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農族(Bunun),清代文獻稱為武崙族
布農族(Bunun),清代文獻稱為武崙族,台灣原住民的一個族群,主要居住在海拔1500公尺以上的高山上,現在的人口約五萬餘人。
目錄[隱藏] |
簡介 [編輯]
布農族,全族人口約51,094人。就遷移而言,布農人是台灣的原住民當中,人口移動幅度最大、伸展力最強的一族。
地理分布 [編輯]
布農族居住於中央山脈兩側,是典型的高山民族。依據布農族口傳歷史,該族最早居住地可能是在現今彰化縣鹿港鎮、雲林縣斗六市與南投縣竹山鎮、南投市等地[2],後來才漸漸往高山遷移。目前所知的最早的居住地是南投縣的仁愛鄉與信義鄉。
十八世紀時,世居南投的布農族開始大量的遷移,一是往東遷至花蓮的卓溪鄉、萬榮鄉,再從花蓮移至台東的海端鄉與延平鄉。另一支沿著中央山脈南移至高雄的那瑪夏鄉與桃源鄉以及台東縣海端鄉的山區。由於民族大遷移的結果,該族的分佈範圍也因此擴展遍佈於南投、高雄、花蓮、台東等縣境內。
布農族共分為六個群,均居住於南投一帶,分別是卓社群、郡社群、卡社群、丹社群、巒社群以及已被鄒族同化的蘭社群(takopulan)。目前各群居住地分別如下:
- 卓社群 (take-todo):南投縣信義鄉久美村、仁愛鄉中正、法治、萬豐村。
- 卡社群 (take bakha):信義鄉潭南、地利、雙龍三村。
- 丹社群 (take vatan):信義鄉地利村、花蓮縣萬榮鄉馬遠村。
- 巒社群 (takebanuad):信義鄉豐丘、望鄉、新鄉、人倫及花蓮縣卓溪鄉。
- 郡社群 (isbubukun):信義鄉東埔、羅娜、明德及台東縣海端鄉、延平鄉及高雄市那瑪夏區、桃源區。是五個社群中最大的一支。
文化特質 [編輯]
在台灣的原住民中,布農族是傳統祭儀最多的一族。由於對於小米收穫的重視,因而發展出一系列繁複而長時間的祭祀儀式。一些比較常被學者提到的儀式,包括「小米開墾祭」(Mapulaho)、「小米播種祭」(Igbinagan)、「除草祭」(Inholawan)、「收穫祭」(Sodaan)、「入倉祭」(Andagaan)、「射耳祭」(Malahodaigian) 等。對於農事或狩獵行事的時間,布農人依著植物的枯榮與月亮的盈缺來決定。例如李花盛開時,適合播種小米;月缺時適合驅蟲、除草;滿月時適合收割舉行收穫祭。由月亮的圓滿來象徵人生的圓滿與小米的豐收,以月缺來表示怯除不好的事物,希望它快快消失。在除草祭儀結束後,布農人打起陀螺,祈望小米像陀螺快速旋轉 (快速成長)。並在空地上架起鞦韆,希望小米如鞦韆盪(長)得一樣高。因此,我們可以說,布農人是一個充滿想像力、生活態度充滿象徵意味的民族。
八部合音 [編輯]
布農人不但祭儀的繁複,在音樂上也發展出相當複雜的和音唱法,配合祭禮的進行。早時西方音樂學者認為音樂發展的程序是由單音、複音而至和聲,至1952年日本的音樂學者黑澤隆朝將布農族的「祈禱小米豐收歌」(Pasibutbut) 寄交聯合國的文教組織於年度大會上發表,與會學者聽了之後,驚訝於古老的部落會有如此繁複的和音,因而重新審視音樂起源說的論點。
這首歌是以多聲部和音唱法,由低漸漸上升,一直唱到最高音域的和諧音,以美妙的和聲娛悅天神,同時也依此判斷當年小米之收成。為了祈求小米能夠豐收,布農族社裡的男子圍成一圈(一般是六至十二人,偶數),一起合唱「祈禱小米豐收歌」。族人相信,歌聲越好天神越高興,今年的小米就會結實累累。因此,每一個人都以虔敬的心情唱著。歌聲一開始,其實只有四部合音(mabungbung、maidadu、mandaza以及mahosngas),但是透過加強胸腔共鳴並拉開後口腔的方式,強化基音聲部以上的泛音,耳朵敏銳的人可以聽到五度泛音,當獻唱群的聲音尚未到達自然泛音大三和弦的位置時,在聲譜儀分析中,就可以看到八部的效果,詳見吳榮順於〈偶然與意圖〉(美育雙月刊第140期,2004年,第24-25頁) 。「八部合音」係某位布農人自稱,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布農族裔阿諾.伊斯巴利達夫老師於14/Dec/2010寫給楊金峯的信件中表示:「『八部合音』之說是不切實際的,的確是族人不太熟諳樂理者所自稱的名詞,又加上採訪者也不明就裡,且順理成章的報導起來。」加重低音共鳴產生泛音的做法,某些聽覺敏銳者可以聽到兩部的「平行複音」,四個聲部的演唱就形成四組平行複音的繁複聲響現象,因而加意予以名之,此不合學術規範:一則,這個名稱不是布農族人普遍性的稱呼;再則,不能因為少數人才能聽到的聲音,而由他人為布農族的文化瑰寶取一新名;最後,若是因為人聲中的自然泛音被加重,而視為多個聲部現象,如此一來,大多數的合唱到底是幾部合音,就很難定義之。
各傳統民族複音唱法大多是複旋律的織體,罕見「泛音和聲合唱」,此堪稱為世界音樂之瑰寶。
布農傳統祭典
1、Ma ci lu-maha 回家的呼喊
ka hu das 唱歌,布農族的男人打獵歸來了,揹著分享族人的獵物,快到家了,他們要高處大聲地呼喊
2、Pa-si-but-but 祈禱小米豐收祭(八部合音)
Ba Si ButBut(祈禱小米豐收歌),為八部和音群體性的歌唱方式。演唱時歌者圍成圓圈,
3、Pi-si-lai一ya 獵前祭槍歌
每到狩獵的季節開始前,布農男子要聚集,以虔敬的心接受祭司的祝福。透過tahnas
ma la vi a 都跟著來吧
a-min-a cici 所有的獵物
mun-na bu-sul a tan 都來到我的搶下吧
a-min-a sa-kut所有的山羌
mun-na bu-sul a tan都來到我的搶下吧
a-min-a si-di所有的山羊
mun-na bu-sul a tan 都來到我的搶下吧
a-min-a va-nis所有的山豬
mun-na bu-sul a tan 都來到我的搶下吧
a-min-a han-vang 所有的水鹿
mun-na bu-sul a tan 都來到我的搶下吧
a-min-a tumaz 所有的黑熊
mun-na bu-sul a tan 都來到我的搶下吧
a-min-a ku-nav所有的雲豹
bu-sulatan 都來到我的槍下吧
i-sia ludum tu sakut sidi uknav tumaz hanvang
mun na sia bu-sul tan ho
在山林裡的山羌、山羊、熊、水鹿全部都來到我的槍下吧
4、Ma-las ta-bang 報戰功
每次出草凱旋歸來後,第二天晚上,隊長lavian集合族人舉行慶功宴。由於這是一種
誇功宴一開始 首先該次行動之隊長先報告自已的戰功 隊長呼喊一次,眾人重覆呼喊一次。之後隊長再盛酒交給另一有功的勇士 次序則按功績之多寡定先後,他們稱勇士為mamangan,是族中未婚女子青睞的對象
【央廣】八部合音 布農傳統祭典 - YouTube
2010年天主教學校週暨台中市政府聖誕點燈-布農族八部合音-1 - YouTube
泰武國小古謠傳唱- 用歌聲征服世界的耳朵 / 2011 自然聲活節‧樂活心民謠 - YouTube
更多訊息敬請參訪:
央廣face book:http://www.facebook.com/RTI.fans?v=wall
央廣影音頻道:http://www.rti.org.tw/video/
央廣新聞頻道:http://news.rti.org.tw/
央廣短波世界:http://www.rti.org.tw/radio/RtiFM/Rti...
央廣國語節目:http://www.rti.org.tw/radio/Program/P...
央廣閩南語:http://www.rti.org.tw/radio/Minnan/Mi...
央廣客語:http://www.rti.org.tw/radio/Hakka/Hak...
央廣粵語:http://www.rti.org.tw/radio/Canton/Ca...
央廣英語:http://english.rti.org.tw/
央廣德語:http://german.rti.org.tw/
央廣法語:http://french.rti.org.tw/
央廣俄語:http://russian.rti.org.tw/
央廣日語:http://japanese.rti.org.tw/default.aspx
央廣越語:http://vietnamese.rti.org.tw/
央廣泰語:http://thai.rti.org.tw/
央廣印尼語:http://indonesian.rti.org.tw/
央廣西班牙語:http://spanish.rti.org.tw/
「布農族」的洪水傳說 [編輯]
傳說從前布農族曾經有文字,在一場大洪水中,兄弟倆分別帶著先人留下的寶物避難,負責保管文字的哥哥竟將文字流失,從此布農族人便失去了文字。雖然失去了文字,卻擁有其他民族所沒有的「畫曆」,於1937年自南投一位族人家中發現的一塊木雕畫曆,以類似象形字之符號記載著農事、出獵等行事,是布農族先人所留下來珍貴的智慧遺產。
洪水傳說 太古時代洪水驟然成災,淹沒了大地,形成了一片茫茫大海,僅剩玉山、巒大山、郡大山、shilubiya山的山頂露在水面上。 人們避難到玉山的山頂上,可是所有的粟穀盡失,無以為炊。還好山上有很多獸類,於是捕獵生食充飢。由於沒有火,生活很不方便,只好到處尋火,有一天終於發現卓社大山上有火光。於是立刻派一隻鳥去索火,可是在回程途中熄火了;再改派長尾鳥去,長尾鳥卻在飛行途中落水淹死。最後,人們派出haipiji鳥去,這才如願以償,得火而歸。
後來,有一次螃蟹和大蛇爭鬥,螃蟹剪破了大蛇的肚子,大蛇痛得向西逃竄而去,其經過之處形成一道溪流,積水順溪而退,又露出原來的陸地來。人們大喜,紛紛下山求美地,而離散四方,各自組織部社,以至於今。
知名人物 [編輯]
- 拉荷·阿雷,率領族人抗日十多年的英雄
- 王宏恩,知名男歌手
- 高勝美,知名女歌手
- 高靖榕,電影演員,高勝美之姪女,1/2布農族血統
- 秀蘭瑪雅,知名女歌手,1/2竹東人布農族血統
- 江冠榮(魯瑪夫·達瑪畢瑪),第一位獲選國家級獎章國家青年獎章,南島民族建築學者,目前於北京清華大學
- 余賢明,知名職棒球員,余宏開之子,效力於興農牛隊
- 邱俊文,知名職棒球員,邱德聖之子,曾效力於中信鯨隊
- 許文雄,知名職棒球員,曾效力於La New熊隊,可惜因盜採牛樟木被捕。
- 王國進,知名職棒球員,曾效力於中信鯨隊,興農牛隊
- 霍斯陸曼伐伐,已故作家,生前致力於記載細膩呈現原住民文化
- 曾淑娥,足球運動員,效力於法國女甲的羅亞爾聖艾蒂安女子足球俱樂部
- 乜寇‧索克魯曼,小說作家,東谷沙飛傳奇的作者
- 胡元愷,創作歌手,1/2血統(布農族+排灣族)
- 林清水,1908-1993,創建古努安部落(馬遠部落),曾任馬遠村村長,萬榮鄉鄉長
- 田雅個,部落醫師,文學作家
- 尤哈尼‧依斯卡卡夫特,曾任行政原住民主任委員,玉山神學院教授
- 田則益,文學作家
- 林秋玲,居住法國的布農族,新時代心靈治療師
- 亞磊絲·泰吉華坦,天才兒童教育家,兩岸專欄作家,演說家、劇作家,台灣原住民文創先驅推手,Yahoo部落格名人,擅長策畫國際活動行銷台灣原住民各族文化
- 卜袞‧伊斯瑪哈單,部落文學作家,曾任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布農族專門委員
- 呂必賢,東台灣布農八部合音推動者,教育家,現任花蓮縣議員
- 馬彼得,南投地區布農八部合音傳承教育者,曾率領布農兒童合唱團在兩岸及國際多場演出
- 司阿定,南投地區布農耆老的「天籟合聲」保存者
- 林淵源,台灣生態學者研究高山最倚重的國家公園導覽人
相關條目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上一篇:帝女花-長平公主(崇禎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