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業數位化轉型學習個案-海底撈的數位化轉型-以人為本,堅持服務行業的本色
服務業數位化轉型學習個案-海底撈的數位化轉型-以人為本,堅持服務行業的本色-
海底撈菜單換成「機器人撈」,無人餐廳竟更有人情味
平錦堅
中國火鍋第一大海底撈,推出智慧餐廳「革自己的命」。智能配鍋機,讓顧客DIY調製專屬於自己的鍋底,從訂位到出菜擁抱自動化,但人性化服務的初心依舊堅若磐石。
海底撈最著名的場景,是歡樂的甩面小哥?還是熱情難卻的生日派對?未來可能會添加一個「智慧餐廳」。
7月14日,以暖心、人性化服務著稱的海底撈,卻憑藉在數位化管理與高效創新方面的卓越表現,榮膺中國大陸首批「BMC(Best Managed Companies)金獎企業」稱號,展示了另一面的競爭力。
智慧餐廳的探索成效,讓海底撈更加明確了數位化轉型的方向。期間的幾年,儘管經歷營業額下滑和CEO換人等事件,卻依然沒有改變決定。
作為中餐火鍋第一品牌,海底撈如今擁有1400多家門店,足跡遍布大陸及海外11個國家和地區。
這家「以人為本」的餐廳,正著手數位化轉型,致力於探索餐廳的無人化管理。
機器人送餐,打遊戲等候餐位,智慧餐廳探索中
追溯轉型的源頭,2018年,海底撈花費1.5億人民幣(約台幣6.6億元)及3年光陰打造的全球首家智慧餐廳,在北京CBD商圈開業。
智慧觸控點餐系統,後廚忙碌配菜的機械臂,源源不斷傳送餐盤的傳輸帶,靈活穿行在客人間的上菜機器人,令整個餐廳充滿了科技感。
在這家智慧餐廳,海底撈對顧客點餐後的配菜、出菜、上菜等流程進行了全方位的智慧化改造,最快可以實現2分鐘內完成上菜過程。
此外,餐廳還有360度環繞投影,在用餐期間搭配沉浸式視聽享受,被網友稱為「像在天文館中吃火鍋」。
等位區也沒有了傳統的美甲、擦鞋服務,取而代之的是一塊13X3公尺的矩形投影螢幕,可以大玩特玩海底撈研發團隊自主研發的遊戲「吃貨大作戰」。
這家斥鉅資打造的數位化概念餐廳,雖然經營成本較高,不具備推廣意義,卻是餐飲業數位化轉型的重要探索。
「當初推出智慧餐廳,出發點是希望把它變成試驗店,把所有的技術放到這家店,看一看哪些技術行,哪些不行?哪些能推廣?」海底撈執行董事、首席資訊官邵志東說。
推廣「無人後廚」,科技感滿滿
據了解,未來在前台服務中,海底撈大約還是會選擇讓員工來服務顧客,並輔以送餐機器人的模式。
而由於後廚、管理等方面不涉及與顧客打交道,海底撈的數位化轉型會朝著「無人後廚」「智慧管理」的方向努力。
據公開資料顯示,目前海底撈70多家門店採用了「智能配鍋機」,1000多家門店使用「傳菜機器人」,600多家門店使用智慧地排風設備。
僅智慧地排風專案這一項,每年就能為海底撈節省電費超6500萬人民幣(約台幣2.2億元)。而傳菜機器人一天的配送數量在300盤以上,高峰期能達到400盤,相當於1.5至2名普通上菜店員的效率。
後廚智慧設備的應用,不僅能減少人工參與度,還可以降低食品後廚處理環節的異物接觸風險,強化食品安全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後廚智慧設備還加載RFID食材監管系統,給每盤菜配備專屬「身分證」,所有菜品均可實現追溯。
實際上,海底撈對於後台數據的管理,早於「後廚無人化」開始,算是海底撈近年在管理上一大突破。
2016年以來,海底撈先後實現了在後台系統「上雲」,中台統一管理數位化模組。
隨著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海底撈在內部溝通協作效率、會員運營、連鎖化經營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供應鏈體系建設等方面陸續進行數位化轉型,以滿足不斷升級的業務需求。
海底撈的數位化升級,邵志東將過程總結為:首先是財務數位化,這個階段很多餐飲公司已實現;然後是顧客端數位化,如會員系統建設;第三是內部管理數位化,如智慧運營系統、人事系統等。
第四是業務數位化,如菜品配送方面的央廚直配系統,全程冷鏈無縫鏈接,記錄菜品的生產日期、保質期、出品時效等。
海底撈「AI時代」的邏輯,就是從前端到後端,從顧客端到內部管理端,再到上游供應鏈的數位化。
硬科技也能人性化,抓住消費者
一直以來,「人情味」是海底撈的最大賣點。很多人光顧海底撈除了味道,就是為了那些永遠超乎想像的體貼服務和扯面小哥的歡樂表演。
對於餐飲業來說,除了提供高品質的餐飲,更有價值的服務便是溫度、關懷、溝通和理解,這些都是機器人無法替代的。
邵志東認為,如果新技術的運用降低顧客體驗,破壞了人與人之間的連接,破壞這種信任和情感:「海底撈是不會考慮的。」
實際上,儘管致力於自動化,海底撈並沒有減少現場服務人員的數量。餐廳智慧化之後,也讓服務生有更多時間專心應答顧客的各種詢問。
與之同步的是,海底撈也在嘗試數位化智慧化對於「人性化」的支持,結果為消費者帶來了更多優質體驗。
比如高效的智能配鍋機技術,讓「千人千味」成為可能。
智能配鍋機可根據顧客口味對鍋底的麻辣香鹹度、油水比例進行調節,對於顧客無論是「加麻、加辣」還是「少鹽、少油」的個性化需求,都可以通過對原料、輔料、鮮料以0.5公克的精準化調配,實現真正的「私人定製」。
如果客人無法自己準確掌握鍋底的口味,還可以請海底撈的「金牌調味師」來幫忙調配。
有趣的是,這批金牌調味師為了調鍋底的口味,在開業之初經歷了一、兩個月的口味訓練,每天要吃60到70個鍋底,舌尖確實精確掌控了各種口味,可以給出很到位的建議。
「以人為本」是海底撈的基因,邵志東認為,海底撈的數位化轉型並非一味的迷戀技術,而是始終以人為本,堅持服務行業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