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5-21 13:03:27寂然

女詩人,又愛又恨的身份:專訪澳門詩人林玉鳳

  詩人總是離不開感性﹐包括訪問﹑拍照﹑工作﹑談情﹐都是如此。

  林玉鳳與我們相約在西灣海傍做訪問﹐原因亦離不開感性。“我 有許多詩是在這裡寫成的。”她感性地說。在澳門﹐搞文學創作是不 能養活自己的﹐但當你學有精專﹐只為興趣而寫詩寫專欄辦雜誌﹐你 就可以很灑脫﹐也更容易“玩”出一份修為來。是的﹐林玉鳳的詩確 實寫得好﹐專欄也越寫越有風格﹐而且她很年輕﹐光看外表﹐你很難 想像她已經出版了幾本書﹔光看那幾本感性的詩集文集﹐你很難想像 她也是一位以客觀見稱的電視台記者﹔光看以上的資歷﹐你更難想像 在各個領域都有突出成績的林玉鳳﹐如今是一位大學講師。而且﹐她 是一位受學生歡迎的年輕講師。訪問開始﹐我問林玉鳳﹕“你習慣接 受訪問嗎﹖”“我習慣訪問別人。”我說﹕“面對你這位記者﹐我有 點緊張。”“不必緊張﹐我今天不是記者﹐我是作者。”我訪問了許 多人認定是記者的林玉鳳﹐今天﹐她說她是“作者林玉鳳”。

  初中二那年﹐林玉鳳的一篇文章被老師評了九十分﹐她說從那一 刻開始﹐她覺得自己可以寫作。當時她的語文老師是詩人季德明﹐季 老師說她寫散文像寫詩一般美﹐從那一刻開始﹐她覺得自己可以寫詩。 “如果沒有季老師的鼓勵﹐我不一定會寫作。”她說。

  然後﹐林玉鳳另一位老師黃曉峰主持了一個名為“草根”的文學 社﹐她理所當然地加入了﹐在黃老師指導下﹐她對文學了解更深。因 為一次跟小學同學的聚會﹐她頗有感觸﹐不知是甚麼動力驅使﹐一揮 而就寫成一首詩﹐這首名叫《聚》的詩歌﹐成為林玉鳳第一次投稿的 作品。此後﹐在黃曉峰﹑劉月蓮﹑鄭卓立等幾位老師的鼓勵下﹐她開 始大量投稿﹐也開始積極參與文學活動。鄒﹕甚麼時候開始明白詩為 何物﹖林﹕升中四時﹐因為失戀而大量寫作﹐其實是藉此給自己一個 思考的機會。我自幼喜歡幻想﹐有時候讀小說也會投入到小說角色裡﹐ 因此貯存了不少感覺﹐我以為寫詩就是要把這些感覺表達出來。因此﹐ 所謂寫詩的技巧都是不自覺地形成的。當時﹐鄭卓立老師給予我不少 指導﹐我也很留意《鏡海》所刊登的詩歌﹐這兩方面的學習﹐令我更 好地把握了詩歌的感受。此外﹐我以前是學校朗誦組的成員﹐接觸過 大量朗誦詩﹐所以我會很刻意地避開朗誦詩的特點﹐強調詩歌中的顏 色和意象﹐少用聲音去抒發感情。其實﹐我寫詩是注重感覺多於注重 技巧﹐也很少像其他詩友般重視詩論或文學理論。

  鄒﹕妳說到自己可貯存一些感覺﹐化而為詩﹐通常是如何操作的﹖

  林﹕首先﹐我不會限定自己何時寫完一首詩﹐我不是為了寫詩而 寫詩的人﹐但生活到了某個階段﹐我就會很自覺地思考﹔有時甚至會 一言不發﹐躲在家裡很自閉地思考。我稱這個過程為貯存感覺。一旦 思考成熟﹐即可用文字表達這種感覺。在《假如我愛上了你》之中﹐ 有十多首詩是在一晚之內通宵寫成的﹐那是在高中階段﹐感覺特別強 烈。但隨著年紀漸長﹐寫詩就沒有從前般激情澎湃了。

  鄒﹕妳如何看待“詩人”這個身份﹖

  林﹕這個身份令人又愛又恨﹐特別是“女詩人”這個身份很易被 別人標籤成某類型的人﹐例如許多人以為“女詩人”必定要很斯文﹐ 很溫柔﹐很容易被欺負。但有時我追新聞很拼搏﹐或者就一些問題而 據理力爭﹐別人就會很失望﹐以為我“不像女詩人”了﹐因此我感到 自己受到不少限制。此外﹐在從事新聞工作的日子﹐許多人因為我是 寫詩的﹐都擔心我太主觀﹐太感性﹐以為我不會客觀而理性地報道新 聞﹐後來擔任各種工作都會引來類似的誤解。但“詩人”始終不能算 是一個職業身份﹐別人有誤解也是很自然的﹐適應了就不會太介意了。 反正我也在工作中證明了自己有很理性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