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26 22:56:52土伯

南管「梅花操」與「劍舞」台南女子技術學院舞蹈系 講師楊淑菁



江之翠南管交流





劍客比舞






聞雞起舞






摘要
本文以南管「梅花操」配合劍舞編排為例,談:一、「梅花操」音樂與唐代「大曲」
關係;二、劍舞與「大曲」結合之可能;三、由中國劍舞的相關歷史資料研究其與音樂
結合的藝術價值。 


壹、前言

六年間,本人研究梨園戲曲動作與南管樂之關係,漸而嘗試發展「大曲」與舞蹈編
創,直到 2000 年起編創南管「梅花操」音樂結合劍舞之呈現,發現此二者間的文獻有
探討價值。台南地區的南管前輩(例如南聲社)認為以舞蹈配合南管的雅樂清音,將破
壞「御前清客」的傳統嚴謹風雅作風,動作只適合在梨園戲中呈現;而劉鳳學女士對唐
朝宮廷舞蹈之專研,莊重地呈現和重建氣勢磅礡唐朝舞蹈,多次結合「大曲」,呈現輝
煌舞容,「大曲」結合舞動呈示特殊藝境。
中國的劍舞由來久遠,劍舞的舞容由武術發展到詼諧作風,藝術風格多元化,足見
其受西域文化及社會動脈之影響。唐公孫大娘舞劍器的成套動作中,有「劍器渾脫」一
組劍舞,「渾脫」展現西域舞動的風格,樂風自由而澎湃。而其調式「渾脫」為「角調」,
「劍器」為「宮調」,是「犯聲」的起始。當時杜甫的「觀公孫大娘舞劍器行」就在描
述此組劍舞。可見舞劍時音律協和已與創作方式相契。史浩的「劍舞」是「大曲」形式,
述說鴻門宴裏杜甫與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器的經過。劍舞配曲而展現英姿,身體律動
與手執器具結合,是為「武舞」型態,而使用「梅花操」配合舞動,因其樂曲與「大曲」
型態相似,將成為可考證資源。
本文以南管曲「梅花操」配合劍舞編排為例,談:一、「梅花操」音樂與「大曲」
關係;二、劍舞與「大曲」結合之可能;三、由劍舞的相關歷史資料研究其與音樂結合
的藝術價值。

貳、關於「梅花操」
一、「梅花操」的樂章: 
南管「梅花操」共有五節樂章分別為:首部:釀雪爭春;次節:臨風妍笑(踏雪吟);
三節:點水流香(雙玉蘭);四節:聯珠破萼(慢疊);五節:萬花競放(琴韻)(例圖
(1))。如此形態大約十五分鐘的曲式,由慢漸快而複雜,很類似唐「大曲」的應用,「大
曲」分三段:「散序」、「中序」和「破」。「散序」由樂器獨奏,節奏不固定。「中序」以
歌為主雖然梅花操稱為「譜」,無歌,但卻有「中序」的慢板形式。「破」段落節奏變化
複雜,在「大曲」中最常使用以舞契合。唐「大曲」最著名的舞樂結合稱「霓裳羽衣舞」,
則聲與曲和舞與律合協而完整。
二、「梅花操」樂器的應用與曲式呈現: 
南管屬「絲竹樂」。「梅花操」所使用的樂器稱為「上四管」也就是琵琶、二弦(南
管二弦,為擦奏式樂器與所謂之奚琴類似)、三弦和洞簫(尺八)四種樂器。其中屬「絲
樂器」者為琵琶、二弦和三弦。屬「竹樂器」者為洞簫。「上四管」的組合音律協和安
靜,無強烈的擊金石之音(敲擊樂聲),南管「十音」演奏則結合上四管與響盞、雙鐘、
四塊和叫鑼等擊樂器。絲樂連貫的弦音與管樂器洞簫發出不高昂的氣音就如溫文含蓄的
詩篇,以及舞劍時徐緩的「氣」道。音樂配合劍舞,此如古代文人展示劍舞不以殺戮為
要,反而注重強健體魄訓練與沈著的專注之氣。
(一)絲樂:
1.琵琶橫抱而彈的景像
南管的琵琶以很簡單的四根弦及「四相」「九品」(琵琶上的小細格用以分別音高)
的位置橫抱而彈,樂器來源皆可追至西域文化進入中國。圖案與雕塑資料中有琵
琶橫抱姿者有:山東大同石雕方硯、唐鮮干庭海墓三彩駱駝戴樂俑、五代韓熙載
夜宴圖,後周七寶塔胡人舞、五代榆林 25 窟伎樂天、伎樂天敦煌莫高窟 430 窟
南壁。河北宣化張世古墓散樂團、河北宣化下巴里散樂、唐代胡人樂舞白玉帶飾
組、唐朝李壽墓壁畫女樂等。
「干戚武舞」起始了劍舞的歷史,而「劍舞」資料展示於中原相似顯而易見其西
域流傳的途徑,與南北朝至唐宋樂制相仿,由琵琶橫抱彈法如「撥子」姿勢可見
一般。
琵琶在南管曲中佔最重要角色,協和簫的聲音,唱曲者須配合而歌,琵琶的不高
亢音色,雋永不膩,其彈法有「點」、「挑」、「輪」、「甲」、「撚」等法。「點」與
「挑」法將曲文描述得清脆。「輪」指法連貫銜接,如流暢的舞動,「甲」之彈法,
如樂句中的呼吸點,深沉穩重,展暫歇之韻。「撚」法常用於樂句的起點,音如
珠落玉盤,由慢而快。
2.二弦
南管二弦由林投樹幹或如東南亞以椰殼而製,此如「南管戲」所使用之配樂器,
與南北朝樂制相似,共鳴部份音色不如京胡或南胡婉約柔腸或清晰流暢音階的表
現,但它帶領曲韻連貫延結的特點,如滑動的絲線,協和於琵琶與三弦的音色。
應用輕推弓時與重壓弓的質感使樂曲連綿起伏,較深沉嫻靜,委婉厚實,富地方
特色。
3.三弦
三弦音律與日本三弦雷同,演奏時與琵琶同步,而在「梅花操」曲中之第三、四、
五段落可以琵琶與三弦音錯落而彈,由於音色不一樣,如琵琶與三弦同落「點」
或「挑」音,而琵琶再彈「甲」指法音,聽覺上其錯落與疊韻的技巧,情如此起
彼落,使「操曲」更豐富變化。如此錯疊彈法,也是「梅花操」一曲中最特別之
處,當其樂譜組構漸行複雜時,劍舞動作由單一而入繁雜,並使用雙劍法,如擷
取國劇「霸王別姬」的轉劍法、雲手和肢體畫圓或者由雙人舞劍,舞動的「氣象」,
使琵琶與三弦輪流交錯彈法更形相契。
(二)竹樂:
考古學者於 1985 年時發現 8000 年前人類的創作:河南舞陽賈湖村東新石器獸骨
笛子,音律並不簡單,可見舞蹈組成在數千年前便很有規模。而管樂(竹樂器)
的應用與舞蹈相結合,氣韻成聲,動擱舉止間,此與中南美的印地安古文明自然
的腳步舞動流程一樣久遠。
舜時將帝位讓給禹時稱「夏朝」,當時慶祝治水有功,演出樂舞為「大夏」,皋陶
制作「夏籥」用「籥」伴奏,根據考證此「籥」樂器可能用二竹管發聲,可能是
排簫前身,此樂器也用來伴奏舜時「擊石拊石」之舞用以祭山川。(史記 五帝本
記)是早期以管樂配舞之例。同時有樂稱「簫詔」,也稱為「箭詔」當時舞蹈執
竿而舞,演出「鳳凰來儀,百獸率舞」。漢河南出土畫像「戚舞」就是執武器而
舞。甲骨文中最早出現的「舞」字,也執有器物而舞,有「雨」的形象結合「舞」
字,可見其與祈禱祭祀相關,(朱歧祥 1998 P155 193 224 453 467)此可以說是最
早的「舞蹈」象徵文字圖案。
劍舞舞動的氣韻,承繼簫聲的發音,倍予呼吸吐納層次,簫不太高昂的含糊渾雄
聲音,表達文人舞劍中庸氣勢,劍身含勁卻不完全推勁而出,劍尖藏功力,彈、
動、指、點、劃、拉劍時出招式,達到「點到為止」是最高境界,劍器與幽揚簫
聲,是協和氣韻的組合。
(三)執拍板的重要性:
自從漢「相和大曲」的出現,南管曲式發展節奏領先之勢,唱者「執節而歌」主
掌節奏轉化和各段落的特質,以「梅花操」五段節奏變化分為「三撩」即四拍子,
「一、二拍」(二拍子)者有三段,最後以「疊拍」每一拍拍板一次為結束增加
其由慢而豐富快速的節律。拍板為控制節拍的樂器,此呈現於中國戲曲的節律中
佔重要發展地位,切分節奏成為舞蹈動作的呼吸點。
與執拍板演奏有關的文獻圖案如:隨契丹車騎出行圖,五代韓熙載夜宴圖、北京
雲居寺經鏡石雕樂舞人、河北宣化張世古墓圖、山西候馬舍墓慶豐收、山西曲沃
樂伎磚雕、山西省右玉縣寶宇寺絹畫「優人圖」等。
(四)「梅花操」與其稱為「操」的由來:
漢代〈新淪琴道〉及〈琴操〉的書中記有關於周文王的「文王操」,孔子有作曲
「陬操」現存琴曲有「龜山操」、「將軍操」。而「荻麟操」和「猗蘭操」可能都
為孔子所作。春秋楚國音樂家俞伯牙作第一首曲稱「水仙操」。
漢桓帝時蔡邕寫〈琴操〉解說琴的體制、作用及技巧。(張以尉 1997 P136)可見
「操」是琴曲之名,古琴曲都以操為名,「梅花操」以操為名,足見其琵琶主奏、
曲式規格化及變奏彈法的重要性。
公元前 500 年魯與齊國盟會,孔子上會,當時盟會中演奏各地音樂,而「劍舞」
則配合鼓聲進行。由此可知魯與齊時劍舞的重要性,及其結合曲與擊樂的創意觀
念。
三國時魏未的作曲家嵇康作「廣陵散」,由明時朱權編之「神奇祕譜」中略知「廣
陵散」有四十五段,分大序、小序、正聲、亂聲、開指、後序六大部份。每段都
有主題,其中有「投劍」的主題出現。此段落可確為琴曲,但是否有舞則不得而
知。此四十五段落的音樂結合,整而有序,展三國時音樂規格化特質。
( 未完 )詳請參閱 :台南女院學報    第二十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