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01 22:35:13土伯

耶穌是伯利恆的聖母瑪利亞受聖靈感孕後生下的,聖誕節也是西方世界以及其他很多地區的公共假日



      

聖誕節Christmas

 

在台灣也稱作耶誕節,是教會年曆的一個傳統節日,它是基督徒慶祝耶穌基督誕生的慶祝日。在聖誕節,大部分的天主教教堂都會先在12月24耶誕夜,亦即1225日凌晨舉行子夜彌撒,而一些基督教會則會舉行報佳音,然後在12月25慶祝聖誕節;而基督教的另一大分支——東正教的聖誕節慶祝則在每年的17日。根據天主教的福音書,耶穌是伯利恆聖母瑪利亞受聖靈感孕後生下的,瑪利亞和丈夫約瑟當時正在去羅馬人口普查註冊的路上。耶穌的出生在信徒看來是猶太教預言中的默西亞將要到來計劃的實現,因為伯利恆是約瑟祖先大衛一族的家。聖誕節也是西方世界以及其他很多地區的公共假日,例如:在亞洲香港澳門馬來西亞新加坡。但耶穌確切的出生日期是存在爭議的。

           

台灣,名義上,聖誕節不是假日,但在1963年至2000年期間,每年1225日均為行憲紀念日國定假日,以紀念中華民國憲1946年同日通過,並於翌年同日實施,所以聖誕節雖然在名義上不是假日,但卻很湊巧地放假一天。1998年,台灣實施隔週週休二日,同時取消部份國定假日,以減少因假期太多而做成的經濟衝擊,當時行政院1225日放假可以跟國際接軌為由,維持這天放假。但2001年正式實施週休二日制之後,行憲紀念日國定假日遭取消,不再放假(但部份適用工時雙週84小時制的勞工,仍然有放假),不過民眾慶祝聖誕節的氣氛卻愈來愈濃厚。總統陳水扁20051125日贈勳梵蒂岡前任外交部長陶然樞機主教後,表示希望台灣「與世界同步」,聖誕節也放假一天。當時引起部分台灣輿論認為陳水扁是刻意以「聖誕節放假」來鞏固梵蒂岡邦交。

  

香港受前宗主國英國影嚮,1225日聖誕節及12月26節禮日均屬公眾假期(但某些情況下,聖誕節可能不放假,以冬節取代,節禮日更可不放假亦不予補假,詳情請參閱香港節日與公眾假期條目),12月24平安夜雖然不是公眾假期,但部份機構或會提早下班,股市亦僅上午開市。聖誕氣氛相當濃厚,很多商場早在11中旬已有聖誕燈飾。平安夜,年青人喜歡帶著情侶到尖沙咀欣賞聖誕燈飾,開聖誕派對,或到蘭桂坊等地狂歡,基督教天主教徒則會參加報佳音等宗教聚會。商店、食肆及娛樂場所仍會照常營業,不少人會陪同愛侶出外消遣,亦有不少人會出國旅行。對年輕一輩來說,聖誕節的焦點完全集中在與愛侶一起慶祝,變相成為另一個情人節。此外,香港人普遍誤解節禮日為「拆禮物日(Boxing Day)」,以為所有聖誕禮物必須要待到此日才可拆開,其實並沒有此傳統。在歐美,所有聖誕節禮物早在平安夜或者聖誕日早上已經拆開。

澳門同樣受前宗主國葡萄牙影嚮,聖誕節是官方假日,和香港不同之處,是1224日平安夜和1225日聖誕節都是假日,1226日節禮日卻非假日。

日本,聖誕節不屬國定假日(但學生一般正在放冬休假期,而湊巧地,接近聖誕節的12月23天皇誕生日國定假日),但民眾完全接受了西方聖誕老人來慶祝聖誕節,但是他們的新年是更重要的節日。

印度,大部分教育機構有聖誕假期,假期在聖誕節前幾天開始在元旦幾天後結束。聖誕節因為聖誕老人禮物和購物在印地語里被叫「bada din」(大日子)。

屬於天主教國家菲律賓,擁有世界上最長的聖誕季。傳統上,菲律賓的聖誕節從1216日開始。傳統上被西班牙人被稱作「Misas de Aguinaldo」(禮物彌撒),他們更通俗的菲律賓名字是「Simbang Gabi」。1224日的平安夜會有預先準備好的「noche buena」——在午夜彌撒後的傳統聖誕盛宴。家庭成員坐在一起盡情享用傳統「noche buena」,菜主要包括「queso de bola」(芝士球,通常使用伊丹乳酪做成)和「jamon」(聖誕火腿)。節日里孩子們會向他們的神父要「aguinaldos」(禮物),神父則會快樂的贈與禮物然後祝福他們繁榮快樂。

韓國新加坡東帝汶等,聖誕節也是官方假日。

其他南半球地區

南半球英聯邦國家,如澳洲紐西蘭,聖誕節依然是在1225日慶祝,雖然其時正值他們夏季的酷暑時節,與聖誕節通常的冬季冰天雪地形象完全相反,結果出現聖誕老人穿著紅色毛皮大氅,卻乘著衝浪板到海灘去吃露天火雞燒烤的趣怪景像。

聖誕藝術及媒體

聖誕節激發了許多虛構的聖誕故事,試圖用現在的神話故事的形式表現聖誕節精神。內容通常是觸動心靈的關於聖誕奇迹的故事。他們中的一些已經變得非常有名並且已經變為大眾文化的一部分,這些故事已經被作為聖誕傳統流傳至今。

 

聖誕期間上映的新片是不僅是每年電影工業票房的保證,聖誕也是各大電影公司和著名導演群雄逐鹿的黃金時節

這其中最為著名的是柴可夫斯基創作的胡桃鉗芭蕾舞劇。故事敘述的是一位年輕俄國女孩在聖誕夜進入夢境後發現聖誕飾品都有了生命的故事,類似的還有查爾斯·狄更斯所著的《小氣財神》。《小氣財神》講述的是一個關於吝嗇鬼Ebenezer Scrooge的故事。Scrooge拒絕聖誕節所代表的發善心和同情他人的精神ì直到他遇見了向他展現了後果的代表過去,現在和將來的聖誕精靈。通過這個和其他一些故事,狄更斯基本把英語國家的聖誕節慶祝狀況描述了出來(樹,葡萄乾布丁,頌歌等等)同時故事也反對了聖誕節期間的商業氣息。

如果說狄更斯描述了英語國家的聖誕景象,那麼Thomas Nast克萊門特·摩爾就提供了現代英語國家聖誕老人的基本形象。Nast19世紀的圖畫給出了聖誕老人的相貌,同時摩爾的A Visit from St. Nicholas一詩(通俗的名字是"聖誕前夜"The Night Before Christmas)則描繪了聖誕老人胖乎乎聲音宏亮的形象和聖誕前夜乘著雪橇來到屋頂的情形。

雖然聖誕節的符號象徵已經通過電視電影廣泛傳播,但在一些堅持傳統的國家仍舊保持原樣,聖誕老人及其故事也各國有別。一些斯堪的納維亞地區的聖誕節故事並非如狄更斯描述的那樣輕鬆愉快,如安徒生"賣火柴的小女孩"。貧困無助的小女孩在平安夜赤腳走在覆著白雪的街道上,徒勞的試圖去賣出她的火柴,對身邊人們幸福的聖誕慶祝她只能看著。她不敢回家,因為她爸又在酗酒。不像英語國家的聖誕故事,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最終以悲劇結尾。

許多關於聖誕節的故事都收錄在電影電視上,同時亦被無數次地於電台和電視上廣播。自從19世紀80年代,隨著家庭影像製品的普及,每年的聖誕假日期間,這些故事的錄像帶和影碟都得到了熱賣。一個著名的例子是電影 風雲人物,這電影的主題就是映射一首聖誕讚頌歌。 影片中的英雄喬治·貝利是一個商人,夢想幫助社區里的每一個人。有一年聖誕夜守護天使找到正在絕望中就要自殺的他,並向他指出他的存在對周圍的其他人意義有多麼的重大。最著名的動畫產品莫過於查理·布朗的聖誕節查理·布朗因為不滿意發現假日的深層次含義的嘗試而苦惱不已。

為數不多的真實故事成了永遠流傳的聖誕故事。聖誕讚美歌《平安夜》背後的故事還有 "Yes, Virginia, there is a Santa Claus" 是其中最著名的。

廣播和電視也會安排聖誕主題的節目。廣播電台會播放聖誕歌曲,經典音樂,讚美詩合唱如韓德爾的《彌賽亞》。其中經典聖誕歌曲有改編自柴可夫斯基地芭蕾舞樂章的胡桃鉗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聖誕宗教劇》(作品號第 BWV 248)。電視台也會在聖誕節期間奉獻出多姿多彩的節目,講述傳統,播放一些經典影片,製作一些專題節目等。

聖誕節與經濟

 

聖誕節通常對於慶祝聖誕節的國家來說,是最大的每年一度的經濟刺激。在幾乎所有零售領域,銷售會發生戲劇性的增長,如人們購買禮物,裝飾,供應為來賓準備的派對。

商店藉機以高價推出新產品,消費者則借這段時間買一些打折商品。在美國,零售業的 聖誕購物季被延長到始於感恩節,到耶穌受難日才結束。。對一些商店和商業機構來說,聖誕節是他們一年中唯一關門的日子。聖誕節和新年的打折活動使得商店賣掉他們積壓的產品,這一現象的經濟影響力會持續到節後。

很多原教旨主義基督徒,也是所謂的反拜金主義者,譴責聖誕節的商業化。他們譴責聖誕季受控於金錢和貪慾,損害了它更重要的出於憐憫、慷慨和仁慈的價值。過量發行的宣傳頁還有其他的問題也會在聖誕節期間導致社會問題出現上升的趨勢。

在北美,聖誕節假期電影季各個製片公司往往會推出本年度最令人期待片子,藉以在假期贏得良好的票房和奧斯卡獎的入門券。另一個發片季節就是暑假了。 聖誕影片一般不遲於感恩節前公映,因為過了這個時間後這樣的主題就不再那麼受歡迎了。

聖誕節的社會影響

因為聖誕節的焦點在於與朋友和家庭一起慶祝(在香港更將焦點集中在與情侶一起慶祝,成為一年內另一個情人節),所以沒有家庭或情侶的人,以及最近遭受損失的人在聖誕節期間更容易患上抑鬱症。因此聖誕期間對心理諮詢服務的需求增加。

人們發現聖誕期間自殺謀殺率會出現一個小峰值,可能是因為假日慶祝少不了酒精助興的緣故。但無論如何,自殺率最高的月份還是5月和6月;聖誕期間因為酒後開車相關的災難因而也有所增加。

在基督教國家裡,非基督教徒會在聖誕節感覺到沒有意思,因為商店都關門了,朋友們也都去度假了,他們的唯一娛樂只是「電影和中國餐館」了,電影院還會為了在假日賺錢保持開放。中國人開的店鋪不會在這個熱鬧的日子裡關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