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經驗量表ACE(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成為創傷知情者-詹翔霖副教授
童年經驗量表ACE(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成為創傷知情者-詹翔霖副教授
總分10分,每題若答案為「是」得1分,ACE總分數越高,在成年時期有著較高機率的身體與心理健康問題。
在18歲以前,你是否覺得/感覺/認為
|
題目 |
否 |
是 |
1 |
你的父或母或其他住在家裡的大人,時常(或常常)對你咒罵、羞辱、侮辱、說輕蔑的話、或做任何行為讓你覺得你可能會有任何肢體上的傷害? |
|
|
2 |
你的父或母或其他住在家裡的大人,時常(或常常)推你、抓你、摑掌、朝你丟東西、或甚至是打你讓你身上有傷痕瘀血或嚴重受傷? |
|
|
3 |
你的父或母或其他住在家裡的大人,時常(或常常)以你不喜歡的方式碰觸你的身體,或是要你碰觸他/她的身體,或是要求你做任何性相關的行為像是口交、肛交、或是性交? |
|
|
4 |
你覺得家庭裡沒有一個人愛你、認為你是重要或特別的,或是你覺得家裡的人並不彼此照料、彼此間並不親密或是支持對方? |
|
|
5 |
你沒有足夠的食物吃、需要穿髒衣服、覺得沒有人會保護你,或是你的父母因為喝太醉了或是濫用藥物毒品導致疏忽對於你的照顧,像是你生病時沒有帶你去看醫生? |
|
|
6 |
你是否失去一位親生父親或親生母親因為離婚、棄養、或其他原因? |
|
|
7 |
你的母親(或是繼母)是否時常被推、抓、打、踢踹、被丟東西、或甚至是被人拿刀子威脅? |
|
|
8 |
你是否有和有酒癮問題或是藥物毒品問題的人一起住過? |
|
|
9 |
和你住在一起的人是否有憂鬱症或其他心理健康疾病、或是否有人曾經嘗試自殺? |
|
|
10 |
你的家庭(或和你一起住的人)是否有人曾經入獄? |
|
|
ACE量表顯示個人成長中危險因子,但不代表危險因子一定會造成嚴重的身心健康危機。在成長過程中仍有其他的保護因子交互影響,如願意聆聽困難的師長、支持同理的朋友……等等。
PS.80年代時,美國內科醫師文森‧費利提(Vincent Felitti)在了解肥胖症病患反覆復胖且想退出療程的對談中,無意發現了身體疾病和童年創傷經驗有關。他詢問一位女病人初次性行為的體重時,病人連續2次肯定的回答說:「18公斤」,她接著說:「我當時4歲,對象是我的爸爸」隨之哭了起來。之後,費利提醫師開始發現欲退出療程或減重失敗的病人都曾在童年時遭受性侵,病人長大後不斷透過吃作為撫慰創傷的情緒與壓力,同時透過肥胖的外形讓自己變得不吸引來保護自己。
起初費利堤醫師的發現遭受同業奚落,直至1998年他發表了著名的童年逆境經驗(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簡稱ACEs)研究[1],童年創傷對人們身心發展的影響才開始受到重視。此研究問卷一共10題,涵蓋10種童年逆境經驗[2],如:肢體虐待、情緒虐待、性虐待、生理與情緒疏忽、目睹暴力、家庭成員有藥酒癮或入獄等情況。(問卷參見本文附件)
研究結果顯示,具有童年逆境經驗是普遍的。超過六成的受試者(63.9%) ACEs測驗中至少得到1分,超過二成的受試者至少有3分以上,另有超過一成受試者(12.5%)其分數是4分或以上。
此研究也證實了ACEs與成年人身心健康有高度關聯性,ACEs分數越高的人成年後有身心健康問題的比例越高,如有憂鬱或焦慮症、藥癮、酒癮、自殺或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未婚懷孕、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腦部受損等。此外,ACEs分數越高者,成年後成為家暴加害者、受性侵或工作表現出問題而影響受教育程度與收入的機會也越高。
其後,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也在近30年間廣泛地研究ACEs,結果也顯示除ACEs與成年人身心健康有顯著關係外,也會影響成年人如何看待、解讀事物的觀點與因應壓力的方式,如難以信任他人、覺得不被愛、常覺得達不到他人期望、容易逃避衝突、不懂表達自身的感受和需求,或是飽受各種生理疾病等。
大腦若過度受壓,將影響孩子一生
適當壓力,對孩子的健全發展是有益的,但過多甚至是創傷經驗,不但無助成長更可能是有害的。這種壓力稱為毒性壓力(Toxic Stress),即童年時經驗到的負面壓力或創傷經驗。
詹翔霖老師-重點-2005年美國創傷知情照護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Trauma-Informed Care)成立,開始積極推動創傷知情照護(trauma-informed care)取向的服務模式,該模式包含以下4點要素(SAMHSA,2014):
①理解創傷(Realize):提供創傷介入服務的工作者應認知到創傷的普遍性和影響力,並理解倖存者呈現的行為狀態乃是過去創傷經驗的調適性反應(adaptive response)。
②辨認創傷(Recognize):在倖存者及與創傷介入服務系統相關工作者身上辨識出其創傷症狀與警訊。
③利用創傷知識作回應(Respond):在政策、流程的制定和實務工作上充分運用與創傷相關的知能。
④防止再度受創(Resist Re-traumatize):為避免倖存者在接受服務過程中再度受創,工作者應儘量不使用可能觸發創傷反應的介入方式,例如單獨隔離曾經被嚴重疏忽的孩子。
創傷知情照護的核心信念是建立安全與正向的關係(Relationship),以下6項為其重要的原則(SAMHSA,2014):
①安全(Safety):提供創傷介入服務的機構和系統應確保每個人的心理與人身安全。
②信任(Trustworthiness)與透明(Transparency): 提供創傷介入服務的機構應遵守透明公開的政策,與創傷倖存者建立彼此信任的關係。
③同儕支持(Peer Support): 鼓勵創傷倖存者與其他倖存者建立相互理解、接納與支持的關係。
④合作(Cooperation)與互助(Mutuality): 提供創傷介入服務的機構內部應力行平權,工作者也應維持與創傷倖存者之間平等的關係,在創傷復原的過程中彼此合作且分享權力。
⑤賦權(Empowerment)、發聲(Voice)與選擇(Choice): 重視個人的復原力,協助創傷倖存者恢復選擇的能力,聆聽他們的想法並尊重他們的自主權。
⑥文化(Cultural)、歷史(Historical)與性別(Gender): 提供創傷介入服務的機構與工作者要能理解文化脈絡如何影響個人對創傷的覺察與回應方式,尊重文化的多元性,打破對不同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種族、性別和性取向的刻板印象,並且能看見歷史和世代創傷所造成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