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都是由贏家紀錄書寫的-以古為鑑的歷史失信-詹翔霖老師
歷史都是由贏家紀錄書寫的-以古為鑑的歷史失信-詹翔霖老師
讀歷史的時候,還是要保持一點質疑的精神。從歷史看現實,現實又會變成歷史,都說讀史會使人明智,但閱讀錯誤的歷史只會百害而無一利,學會如何看待歷史,學會如何思考歷史,學會如何將歷史裡的東西化為己用才是最重要的。
歷史的失信主要是由兩方面所引起。一方面是記載歷史上,歷史的記載本來就是人為的,具有非常強的非客觀性,歷史會受到記載者的知識水平,思維意識已經看待事情的角度影響,並不可能講事情原本的樣子呈現出來。再加上歷史經過多朝多代的改寫,民間野史的添加,即使當年記載的歷史客觀真實,流傳了上百年,也早就變味了。
易中天老師曾給出答案,就是用群眾的眼光去看待歷史,對於當時的百姓或許是一件非常殘暴的事情,但功在千秋,利在萬代,長遠地看才能看清歷史的真相,不要被一頁紙的內容所蒙蔽了就妄下定論。
著名的學者易中天就曾經表示過:越王勾踐並不是什麼好人,而臥薪嘗膽的個故事,更是非常不適合作為教材故事,我建議不要再講了。
01勾踐的真實面貌
我們熟知的「臥薪嘗膽」大概就是講述越國被吳國攻打,越王勾踐為了留住自己的性命,給吳王送了大量的金錢美女,最後勾踐在吳國做了3年的俘虜。
在這3年裡,勾踐飽受折磨,3年期滿回到自己的國家後,為了讓自己不忘記這段經歷,每天睡在草蓆上,用舌頭品嘗苦膽,以此來激勵自己奮發圖強。最後,越國在勾踐的治理之下越來越強大,幾年之後將吳國滅掉。
這一歷史故事常被用來形容一個人刻苦自立,奮發圖強,勾踐也被刻畫成了一個非常正面的形象。堅韌、志強、能吃苦,仿佛所有形容堅強的形容詞都能放在他的身上,但真實的勾踐又有多少個人知道呢?
我們都知道勾踐在臥薪嘗膽之後就起兵將吳國給滅亡,但勾踐滅國的手段屬實有點殘忍。在攻打吳國之時,勾踐在軍隊之前安排了上百名的囚徒,這些囚徒不是上場打仗的,而是去送死的,是真正意義上的送死。
在剛到吳國城下時,就命令著上百名的囚徒當場自刎,為的就是給吳國的士兵一個「下馬威」只是這個下馬威也確實嚇人,讓上百號人在戰場上自刎,可以看出越王勾踐是有多狠的心。
在成功攻打吳國之後,勾踐便開始了屠城,就連老弱婦孺都不放過,手段殘忍令人瞠目結舌。從歷史來看,一般對於已經攻打下來的城池都會休養生息,也只有蠻族入侵才會幹出屠城這個不道德的事情,勾踐居然為了一己私慾,禍害了上千百姓。
話有說回來,當年如果沒有吳王的網開一面,又何來之後的勾踐,及時勾踐害怕吳王和他一樣捲土重來,也不需要將他的子民都屠殺乾淨!
勾踐的狠心不僅僅體現在這一個事情上,還有在借糧這件事上。古代農業全看天命,收成時好時壞也是非常正常,因此各個國家之間都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借糧。當一個國家糧食緊缺的時候,就會向另一個國家借糧,畢竟鄰國要是鬧起了災荒,本國的日子也不會好過。
一年,吳國發生了災荒,向勾踐借糧,但勾踐卻心懷不軌,將蒸熟了的種子借給吳國,以至於吳國百姓一年到頭,顆粒無收,許多人死於饑荒之下。可就在幾年前,吳國才給越國借了糧食幫助越國度過難過,勾踐這樣恩將仇報,實在非君子之風。
學會還原歷史的真相應該是每一個讀歷史的人應該去做的,但「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所感受到的歷史是不一樣的,至於誰對誰錯,往事不可究,我們也沒有必要一直在糾結這件事情,我們需要做的是在歷史中學習到什麼,以史為鑑,不管是豐富個人還是報效國家都是非常好的選擇。
歷史都是由贏家紀錄書寫的-以古為鑑的歷史失信-詹翔霖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