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6-24 01:12:53雀飛筆

誰來跳曼波

記得四月中旬到花蓮參加學術研討會時,適逢縣政府推動的曼波魚季(4月21日至5月18日),官員開場致詞總不忘推銷曼波魚的味美。老實說,若非最近研究地方政府的政策,發現網上一篇感性的「翻車魚的憂愁」引起廣大網友們的迴響和媒體這三個月來的熱烈炒作(註1),我並不認識曼波魚。

說說我所認識的曼波魚吧!曼波魚的名字很有意思,在世界各國的小名不一。牠是屬於豚類的魚種,常潛到深海捕捉魚、蝦、水母為主食,正式拉丁學名稱為Mola mola,因魚的形狀稍圓,狀似「里程石」(milestone)而得之。

台灣:過去稱之為「翻車魚」(Toppled car fish),現隨日本稱之為曼波魚。
英美:「海洋太陽魚」(Ocean Sunfish)。
法國:「月亮魚」(Moon Fish)。
德國:「游泳的頭」(Swimming Head)。
日本:「曼波魚」(Manbo)。

曼波魚長相奇特且可愛,外型體短而側厚,沒有腹鰭,背鰭與臀鰭很高,尾鰭很短,很像只有一個頭外加兩個滑動的小翅膀,所以務實的德國人就將之稱為「游泳的頭」;有意思的是,台灣漁民過去看到牠好像翻車躺在水面上曬肚子,故名之為「翻車魚」;但是因為牠的身長180公分,重達100至200公斤左右,游泳速度緩慢,最快的速度大概是每小時40公里左右,笨拙地好比跳曼波舞,因此日本人叫牠是「曼波魚」;而英美兩國漁民認為牠翻躺在海水面上的模樣彷彿是在做日光浴,就稱之為「海洋太陽魚」;法國人則羅曼蒂克多了,由於牠身上常附著許多發光的寄生物,每一游動,遠遠看來像一輪明月,故又有「月亮魚」的美名。

事實上,曼波魚貼近水面曬太陽是有原因的,主要是為了要驅逐身上的寄生蟲。根據專門研究曼波魚的海洋女生物學家提爾妮提斯(Tierney Thys)指出,曼波魚身上至少附有50個五顏六色屬的寄生蟲,讓曼波魚的身體像個漂浮的自助餐檯,不過也讓牠的皮膚變得粗糙會刮人。儘管如此,曼波魚頭重腳輕的魚身並沒有鱗片,況且在深海中的泳速緩慢,先不提遭鯊魚等掠食者的侵襲,如果所在水域沒有水流,很容易因迷失方向撞上障礙物而受傷,一旦受傷皮膚就會潰爛地不易治癒而亡,聽說國內有許多海生館曾嘗試在館內飼養和展示,卻屢屢受挫。
話說曼波魚的經濟價值,根據國外專業網站的搜索研究,在美國和歐洲是很低的;說白點兒,只看不吃的。可是,它在亞洲價值是很高的,尤其日本和台灣是最大的市場。曼波魚是花蓮漁業得天獨厚的資源,產量佔全國的98%,過去花蓮人並不愛吃牠的魚肉,只愛吃牠的魚腸,也就是所謂的「龍腸」,所以常有漁民在海上現場剖開魚肚,取出丈長的龍腸後,再將垂死的曼波魚丟回海中,傳統利用率只有30%;現在可大不相同,由於曼波魚肉含水量90%,無膽固醇,口感脆脆的像干貝絲,不像海豚類有致命的神經性毒素,具高膠原蛋白,骨頭含豐富的鈣質及DHA,在花蓮縣政府與區漁會的輔導下,結合業者研發101種曼波魚的料理,從魚頭到魚骨,從皮到魚筋,全魚的利用率高達95%以上。光是今年的曼波魚季,吃掉進千尾約十萬公斤的曼波魚,總產值約4億元,12萬的觀光人次是去年同期成長的三倍。
然而,隨著曼波魚食用數量大幅增加,有些民眾認為花蓮縣政府的觀光政策對生態是殺雞取卵的作法,於是大量湧入縣政府的網站批評其政策已讓曼波魚面臨絕種的危機,讓主辦的花蓮縣政府農業局承受不少的壓力。雖然水產培育所表示曼波魚近年來快速增加而不致滅絕的原因是有強大的生殖力,一條雌魚一次平均可產3億個卵,尤其鯊魚等大量捕捉後,已使魚卵的存活率大大提高(註2)。此外,縣政府也澄清在去年首次推廣曼波魚季時,就已限制漁民不能捕捉30公斤以下的小魚,且鼓勵漁民採取被動且生態的捕捉方法;換句話說,也就是等曼波魚游上來曬太陽進入定置漁網時才予以捕捉,同時魚獲量須視天氣、氣流而定。

您能被花蓮縣政府的說法說服嗎?若您在花蓮縣政府工作,為了拼地方經濟,您認為又該如何處理?

附註:
1. 陳志東,《翻車魚的憂愁》:http://www.fa.gov.tw/board/ViewArtical.php?id=2587
2. 花蓮縣水產培育所:http://www.hl.gov.tw/aqu-breeding/website/mola-intr.htm
3. 國家地理雜誌:http://www.nationalgeographic.com.tw/ngm/feature/0211/story6.htm
4. 圖片1取自:http://www.oceansunfish.org/lifehistory.html;圖片2和3自攝於花蓮。

上一篇:意外之財

下一篇:一九八一

雀飛筆 2007-04-02 00:24:59

去年12月TA台灣建築有篇陳永興建築師悼念陳定南先生的文章,我覺得寫得不錯,有興趣者可前往一看:
http://forgemind.net/xoops/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874

四月女巫(區鬱) 2007-04-01 19:56:12

女巫記得那時初認識翻車魚
就是因為媒體大幅報導這可愛復可憐的魚兒被濫捕
瀕臨絕種
雀兒在這文的末了並未下結論
只以反問句質疑
是很有意思的
我恐怕是不能被花蓮縣政府的官方說法說服的
畢竟生態的問題
禍延子孫
比起眼前拼地方經濟
應該更為重要

版主回應
想必聰明的女巫已看出我寫文章的伏筆。當然我的心中自有想法,然而一個好的政策需要多聽聽他人的看法,免得淪為主觀。

不論是政府或商界,經營方法多淪於短視,常常汲汲於近利。每看到政治人物為了選票和背後的利益,以及企業不負責地將財務淘空與債留台灣的新聞時,心裡不免有些氣憤和難過。不禁讓我佩服起陳定南先生當年的綠色執政,地方政府與縣民並未為了六輕帶來潛在的經濟利益,直到現在宜蘭縣仍是堅持著環保立縣的理念。

當時寫這篇文章時,還沒親眼見過翻車魚,沒想到一年後看到它時,竟是被漁民捕獲,一群民眾等著搶買魚貨時。因此,隨著這篇文章的回應,補上兩張當時自攝的照片。
2007-04-02 00: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