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04 08:13:00鄭政煌

台灣當代版畫思維-論版畫慣性思維的擴張11

 

鄭政煌 空相  2000

使用凹、凸、平版等媒材混合製作成的作品

 

 

八、  版畫藝術價值的自我貶抑:

現今的版畫型態早已從版畫工藝轉化為創作型版畫,版畫家不該緊抓工藝性格不放,導致自我價值貶抑之傾向。通常一件版畫作品能輕鬆的複製出數、十、百件作品,版畫具有複製的特性,長久以來就本能認為複製本身是印刷工藝的特質,亦為較廉價且較不具藝術價值的,這是積習已深所造成的刻板印象,但複製的特性未必全然與工藝性相關。也因如此,傳統版畫的複數性是工藝與商品的結合,所以有此想法本為正常,但今日的版畫創作早已脫離傳統的工藝特質,如果純粹就藝術行為的觀點來看,是否還是理當如此呢?我想這就有再討論的空間。在複製大量的版畫作品裏有真本和摹本之分嗎?如果有真本和摹本之分?那一件為真品?又那一件為摹品呢?那是全部合起來算一件作品,還是只有一件真品,而其他只是複製模仿同一件作品?如果都是真品,那不是應該所有複製作品都是同等價格,而且價格應該與其他類藝術品有相接近的價格才是,怎麼會是只有他類作品十分之一的價格而已,這在藝術道理上的論述是非常難以說的通。如班傑明機械複製年代的書中所論述,藝術品的獨一性不見了,真品與摹品的區分不再清楚,作品單一的本真性判別標準也就有重新論述的需要,版畫的複數性不再適用現今的標準。這是在商業機制的行銷策略,而非藝術創作上的藝術論述,我們不明道理就全盤接收,許多事約定成俗終究變成僵化形式,禁不起思維邏輯的辯論,反倒禁錮了版畫價創作的心靈。如果版畫藝術真是藝術創作的一員,同樣是創作,為什麼價格就遠不及他類藝術品,只因數量上的多寡,固然這是商業機制下所產生的現象,無形中思想的默化而使人對版畫產生偏見。當然藝術不能以金錢衡量,但許多價值判斷卻與金錢脫離不了關係,因價值多寡而產生高低之分,常主宰人們對一件事的價值判斷,如果不從根本重新演繹,將無法扭轉此錯誤之印象。

然而我們不禁要問,如果版印作品其藝術價值等同於其他創作,在藝術的認知上,就不該有複製版畫的價格必須低於單件繪畫作品的迷思,這是否意味著複數作品不如單一作品,為何對於等值的作品會因複製而產生質變,版畫會因數量而改變其藝術本質嗎?難道印製多數就會減損其藝術的價值嗎?難道藝術成分被稀釋、變薄弱,必需降價以對?亦或是版畫家在無形中,也將自己定位在工匠的位階,認為版畫的印製過程只有一件真品而已,其他不過是複製模仿同件作品的工藝摹品。假使一件版畫作品預計印製50張,版畫家在第一張作品完成時,即是所謂的藝術真品,而後面49張作品都只是後續工作完成的複製摹本,當然就是複製品與商品,只是在複製重複第一張作品而已,後面的動作與其他版畫師所複製的工作並無不同,當然其工藝性格就重於藝術特質。如果以早期重視藝術家手工的藝術觀念來看版畫,或許可以此觀點來陳述。但如果以後現代主義的觀點來論述似乎又有不妥。以班傑明的論點而言,這個世代真本與摹本的區分早已變得模糊,故重新論述版畫複數同價性價值就變得重要與迫切。

創作者本身如果不自覺而隨他人起舞,也將版畫侷限在工藝範疇而沾沾自喜,豈不率先自我貶低版畫價值?如果以創作者意識到這個版畫現象,而不以市場買賣來考量,在創作上擺脫版畫工藝個性,就不會在創作上產生扭曲和偏見,不會無形中的自我矮化,將版畫淪為工藝的商品價值,而將造成人們輕視和漠視版畫,進而對版畫有所貶抑,與他類美術形成高低之分。

 

鄭政煌 黑色隱喻(22006 版畫應回歸創作本質來看工藝特質。

 

 

九、     版畫理論的缺乏:

近幾年台灣美術蓬勃發展,在公私立的機關策劃許多國際交流展,帶動國內當代藝術的發展,培養一批新時代的藝術家從事新藝術的活動。故有不少評論家專文介紹評議台灣當代藝術,為台灣當代藝術建立新的藝術論述,帶動藝術發展與新的美學意念。在這股熱烈的氣氛下,台灣版畫界卻極度冷漠,只圍繞於自身的視域,缺乏參與的熱情與視野,失去創作的著力點,當然也無力為當代版畫提出新的論述,遑論為台灣版畫建立一套完整的創作理論。這幾年僅見零星幾本介紹台灣版畫藝術或教授製作版畫的工具書,報章雜誌僅見到幾篇探討台灣版畫歷史的文章與評論,或出現版畫如何介入當代藝術相關的評論文章,似乎少有專文全面的論述版畫價值。我想版畫的論述不僅在技術革新做研討,而要重新對版畫歷史作版畫價值的合理評價,不能侷限在版畫的視野,要擴充至從美術史來看版畫的價值,更要重新論述版畫繪畫語言的創新,拓展版畫在藝術創作上思想的高度,也要在商業機制下的版畫價值來論述版畫商業特質,唯有從全面性的角度對版畫藝術做討輪,才能更激發創作者那塵封已久的心,對版畫藝術有新的創作概念。國內雖有不少從事藝術評論工作者,但卻少有針對版畫理論作詳盡介紹,或許因為版畫在台灣本來就處劣勢,根本引不起別人的興趣而為版畫做深度的批評與研討。台灣的版畫藝術面臨今日的窘態,版畫家非自我嚴厲的批判自省不可,非得從一個較大較高的文化視野、思想深度來看個人與版畫的關係,應該試著重新審視自己創作的論述脈絡與時代性,恢復實驗和冒險的個性,從中理出一條版畫新的方向,才有可能吸引學者對版畫的興趣,重啟版畫評論之風,輔助版畫藝術的發展,使版畫在呈現上有足夠的論述來支持。

 

結語

近幾年無論是國內外的重要當代藝術大展(不是特定的版畫展覽),似乎很難見到版畫的身影,固然部分原因是因偏見所致,但也能反映版畫創作力的不足,這是我們版畫創作者所應虛心反省。現階段台灣版畫,迫切需要以「創作型版畫」為創作主體,回歸藝術創作的脈絡,應在藝術思維上觀照,擴充藝術精神及文化內涵,具備充分的人文素養,強化創作者自身繪畫語言和時代精神,並在技法、工具、材料上進行思維探索,在創新上更具包容性,在思想的沈澱下形成自我的藝術語彙,如此才能提升版畫圈整體的藝術品質。唯有真正創作活力在版畫圈蔓延開來才能使版畫成為藝術重要表現媒材,改變他人對版畫之偏見。

近年筆者因參與版畫的製作、展出,僥倖的在幾個版畫比賽受到青睞,並從許多國際和國內版畫展中得以接觸許多版畫家,也欣賞不少優秀的版畫作品,但總感覺在這些展覽中真正感動人心的作品總是鳳毛麟角,這並不是意味著版畫界缺乏人才,而是多數人在一個因循的環境自我消耗創作能量。而在與美術圈中活動,可從其他美術家與收藏家對於版畫的態度,瞧出不少端倪,亦發現許多潛在問題,讓我感觸良多而提出自己的心得。或許我不是一個純正版畫家出身的藝術工作者,在創作上所受到版畫的包袱較少,所以才會提出一些在版畫界不是問題的問題,期望這些論點能引起各位先進對版畫有新的論述,一起為版畫的未來做出貢獻。

 

參考書目

 

廖修平版畫師傅 黃小燕著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台北市 1999.9.13

版畫藝術 廖修平著雄獅圖書公司 台北市1974.5

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 華特 班雅明著 許綺玲譯 台灣攝影工作室 台北市 1999.1

版畫創作藝術 瑀著 國立台灣教育藝術館 台北市 2001.4

2000國際版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國立台灣教育藝術館 台北市 2001.4

中國版畫史 王伯敏著 錦德圖書事業有限公司 台北市1986.9.15

阿雷欽斯基版畫回顧展 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市1992.8

莉莉亞基金會版畫收藏展 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市1993.12

二十世紀版畫藝術史 張正仁著 遠流出版社 台北市 2001.

參考期刊

臺灣版畫的發展與變遷 (陳樹升) 國立台灣美術館談藝錄 13

《藝術世界你和我──博物館走向21世紀講座專輯》

 

人民網 -書畫 -學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