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2-25 12:28:18CT

感動與創作


2007.2.25
 
   有幾位舊識和網友,在我部落格上留言說,讀了我的一些文章後,深受感動,所以我就想借 “感動” 為題,稍做發揮。

   "感” 字 乃 “咸心” 所構成,咸字則做 “相同” 解。我寫文章,乃因我對某些事、物、和景色有所感覺,而讀者讀了我的文章,覺得心有戚戚焉,而期望有更多、更深的感動,於是創作就源源不絕。

   人類心靈的悸動,是人類創作的原動力,沒有感動,人不會提筆寫作、畫畫、或作曲; 不會拿著照相機,苦苦守候數小時,就為捕捉一隻小鳥的美麗倩影,或一幅壯麗的日出日落景色,也不會冒生命的危險去從事探險的工作,俾穫得更多寫作的靈感。

   不易受感動的人,通常不太會從事創作的工作,但這並不表示創作優於其他工作。人類除創作之外,還有發現新事物、探索新世界和新宇宙的能力,所有從事科學研究的工作者均屬此類。只是這類人物,通常都是左後腦較右後腦發達,和善於創作的人情況恰好相反。

   其中當然也不乏有些例外,譬如達文西、富蘭克林、陳之籓等。上蒼賜予他們的左右腦袋,非但體積相彷彿,且全是特大號的。

   發現的工作,動力起源於人類的好奇心而非感動,牛頓如果是個詩人,看到蘋果自樹上掉下,恐怕會感動得寫一首震撼人心的詩,而不是去研究、探索蘋果為何會往下掉,而非往上飛,結果發現了萬有引力理論。

   威廉布烈克(William Blake, 1757 - 1827) 如果左腦比右腦發達,後來也許成了偉大的物理學家,而非畫家和詩人,他那首如造物者啟示般,憾動人心的曠世巨作 : ” 一粒沙裡有一個世界,一朵花裏藏一個天堂,把無限握於手掌之中,永恒寧非是剎那時光”, 就不會誕生,而感動了兩百多年來,千千萬萬的人心,包括科學家在內。

   當然,科學家在發現某些空前和重大的宇宙奧秘時,內心的悸動絕不遜於從事創作者創作時的喜悅。牛頓發現萬有引力時心情的激動,應不亞於當達文西完成 “最後的晚餐”,或 “蒙娜莉莎的微笑” 時來得劇烈。

   愛因斯坦發現 “相對論” 時心裡的震顫,恐不輸給劇作家巴利 (James M. Barrie 1860 - 1937) 完成“小飛俠---彼得潘” 的童話鉅作時的喜悅。所以如果你的另一半,是個左後腦較右後腦發達的 “不解風情的人物”,你就不必太在意了。他跟你不同之處,只在讓他感興趣的東西與你的相異而已。

 
   但右後腦袋不太發達的人,確實不宜勉強從事藝文工作,以免鬧笑話。前幾年,有位不知性別的人,在報紙上發表一篇文章,對已故作家三毛颇有微詞。他說,他曾循著三毛某幾本書上提過的一些地方,做了一次旅行,不料卻很失望的發現,三毛書上所描述的景色,和他實際目睹的相去甚遠,意思似乎在指責三毛的描述,有故意誇大之嫌。這位仁兄 (或女士) 即屬右後腦袋不發達,卻鍾情於藝文工作的例子。一個不懂為何情人眼裏會出西施的人,你怎能期望他去寫詩作詞?

   對同一件事,物,或一幅景色,每個人受感動的程度不同,表達的方式也互異,故形之於作品時,亦各自不同,這就是所謂個人的創作風格。一個作者,隨著年齡、人生歷練、和心境的改變,其感動的對象亦會轉移,而創作風格亦隨之轉變。畢加索作品的風格,一生中曾多次改變,就是一例。

   創作者創作時心靈悸動的程度不同,其作品的感染力亦有差別。蘇東坡寫赤壁賦,是被一段歷史故事,一場戰爭,其中的主要人物,和 ”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 的感懷所感動。這感動的規模和力道,自是兩人之間的兒女情長,和相思之苦,所無法比擬的。

   自幼至今,每讀蘇東坡的赤壁賦,讀到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 等詞句時,胸臆裡總不禁充塞著 “念天地之幽幽,獨悵然而淚下” 的曠古孤寂感受。

   待讀到他追憶亡妻的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的詩句時,雖亦不禁隨之悲從中來,而黯然神傷,但較之讀赤壁賦,其感受的規模和張力,自不可同日而語。

   創作者之於各種藝術作品,應多方涉獵 ; 於各地風俗民情,應多做體驗,為的就是去體會不同程度的心靈悸動,以豐富創作的靈感。

   人類的各種藝術創作,是人類的精神糧食。一個國家文明發展的程度,由其人民愛好藝術創作,和參與藝術活動的熱忱,可見一般。台灣這些年來參與藝術創作,和愛好藝文活動的人口比例,較之幾年前有著長足的增加,實在是令人興奮的現象。
   只有其人民重視精神糧食勝於物質糧食的國家,才有資格稱自己為文明的國家。沒有欣賞者、愛好者無止息地追求心靈的感動,就沒創作者皓首窮經的創作動力,所以我們本身若成不了一個創作者,至少也要當個欣賞者、愛好者,人類的創作才能生生不息。

   個人的創作動力,最怕走到所謂 “江郎才盡” 的地步。亦即創作者不再受任何事物和景色所感動,他的心已經鈣化,再也接受不了感動的烙印了。

   要避免這種悲劇發生,人必須永保赤子之心,極力抵擋世俗的功利和價值理念。權勢和金錢是赤子之心的腐蝕劑,你可曾見過整天追逐權勢或金錢的人,搞出過任何動人的藝術作品來 ?

   宋朝大儒朱熹,有一首膾炙人口的詩,詩曰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永保赤子之心,即藝術創作的源頭活水,而赤子之心,最明顯的表現就是真實。所有的美和善必定來自真實。 沒有真實做基礎, 就沒有真正的善和美的創作。可以說,真、善、美乃 “三位一體”。

   孩童的言行之所以讓人覺得可愛和感動,就因他們毫不掩飾的,赤裸裸的真實。早幾年,有一部名為 “魯冰花” 的影片,主角是個茶農上小學的兒子,他家境清寒,但卻頗具繪畫天份。有一次,他的一幅畫受到他繪畫老師的青睞,準備送去參加城裡的比賽。其他的老師卻認為,那幅畫畫的不像實物,而反對選它去參賽,唯他的繪畫老師獨排眾議,他說好畫作並非因畫得像實物,而是作品是否呈現出作者創作時內心的真實感情,那孩子的畫反映的,正是他刻骨銘心的感受。

   那位老師的觀點,道盡了所有藝文創作的本質,作者未曾感動而完成的作品,是否具有藝術價值,實在值得商榷。

   創作是不受年齡限制的,只要經常有所感動,又願以最真誠的態度,將感動如實記錄下來,就可以參與創作的行列,至於技巧,就如同學習其他技能一樣,只要有耐心、肯虛心,多讀多寫,多看多聽,就絕非難事。

上一篇:光靠緣份是不夠的

下一篇:可愛與美麗

蔡桑 2007-02-28 11:22:23

不問現實,只求真心。
信手捻來,都是右腦。

版主回應
蔡桑,

你在我部落格最近幾篇文字後的留言, 我一併在此回覆.

首先, 歡迎你加入"找尋右腦的運動", 而且預祝你成功.

告訴你一個秘密, 我當年去唸法律, 並非對法律情有獨衷,而是那時候讀乙組的高中畢業生, 都把法律系放在第一志願, 加上讀初中時,因家父受了一些關於法律方面的委屈, 我才決定填法律系為第一志願的.

其實剛踏進台大,我就知道我選錯了科系, 待台大畢業時, 我仍對未來何路才是我的康莊大道, 毫無頭緒. 畢業後改行搞企管, 最後靠它吃了一輩子的飯, 實非事先的計劃. 我靈魂深處鍾情的, 一直都是文史哲學, 所以一切都不會太晚. 總之,很高興又得一知音.
CT
2007-02-28 18:2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