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6-04 16:52:40子心-妄想狂人

讀陶淵明之桃花源記有感

每個人在心中,都有一片淨土,陶淵明的樂土就在那片桃花林裡,那座充滿落英繽紛的桃花源。
本來,人在年少的時候,總會有些理念和夢想,陶淵明也許不像其他士人汲汲營營於宦海,但建立一個心目中的烏托邦,一直是他的夢想。只是,在經歷了魏晉時期的兵荒馬亂,以及劉裕奪取西晉政權的轉移,這政治腐敗、戰亂頻仍的時代,陶淵明倦了也累了,加上老莊思想的盛行以及隱逸風氣的影響,再再讓戀慕於自然、傾心於山水的他,逐漸有了逃避現實的想法。
所以,在他的筆下,桃花源誕生了,陶淵明創造了一個虛擬的理想國,他化身為漁人,透過漁人的雙眼和思維,去構想自己幻想中的世界,去表現如果他遇到了一個這麼美麗的所在,自已所會擁有的驚訝,然後他是多麼願意和世人去分享他的奇遇,希望每一個人都能看看這一個美麗的天地。
故事的結局,大家都耳熟能詳,離開桃花源的漁人再也回不到那個美麗的天堂。為什麼回不去了?有人將這件事情歸咎於漁人的貪婪,因為他為了好處而洩了桃花源的秘密,也有人說是因為漁人的不守信用,所以桃花源就這裡消失了。但我認為,這事不能怪罪於漁人,桃花源其實並沒有其他特別之處,除了有很多桃花樹之外,沒有黃金鄉的富裕更無蓬萊仙山的奇珍異獸,有的僅僅是那一份寧靜,所以漁人將桃花源的事情告訴世人,因為他只是純粹要分享這一個美麗而平靜的所在,其實並無所謂的利潤可言。
也許,桃花源奇遇,僅僅是一個身處於亂世之中的平民百姓,所作的一場美夢,一場沒有戰亂、所有的人都能平靜度日的美夢,只是,再美的夢終究是要醒的,現實依舊是存在的。陶淵明先生其實很清楚現實的殘酷與無情,至於故事的結尾為什麼沒有人能再尋桃花源,也許是因為陶淵明預知了未來世人所將面臨的顛沛流離,連作夢也將成為一種奢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