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舞蹈發展史(百科百度 )
中國舞蹈史
基本內容
編輯本段風格特性
編輯本段藝術是人類審美活動的大家族,它的成員有文學 、 美術 、 音樂 、舞蹈、 戲劇 、 電影 、 曲藝 、雜技等。 各個門類的藝術都是反映社會生活和表現人們思想感情的,但是藝術的反映和表現、不是一般的概念的抽象的反映和表現,而是個別的具體的形象和審美的反映和表觀。 所謂審美的反映和表現、就是藝術家根據自己的審美情趣、審美理想,對社會生活進行選擇、概括、加工、並根據藝術的特點和規律予以創造性的反映和表觀。
在社會的歷史發展中,人們創造了各種藝術形式、這些藝術形式的主要區別就是各有其獨自的物質載體和不同的藝術表現手段。 文學的物質載體是語言、文字;美術的物質載體是紙張、畫布、顏料、油彩,它的主要表現手段是色彩、線條、構圖和造型;音樂的物質載體是聲音;戲劇的物質載體是人們在舞台上的行動(表演活動),除舞劇外,主要以語言、歌唱和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 電影的物質載體是人們的表演通過科學技術的方法攝製在膠片上,用電光在銀幕上放映出來;曲藝的物質載體是一至二、三人在舞台上的表演、其主要表現手段是說和唱。 雜技和舞蹈有著共同的物質載體--人的身體是其主要的藝術表現工具,多數雜技品種和舞蹈一樣,是以人體的動作、姿態造型和構圖變化為主要表現手段。 雜技也是一種表演藝術,演員也塑造一定的角色,但是它不像舞蹈那樣著重表現人物情感的發展過程,一般不具有情節事件,而是通過高難度的技巧表演,表現出一種概括性的勇敢、堅毅、智慧的品格力量。 因此,雜技具有更多的觀賞性和娛樂性。 舞蹈作品中的舞蹈動作也要具有一定的技藝性,舞蹈演員要具備跳躍、旋轉、翻騰、柔軟、控制等高難度的技巧能力,但是,在舞蹈作品中表演高難度的技巧動作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種表現人物思想感情、塑造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的一種手段。 如果在舞蹈作品中,以手段作為目的、演員高超的技藝不以反映生活、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為其存在的前提,或是不以舞蹈內容出發採選取相應的舞蹈動作技巧,而是以展示演員所掌握的舞蹈技巧能力出發,那就會使舞蹈作品由於內容和形式的脫節,或是缺乏藝術的完整性,而陷於失敗,舞蹈演員的技藝本身也就淪入了雜技性的技巧表演,而喪失了舞蹈藝術的基本品格。
歷史起源
編輯本段據藝術史學家的考證 ,人類最早產生的藝術就是舞蹈。 在遠古人類尚未產生語言以前,人們就用動作、姿態的表情來傳達各種信息和進行情感、思想的交流。 以後由各種聲音發展成為語言和音調以後,才相繼產生了詩歌和音樂。 在勞動中,由於製造工具,人的手逐漸變得靈巧起夾,又誕生了繪畫和雕刻。 隨著人類的進化,思維能力和認識事物水平的提高,曲藝、小說、戲劇等藝術才相繼被創造出來。 那麼,舞蹈作為一種最古老的藝術,它的源頭來自哪裡呢?
我國古代和古希臘的神話傳說中說,人類是從天帝那裡學來的舞蹈、或是人類受到掌管舞蹈的女神的啟發才創造出舞蹈來。 我們知道,古代的先民,對神和人的概念的理解,並不像現代的人分得那樣清楚。 那時的人們往往把一些具有不凡才能的人、超出一般人的智慧和力量的人,或是對於人類作出大較大貢獻的人,都看成是神的化身,或是能通神的人。 現在,我們知道,各種各樣的神都是人根據自己的影像為基礎,經過想像而創造出來的。 是神創造了舞蹈,歸根結底也就是我們人創造了舞蹈。 那麼,人又是如何創造了舞蹈呢?
有的學者認為,人由模仿的本能,舞蹈是人用有節奏的動作對各種野獸動作和習性的模仿。 有些舞蹈還是對一些自然景物動態形象的模仿,如柳枝的搖曳、海浪的翻滾、風的飄蕩旋轉等等,人們都可以模仿它們進行舞蹈。 也有學者認為,在藝術的起源中,模仿雖然重要、但還不是真正的起因,藝術的起因是"遊戲的衝動",遊戲是自白的人性的表現。 遊戲也是人類最終脫離動物界的標誌。 這裡的的遊歡,是指人的審美需求,即以假象為快樂。 如人模仿動物的舞蹈、就是通過這種假象的遊戲來獲得快樂和宣洩自己的情感。 還有學者認為,由於原始人的思維分不清主客觀的界線、認為一切自然物都和自己一樣是有靈魂 的,由此而產生了圖騰崇拜 、原始宗教、巫術祭祀等,而這些活動都離不開舞蹈,甚至舞蹈是巫術活動的主要內容和最主要的表現手段。 因此,有人斷言"一切跳舞原來都是宗教的"。 不少學者從原始人為了生存的需要,把繁衍下一代看作是非常重要約事情,而舞蹈是擇偶、求婚和進行情愛訓練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因此認為舞蹈起源於性愛活動。 而有的學者,認為舞蹈不僅表現人的情愛,人們的各種激越的情感,人們生活中有重大意義的情感和活動,都會用舞蹈來表觀。 再沒有別的藝術行為,能像舞蹈那樣的轉移和激動一切人類,我國古代樂舞理論中就有:"清動於中而行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這也生動地說明了舞蹈是表現人們最激動的情感的產物。
我國有很多學者主張舞蹈起源於勞動的理論,因為勞動是人生存和發展的第一需要,也是勞動創造了人自身,是勞動使人脫離了動物界,是勞動創造了人類社會。 在原始人的舞蹈中,表現狩措和種植以及各種勞動生活的佔有最大的比重。 我們認為以上各種舞蹈起源的理論,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不十分完整和全面,因為舞蹈活動是人類生活中的一種社會現象,它的起源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構成一樣都不是單一的,而是有著多種因素的,所以人們主張"勞動綜合論",即:舞蹈起源於人類求生存、求發展中勞動實踐和其他多種生活實踐的需要,如果再詳細一點來說,舞蹈起源於遠古人類在求生存、求發展中勞動生產(狩措、農耕)、性愛、健身和戰鬥操練等活動的模擬再現,以及圖騰崇拜、巫術宗教祭祀活動和表現自身情感思想內在衝動的需要。 它和詩歌 、音樂結合在一起、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產生的藝術形式之一。
種類
編輯本段藝術,是由各個不同的藝術品種所組成的。 作為藝術之一的舞蹈,同樣是一個非常廣闊的天地,它也是由各個不同種類、不同樣式、不同風格的舞蹈所組成的。 根據舞蹈的作用和目的,舞蹈可分為生活舞蹈和藝術舞蹈兩大類。 生活舞蹈是人們為自己的生活需要而進行的舞蹈活動;藝術舞蹈則是為了表演給觀眾欣賞的舞蹈。 生活舞蹈包括有:習俗舞蹈、宗教祭祀舞蹈、社交舞蹈、自娛舞蹈、體育舞蹈、教育舞蹈等。
習俗舞蹈,又可稱為節慶、儀式舞蹈,是我國許多民族在婚配、喪葬、種植、收穫及其他一些喜慶節日所舉行的各種群眾性的舞蹈活動。 在這些舞蹈活動中,表觀了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社會風貌、文化傳統和民族性格特徵。
宗教、祭祀舞蹈,是進行宗教和祭祀活動的舞蹈形式。 主要用以祈求神靈庇佑、除災去病、逢凶化吉、人畜興旺、五穀豐登,或是答謝神靈的恩賜;祭祀舞蹈,是祭祀先祖的一種禮儀性的舞蹈形式。 過去人們用以表示對先祖的懷念或是希望先祖和神佛對自己的保佑和賜福。
社交舞蹈,是人們進行社會交往、增進友誼、聯絡感情的舞蹈活動。 一般多指在舞會中跳的各種交際舞。 另外,我國許多少數民族在各種節日所進行的群眾性的舞蹈活動,多是青年男女進行社會交往、自由選擇配偶的社交活動,因此,也可以說是各民族的社交舞蹈。
自娛舞蹈,是人們以自娛自樂為唯一目的的舞蹈活動。 用舞蹈來抒發和宣洩自己內在的情感衝動,從而獲得審美愉悅的充分滿足。
體育舞蹈,是舞蹈和體育相結合,以藝術審美的方式鍛煉身體,使身心全面健康發展的舞蹈新品種。 如各種健身舞、韻律操、中老年迪斯科、冰上舞蹈、水上舞蹈、街舞HI-HOP,以及我國傳統武術中的舞劍、舞刀和象徵模擬各種動物、特定形象的象形拳、五禽戲等均是。
教育舞蹈,是指學校、幼兒園等進行審美教育的舞蹈活動,以及開設的舞蹈課程,用來陶冶和美化人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培養人的團結友愛、加強禮儀,以及增進身心健康、都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藝術舞蹈,是指由專業或業餘舞蹈家,通過對社會生活的觀察、體驗、分析、集中、概括和想像,進行藝術的創造,從而創作出主題思想鮮明、情感豐富、形式完整,具有典型化的藝術形象,由少數人在舞台或廣場表演給廣大群眾觀賞的舞蹈作品。
發祥地
編輯本段從大量的考古資料來看,中華民族的文化發祥地是多元的。 本世紀70年代,在中原地區河南舞陽賈湖新石器文化遺址,發現了8000年前的七孔骨笛十餘支,孔為六大一小。 從骨笛的出現,我們可以推定當時的舞蹈必定進入了比較高的層次,因為我國古代歌、舞、樂是密不可分的。 在原始群體的勞動中,音樂主要是節奏,舞蹈是有節奏的形體動作,樂器則是勞動工具的改變、變形。 伴隨著骨笛的群舞,比之單純的、有節奏的形體動作,以及反映狩獵活動的“擊石拊石”“百獸率舞”的群舞更為進步。 我們再看一下邊陲地區的情況。 我國東北部遼東半島黃海沿岸丹東地區後窪新石器遺址,發掘出了6000年前的原始石龍和人形陶像。 其中兩面刻的人頭像(一面為女性,一面為男性)反映了原始社會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的觀念。 遼寧西部山區牛河梁出土了5000年前紅山文化的“女神廟”、祭壇和積石塚群址,其中女神頭像完整地保存著。 這是農耕業興起,人類逐漸定居下來的產物,是目前所見最早的女舞蹈家的塑像。 祭壇是巫術和原始宗教活動的場所,而女神則主管祭祀,我國古代稱之為“女巫”,是溝通人神的橋樑,其手段則是舞蹈。 女神的塑像正說明“表現在更早期婦女還享有比較受尊敬的地位”(恩格斯《家庭、私有製和國家的起源》)。 甲骨文的“舞”字是一人兩手持牛尾而舞,同於“巫”字,“巫”字的“工”是最早的祭壇,像兩人在祭壇上舞,巫就是最早的舞蹈家,她能通神、娛神,兼能娛人,因此她在原始部落中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我國西北地區甘肅秦安天水大地灣,80年代出土了5000年前仰韶晚期的地畫,三個(其中一個形像已模糊)裸體的先民,右手執棒,兩腿交叉,腳尖翹起,正在起舞,而這種舞姿具有左右晃動,兩足重心左右互換的特點。 頭髮甩向左側以表示舞蹈動作的激烈和豪邁。 下面兩個爬蟲,根據地畫的位置在房基正中的火塘正前方,反映了原始祭祀的習俗。 這種專門用於氏族會議和祭祀的“大房子”的出現,說明它已初具宗廟的雛形。 三個人像是作為祖先來供奉的,同時他們也是三個以舞娛神的祖先。 狩獵生活貫串於整個原始社會時期,人們通過集體獵獲的鳥獸,得以生存。 先民們相聚歡慶模仿鳥獸形態,再現獵人的英勇和勝利的喜悅,如《尚書·益稷》中關於“擊石拊石”“百獸率舞”的描述忠實地反映了先民的舞蹈活動。 沉睡於地下達5000年之久的我國西北地區青海大通上孫家寨舞蹈紋彩陶盆的出土和其後青海宗日舞蹈紋彩陶盆的出土,在舞蹈界引起轟動不是偶然的,它是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的珍寶(伴出的有海貝、骨枋輪、牛尾骨等)。 前者彩陶盆內壁上層,有四道平行的帶紋,上面繪有三組手拉手在表演“集體舞”的舞人,五人一組,共十五人。 他們辮髮一式垂於左側,尾飾(一說為男根)則一式甩向右側,面向一致,走向一致,步伐整齊劃一,向左旋轉而舞,動作諧和,表明舞蹈在氏族社會已經成熟。 這些舞人選擇在環境清幽的柳樹下、溪水邊,連臂踏歌,婆娑起舞。 每組舞人兩邊有五至八條內弧線紋相隔,中間有一條斜行的柳葉形寬帶紋,以鉤葉圓點紋為中心,由此可以推測當時的人在從事狩獵(尾飾可證)的同時也已從事農業生產勞動。 “從動物裝飾過渡到植物裝飾,是歷史最大進步之一”(格羅塞語,普列哈諾夫引)。 宗日出土的彩陶盆,內壁兩組著裙女舞人,一組為十三人,一組為十一人,和前者為同時期的產物。 舞蹈紋彩陶盆的歷史價值在於它是狩獵舞蹈和農耕舞蹈交替時期的典型舞蹈文物。 至於舞蹈的先民的族屬問題,許多學者認為屬古羌的先民,這一點似可達成共識。
距今170萬年前(一說73萬年前),“元謀人”就生活在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北面,靠近金沙江、烏蒙山脈區域的元謀縣。 有人認為,甘肅省古羌戎就是從這裡遷去的。 因此甘肅秦安祭祀舞的地畫和青海的舞蹈紋彩陶盆的主人,不能排除其為元謀人的子孫。 而羌戎人後來又倒流回到了金沙江畔,就是現在麗江地區的納西族。 納西族女性至今保留有尾飾和日月星辰的披肩,當夕陽西下,篝火點燃時,他們連臂踏歌(稱“跳腳”),高唱“窩熱熱”、“阿哩哩”,由慢步到狂跳,通宵達旦。 而云南滄源和甘肅黑山岩畫,則屬於狩獵時期的舞蹈。 在中華民族舞蹈發展的歷史中佔有同樣重要地位的是長江下游東南沿海一帶的良渚文化(約公元前3300~前2250年),在浙江餘姚河姆渡出土了大量文物,6000~4000年前,這裡的先民已創造了豐富的物質和精神文明,這裡也是中國早期文化發展的另一個中心。 江蘇吳縣江陵山良渚文化墓葬出土的大量的玉璧玉琮中有一枚透雕冠狀舞蹈紋玉飾,下有五孔為連綴之用。 透雕紋飾中央為獸面紋,兩側為對稱兩舞人,頭戴冠,甩袖起舞,頗有巫舞之風。 玉飾上的獸紋則含有辟邪驅兇之意。
作品
編輯本段中國古代舞蹈作品中國有著非常豐富的舞蹈遺產,古代著名的舞蹈作品很多,僅在上面所列出的一些,都可以說是歷史上著名的舞蹈作品。 這裡只選幾個有代表性的舞蹈作簡單的介紹。
一、《大武》是周代編創的歌頌武王伐紂獲得勝利的樂舞作品,屬《六舞》之一。 共分為六段:(一)在一段擊鼓聲後,舞隊從北面上場,舞者都手執武器,列隊而立,以歌唱表現了武王伐紂的決心。 (二)舞隊兩面有人振鐸傳達軍令,舞隊隨即分兩行,作激烈的擊刺動作,邊舞邊進,表示已有滅商。 (三)滅商後再向南進軍。 (四)表示南方的疆域已穩定。 (五)舞隊再分兩行,表示周公在左,召公在右,協助周王統治。 接著有條不紊地變化各種複雜的隊形,形成整齊的隊式後,舞者皆坐,作低勢的靜止場面,表示國家得到了很好治理。 (六)舞隊重新集合,排列整齊,表示對周王的崇敬。 全舞結束。
二、《靈星舞》(又名《象教田》)是漢代祭祀后稷的樂舞。 由童男十六人表演,舞蹈表現了開墾、耕種、鋤草、驅雀、收割、舂谷和揚糠等勞動的生活,以此來紀念和歌頌后稷教民種田的功勞。
三、《盤鼓舞》(又名《七盤舞》)是漢代具有較高技藝性的舞蹈,舞者在七個盤鼓上以不同的節奏,時而仰面折腰雙腳踏鼓,時而騰空躍起,然後又跪倒在地,以足趾巧妙踏止盤鼓,身體作跌倒姿態摩擊鼓面。 敏捷的踏鼓動作,如飛行似的輕盈舞步,若俯若爺、時來時往的姿態和地位調度,與音樂緊密結合在一起,表現了深邃的意境。
四、《東海黃公》是漢代具有一定情節和人物性格的由兩個人扮演的角抵戲,主要以動作來表現人和虎搏鬥的故事。 據《西京雜記》所載:“有東海人黃公,少時為術能製蛇御虎,佩赤金刀,以絳繒束髮,立興雲霧,坐成山河。及衰老,氣力蠃憊,飲酒過度,不能複行其術。秦末有白虎見於東海,黃公乃以赤刀往厭之。術既不行,遂為虎所殺。”
五、《劍器》是唐代流傳比較廣泛的屬健舞類的表演性舞蹈,為女子戎裝的獨舞。 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記述了他觀看這個舞蹈所給他的感受:“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從詩中的描寫,可以看出,“這個舞有跳躍,有迴旋,有變化,進退迅速,起止爽脆,節奏鮮明;或突然而來,或戛然而止,動如崩雷閃電,驚人心魄,止如江海波平,清光凝練”。
六、《胡旋舞》唐代時從康國傳來的民間舞,舞蹈旋轉為主,故名胡旋舞。 白居易所作《胡旋女》詩,生動地描寫了這個舞蹈的特色:“胡旋女,胡旋女,心應弦,手應鼓。弦鼓一聲雙袖舉,回雪飄搖轉蓬舞。左旋右旋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人間物類無可比,奔車輪緩旋風遲。”從詩中我們可以看出,胡旋女的舞蹈動作和姿態以及她的內心情感都和伴奏的音樂旋律、節奏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她旋轉時雙袖舉起,輕如雪花飄搖,又像蓬草迎風轉舞。 她的旋轉,時而左,時而右,好像永不知疲勞。 在千萬個旋轉動作中,都難以分辨出臉面和身體。 旋轉的速度,似乎都要超過飛奔的車輪和疾徐的旋風。
七、《踏謠娘》是唐代盛行的民間歌舞戲,據崔令欽《教坊記》載:“北齊有人姓蘇,實不仕,而自號為郎中;嗜飲酗酒,每醉毆其妻。妻銜悲,訴於鄰里。時人弄之。丈夫著婦人衣,徐步入場行歌;每一疊,旁人齊聲和之雲,'踏謠和來!踏謠娘苦和來!'以其且步且歌,故謂之'踏謠';以其稱冤,故言苦。及至夫至,則作毆鬥之狀,以為笑樂。”我們從這個記載中,可以知道《踏謠娘》是根據北齊時的真人真事編演的一部具有諷刺性質的歌舞小戲,有不同的性格人物,有一定的矛盾衝突,編演者有鮮明的情感愛憎態度和思想傾向。 據傳,這個歌舞戲,在宮廷宴會中上演,民間藝人在街頭也表演,由此鮮明說明它是一出很受廣大歡迎的雅俗共賞的歌舞小戲。
作用
編輯本段舞蹈可以讓人身材曲線變得更美,大腿肌肉和手臂肌肉也更緊實。 是紓解情緒的好方法.舞蹈是一種有益身心健康活動,增強體質,性格變得開朗,身體變得柔軟,全面刺激肌肉.舞蹈對肌肉的刺激則是全面性、綜合性的,它的動作兼顧到頭、頸、胸、腿、髖等部位。 比如爵士舞對小關節、小肌肉的運動較多,這些地方是平日健身不大容易活動到的地方。 另外,舞蹈還具備有氧運動的效果,使練習者在提高主肺功能的同時,達到減肥的目的。 在舞蹈當中,連貫的動作節奏很快,一整套動作連貫而流暢,整齊而有韻律感,對樂感、靈巧度的鍛煉很有幫助。 而它的趣味性容易讓人集中和專注,忽略掉運動疲勞。 舞蹈的健身動作爆發力強,對人體體能潛力開發性強,因為舞蹈多以繞環小關節的運動為主,因此能較好地改善練習者的協調能力。 舞蹈是一種極具表現力的運動,通過舞蹈課程,練習者在表現自己的同時培養了自信和氣質。 教練們都把健身舞蹈稱為“帶著笑容去訓練的項目”,在舞蹈課中,他們更關注的是大家是否愉快和盡興,動作是否奔放和瀟灑,因此在心理放鬆上,舞蹈有著非常大的作用。
1、強健骨骼,減低患上骨質疏鬆的機會。
2、增強心肺功能、促進血液循環。
3、減少患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大腸癌的機會。
4、增加關節的靈活性和柔軟度,減少受傷的機會。
5、消耗熱量,維持適當的體重。
6、在樂韻聲中翩翩起舞,有助消除壓力,促進身心的健康。
7、與家人一起參與,可增進感情。
舞蹈欣賞
編輯本段舞蹈欣賞,是人們觀賞舞蹈演出時所產生的一種精神活動,是對舞蹈作品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的整個過程。 因此,它本質上是一種認識活動。 但它又不同於一般的認識活動,而是一種特殊的對舞蹈作品的認識活動。 舞蹈欣賞,就是觀眾通過舞蹈作品中所塑造出的舞蹈形象,具體地認識它所反映的社會生活、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及舞蹈作者對這種生活現象的審美評價。 觀眾在欣賞舞蹈作品的過程中往往會聯繫自己的生活經歷,引起情感上的共鳴,激發起記憶中有關的印象、經驗。 以及一系列的想像、聯想等形象思維活動,來豐富和補充舞蹈作品中的舞蹈形象,使其更加完整、生動和鮮明。 從而能在觀賞舞蹈作品的過程中體會到更加寬廣的生活內容和深刻的思想含義。
人們進行舞蹈欣賞這種舞蹈的審美活動,首先必須具備一定的主觀條件,也就是說要具有一定的舞蹈知識、舞蹈欣賞水平和認識能力,舞蹈欣賞活動才能正常和順利的進行。 這正如馬克思所說的那樣:"如果你想得到藝術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只有音樂才能激起人的音樂感;對於不辯音律的耳朵說來,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音樂對它說來不是對象,……"所以,我們了解舞蹈藝術的特性、舞蹈和其他藝術的關係、舞蹈形象構成的各種因素,及其產生的過程等,就非常必要了。 在前面我們曾談過,舞蹈是以經過提煉、組織、美化了的人體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表現人們的情感和思想,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藝術。 從舞蹈作品訴諸於欣賞者的感覺特點來看,它是一種綜合了聽覺(時間性)和視覺(空間性)的表演藝術。
上一篇:音乐学院舞蹈系古典舞课结业汇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