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26 15:19:53coco
我不在教堂,就在往教堂的路上 - Episode 2
在布拉格的聖維特大教堂前,你只會希望自己擁有更多對的眼睛,以便從各個不同的角度欣賞那教堂正面精雕細琢的玫瑰窗、充滿細部裝飾的哥德式尖塔及教堂內部的彩繪玻璃。
第一次造訪布拉格是在2003年的八月,前一年的大水災讓這兒的許多古蹟都岌岌可危,不過此刻酷熱的太陽,卻像是要把前一年沒放射足夠的的光與熱一股腦兒傾洩一般,讓人熱得頭昏眼花。聖維特大教堂的前廣場,擠滿了各種膚色的遊客,彷彿渴望進入教堂內圖個陰涼似地萬頭鑽動;我慢條斯理地在最外圍繞行,因為偉大的建築物是需要保持距離才能一窺全貌。身為捷克境內最大的哥德式教堂,也是布拉格的主教教堂,聖維特歷經數百年的擴建及整修才變成現在如此龐大的建築,也因此在教堂內外揉合了不同時期的建築風格際藝術創作,內部甚至有捷克的新藝術風格(Art Nouveau)代表-慕夏(Alphones Mucha)所創作的彩繪玻璃呢!另一個有趣的事情是,最初被設定成哥德式的教堂主塔,因為改朝換代的因素,最後變成了哥德式與巴洛克式的複合體。就在這單一建築體上,我們看到了時代的演變。
當時距離捷克脫離俄共掌握,並分離成捷克與斯洛伐克兩個國家,不過十年的時間,但首都布拉格境內的眾多古蹟,已經被有系統地修復或重建,聖維特大教堂也是其中之一。隨然教堂的部分尖塔被隔上了鷹架及圍網,卻無損其氣勢;帶著黑灰色髒污的外牆,一部份已經被還原成應有的磚褐色,而教堂南面著名的金色大門,依然在陽光下閃耀著過往的輝煌,未曾褪色。
第一次造訪布拉格是在2003年的八月,前一年的大水災讓這兒的許多古蹟都岌岌可危,不過此刻酷熱的太陽,卻像是要把前一年沒放射足夠的的光與熱一股腦兒傾洩一般,讓人熱得頭昏眼花。聖維特大教堂的前廣場,擠滿了各種膚色的遊客,彷彿渴望進入教堂內圖個陰涼似地萬頭鑽動;我慢條斯理地在最外圍繞行,因為偉大的建築物是需要保持距離才能一窺全貌。身為捷克境內最大的哥德式教堂,也是布拉格的主教教堂,聖維特歷經數百年的擴建及整修才變成現在如此龐大的建築,也因此在教堂內外揉合了不同時期的建築風格際藝術創作,內部甚至有捷克的新藝術風格(Art Nouveau)代表-慕夏(Alphones Mucha)所創作的彩繪玻璃呢!另一個有趣的事情是,最初被設定成哥德式的教堂主塔,因為改朝換代的因素,最後變成了哥德式與巴洛克式的複合體。就在這單一建築體上,我們看到了時代的演變。
當時距離捷克脫離俄共掌握,並分離成捷克與斯洛伐克兩個國家,不過十年的時間,但首都布拉格境內的眾多古蹟,已經被有系統地修復或重建,聖維特大教堂也是其中之一。隨然教堂的部分尖塔被隔上了鷹架及圍網,卻無損其氣勢;帶著黑灰色髒污的外牆,一部份已經被還原成應有的磚褐色,而教堂南面著名的金色大門,依然在陽光下閃耀著過往的輝煌,未曾褪色。
第二次造訪布拉格是在兩個星期之後,很幸運地在觀光客稍少的日子裡再次見到聖維特大教堂-而這次我進到了教堂內部。
室外依然是三十度以上的乾熱天氣,但甫踏進教堂就感受到不可思議的安穩及舒適;陽光從數公尺高的窗櫺射進有著之字型天花板的迴廊,一幕幕的彩繪玻璃也因此生動起來,透過漂浮於空中的塵埃,清楚地見到光的脈絡及空氣的流動,沒有過多的喧鬧,只有在耳際低迴的寧靜。我坐在面向主祭壇的長排木椅上,環顧四周的空間,彷彿正呼吸著數百年前的空氣,我已然置身於奧匈帝國的盛世,並成為歷史的一份子。
其實我並不常在教堂裡就坐!大部分時候,我喜歡微仰著頭漫步,仔細地欣賞教堂內部的結構、壁畫、管風琴或彩繪玻璃,純粹是以一介「觀賞者」的角度體會周圍的一切,而非以「膜拜者」或「信仰者」的角度。所以我從不在教堂內點起蠟燭,因為我覺得那已經進入了信仰的領域,用點蠟燭的方式許願或開啟與神的對話,就如同進寺廟參拜時捻香一樣。但我偶爾會嘗試用另外一種方式感受教堂,也就是找個座位坐下,試著用「聆聽者」的角度進入狀況。當自己處於靜止的狀態(也就是坐著的時候),可以更將注意力集中於感官上,此時不只用看的方式環顧四週,也用聽的方式感受聲音流動,甚至用肌膚去感應磁場,那是一種很奇妙的感覺,無關信仰,而是覺得自己溶入了那個時空裡。
室外依然是三十度以上的乾熱天氣,但甫踏進教堂就感受到不可思議的安穩及舒適;陽光從數公尺高的窗櫺射進有著之字型天花板的迴廊,一幕幕的彩繪玻璃也因此生動起來,透過漂浮於空中的塵埃,清楚地見到光的脈絡及空氣的流動,沒有過多的喧鬧,只有在耳際低迴的寧靜。我坐在面向主祭壇的長排木椅上,環顧四周的空間,彷彿正呼吸著數百年前的空氣,我已然置身於奧匈帝國的盛世,並成為歷史的一份子。
其實我並不常在教堂裡就坐!大部分時候,我喜歡微仰著頭漫步,仔細地欣賞教堂內部的結構、壁畫、管風琴或彩繪玻璃,純粹是以一介「觀賞者」的角度體會周圍的一切,而非以「膜拜者」或「信仰者」的角度。所以我從不在教堂內點起蠟燭,因為我覺得那已經進入了信仰的領域,用點蠟燭的方式許願或開啟與神的對話,就如同進寺廟參拜時捻香一樣。但我偶爾會嘗試用另外一種方式感受教堂,也就是找個座位坐下,試著用「聆聽者」的角度進入狀況。當自己處於靜止的狀態(也就是坐著的時候),可以更將注意力集中於感官上,此時不只用看的方式環顧四週,也用聽的方式感受聲音流動,甚至用肌膚去感應磁場,那是一種很奇妙的感覺,無關信仰,而是覺得自己溶入了那個時空裡。
不過很多時候,尤其是在被列名為知名觀光景點的教堂,你將被眾多的觀光客影響而只能用眼睛來看,我覺得那是非常可惜的一點。在威尼斯的聖馬可大教堂,隨興且氾濫的遊客讓人參觀的興致大減,與其加入那等著進入教堂參觀的長長隊伍,不如在外面欣賞教堂的建築,及廣場上數量嚇死人的鴿子更為有意思吧。同樣是在義大利的知名景點米蘭大教堂,我也差一點因為排隊進入的人潮過多而一度想放棄,幸好在傍晚關門前的空檔,能得以快速地進入教堂且享有品質還不錯的參觀條件。
雖然因為外部整修而在教堂正面掛上了大大的贊助商廣告,卻一點也掩蓋不了米蘭大教堂亮眼的象牙白色(原本也許是純白色)哥德式尖塔外觀,大大小小的尖塔上有著數不清的細部裝飾,在橙黃色的餘暉中有著多變化的陰影,就像拿著長矛的整齊羅馬大軍,在落日中凱旋歸來的背影。
教堂內部空間也是井然有序。面向主祭壇的長排座椅兩側,一根根高聳的石柱間整齊地掛著巨幅的油畫,內容描寫著宗教戰爭及聖經故事;十數面氣派得讓人瞠目結舌的彩繪玻璃窗,在光線有限的教堂內格外亮眼。跟漂亮地教人捨不得移開雙眼的教堂外部相比,米蘭大教堂的內部給人的震撼度只能算是中規中矩,不過那也是因為跟其華麗的外表相比所產生的高期待落差;在處於城市中心的繁華地段,旁邊又是號稱米蘭客廳的時尚大街Galleria Vittorio EmanueleⅡ,有這樣一塊讓人可以暫時拋開喧喧嚷嚷的靜地也實在是難能可貴。
逛教堂是我在歐洲旅行數個月中,每週必備的行程之一,很多時候當我抵達一個陌生的城市,在地圖上找尋此地知名教堂一定是必須的工作,而這也是我初步判斷這個城市是否有引人入勝的歷史背景的方法之一。
當然我也在教堂鬧過笑話。在一個氣溫零下飄著細雪的傍晚,我走進慕尼黑老城裡一間有名的教堂,由於那天實在太冷了,我整天都戴著毛線帽,不過卻在走進教堂沒多久後,被貌似管理員的老伯叫住。雖然那時應該是我這輩子到此為止德文聽解最好的時刻,不過他那濃厚的南德口音著實讓人瞬間摸不著頭緒。一陣比劃後才聽懂,原來他是叫我把帽子拿下!當下我以為是這間教堂的特有規定,因為之前我也有戴帽子進教堂過,所以就照他老人家的指示脫帽。不過沒多久竟然看到好幾個老太婆也是戴著帽子走來走去,心中不服的我就又跑去找那管理員老伯,劈頭就問他為何老太婆們可以戴帽我就不行哩!
結果老伯以看著非我族類、似笑非笑的表情”教導我”:「男士進教堂都應該要脫帽,這是一種禮儀及不成文規定,除非你不是男的才可以戴帽。」其實我也不清楚這是只在德國才有的禮俗,還是世界通行的準則,總之當時我是只能摸摸鼻子尷尬地說:「原來如此呀!我知道了。」想到以前偶爾帶著帽子參觀教堂,到底是被人認為是異類,還是看在我是外來觀光客的份上得過且過,我就覺得真是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呀!
最後關於教堂的彩繪玻璃,我有個特別的經驗。看過很多教堂的彩繪玻璃,都是背面用人工光源打亮,所以在教堂內部光線不是很明亮的地方,彩繪玻璃總是可以非常突出地浮現於壁面。但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一個晴朗的午後我走進一間位在交通繁忙幹道旁的中型教堂,這邊在對外的窗戶上也有漂亮的彩繪!於是窗外的陽光射進屋內,將窗上的絢麗色彩映在磚石牆上,形成了特別的景致。這或許是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彩繪玻璃吧!
雖然因為外部整修而在教堂正面掛上了大大的贊助商廣告,卻一點也掩蓋不了米蘭大教堂亮眼的象牙白色(原本也許是純白色)哥德式尖塔外觀,大大小小的尖塔上有著數不清的細部裝飾,在橙黃色的餘暉中有著多變化的陰影,就像拿著長矛的整齊羅馬大軍,在落日中凱旋歸來的背影。
教堂內部空間也是井然有序。面向主祭壇的長排座椅兩側,一根根高聳的石柱間整齊地掛著巨幅的油畫,內容描寫著宗教戰爭及聖經故事;十數面氣派得讓人瞠目結舌的彩繪玻璃窗,在光線有限的教堂內格外亮眼。跟漂亮地教人捨不得移開雙眼的教堂外部相比,米蘭大教堂的內部給人的震撼度只能算是中規中矩,不過那也是因為跟其華麗的外表相比所產生的高期待落差;在處於城市中心的繁華地段,旁邊又是號稱米蘭客廳的時尚大街Galleria Vittorio EmanueleⅡ,有這樣一塊讓人可以暫時拋開喧喧嚷嚷的靜地也實在是難能可貴。
逛教堂是我在歐洲旅行數個月中,每週必備的行程之一,很多時候當我抵達一個陌生的城市,在地圖上找尋此地知名教堂一定是必須的工作,而這也是我初步判斷這個城市是否有引人入勝的歷史背景的方法之一。
當然我也在教堂鬧過笑話。在一個氣溫零下飄著細雪的傍晚,我走進慕尼黑老城裡一間有名的教堂,由於那天實在太冷了,我整天都戴著毛線帽,不過卻在走進教堂沒多久後,被貌似管理員的老伯叫住。雖然那時應該是我這輩子到此為止德文聽解最好的時刻,不過他那濃厚的南德口音著實讓人瞬間摸不著頭緒。一陣比劃後才聽懂,原來他是叫我把帽子拿下!當下我以為是這間教堂的特有規定,因為之前我也有戴帽子進教堂過,所以就照他老人家的指示脫帽。不過沒多久竟然看到好幾個老太婆也是戴著帽子走來走去,心中不服的我就又跑去找那管理員老伯,劈頭就問他為何老太婆們可以戴帽我就不行哩!
結果老伯以看著非我族類、似笑非笑的表情”教導我”:「男士進教堂都應該要脫帽,這是一種禮儀及不成文規定,除非你不是男的才可以戴帽。」其實我也不清楚這是只在德國才有的禮俗,還是世界通行的準則,總之當時我是只能摸摸鼻子尷尬地說:「原來如此呀!我知道了。」想到以前偶爾帶著帽子參觀教堂,到底是被人認為是異類,還是看在我是外來觀光客的份上得過且過,我就覺得真是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呀!
最後關於教堂的彩繪玻璃,我有個特別的經驗。看過很多教堂的彩繪玻璃,都是背面用人工光源打亮,所以在教堂內部光線不是很明亮的地方,彩繪玻璃總是可以非常突出地浮現於壁面。但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一個晴朗的午後我走進一間位在交通繁忙幹道旁的中型教堂,這邊在對外的窗戶上也有漂亮的彩繪!於是窗外的陽光射進屋內,將窗上的絢麗色彩映在磚石牆上,形成了特別的景致。這或許是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彩繪玻璃吧!
※ 水都威尼斯的聖馬可大教堂。金碧輝煌的建局外觀,幾乎已成了人潮及鴿潮的聚集地。
※ 米蘭的St. Ambrogio教堂。典型的倫巴底羅馬式建築,始建於西元四世紀,應該是米蘭現存最古老的教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