位,成本節省一單位才是實際的一單位",這也是迷思之ㄧ!
看到某大企業在異地的工廠人數突破30萬人時,無法善用開拓策略的廠商,因複製的作法讓自己都進了死胡同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