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12 16:21:13詹翔霖副教授0955268997

現實療法WDEP系統. 詹翔霖副教授.員工心理諮商與輔導技巧教材

 現實療法WDEP系統. 詹翔霖副教授.員工心理諮商與輔導技巧教材

 

重點提示

 

現實治療強調行動,因此有人稱現實治療為「行動治療」(Doing Therapy),從「做」中,產生改變、產生力量 。

 

五種遺傳需求碼:自由、愛與隸屬、生存、樂趣、權力

四個總合行動:行為、思想、感受、生理反應

 

選擇理論

需求的競和 > 個體總合行動的選擇 > 關係與人的選擇

 

諮商循環與WDEP

1.建立好諮商關係與諮商環境

2.DEP: 內心真正需求、行動、評估、承諾與計畫

 

 

現實治療法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葛拉瑟(William Glasser)醫生所創的一種心理治療及輔導方法。現實治療法的出現最主要因為葛拉瑟對於傳統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學感到無效,而且將案主視為心理病中無辜的受害者,令案主逃避改變行為的責任,葛拉瑟認為,人能有自由作自己的選擇,人都具有健康和成長的潛力,每個人都想要有所作為,並表現出成功及負責的行為,重點放在當事人要弄清自己在做什麼,並以選擇理論(choice theory)來解釋人的總和行為,故此開闢另一種治療方法。

 

 

Glasser則從人的根本需求著手,認為人主要在追求,生存、愛、自由、權力、樂趣,因為需求間的競和造成個體特異的行為,人主要就在追求愛與關係,會有困擾的原因不是限於不滿意的關係就是在追求心目中的理想關係。

 

 

在現實治療法中會運用WDEP的方法介入案主,WDEP是指需求(want)、行動(doing)、評估(evaluation)及計劃(plan)。

 

W(wants,needs,and perceptions)期盼、需求與知覺「你要什麼?」在需求階段需與案主探討個人內在的基本生理與心理需求,並分享個人內在的真正需求與感覺。

 

D(Direction and Doing)方向及實行「你正在做什麼?」在行動階段,要將導引行為、改變行為成為具體的行為,重建總合行為的四個部分,使其能夠一致。

 

E(self-evaluation)自我評鑑「目前的行為是否能讓你得到所要的?」在評估階段與案主評估所抉擇之行為的可行性,並確定所抉擇的行為是否能滿足自我內在的需求。

 

P(Plan and action)計畫與行動「你的計劃是什麼?」在計劃階段與案主建立簡單、短小、獨立、立即性的計劃,使案主能按計劃作出改變的行為。

 

 

現實理論將人的總體行為分為四部分,分別是思想、行為、感覺及生理反應,並以四輪車比喻為人的總體行為,由行動、思想為前輪,作為方向的導引。當思想與行動為正向時,其後輪之感覺與生理反應亦將被其影響成正向狀態。

 

思想(thinking, T):自發的或非自發的想法,正向或負向的想法

行為(action, A):說話、走路、起床、工作

感覺(feeling, F):多元複雜的情緒;因思想與行動而變

生理反應(physiology, P):自發與非自發反應,如精神好或臉紅脖子粗

 

 

:學生看到成績單,慘了!考這麼糟

個案(內心世界與理想世界不一致),產生兩種選擇或重組:

1.積極方向:下次要考好(T)→找老師討論找出失敗原因(A)→感覺積極興奮(F)→生理上是熱切與健康的(P

2.消極方向:下次沒希望(T)→睡覺、喝酒(A)→感覺失望難過(F)→生理上是不健康的(P

 

  • 偏差行為的處理原則:
  1. 讓學生確認自己的需要及目標(目的)
  2. 讓學生確認自己的偏差行為
  3. 讓學生為自己的行為做價值判斷
  4. 讓學生擬定行為改變計畫
  5. 讓學生對計劃許下承諾,以示負責
  6. 徹底執行計劃,不接受任何理由
  7. 評估、修正直到問題解決

 

 

WDEP”系統(WDEP System)、WDEP四步驟技術

 

Wwants):願望--幫助當事人看出自己的需求與期盼,以下這些問題可以幫助你準確定位來訪者的需要:

·         1)如果你就是心目中希望成為的那個人,那麼你覺得自己會是一個怎樣的人?

·         2)如果你的需要與你家人的需要完全相符,你的家庭會是什麼樣子?

·         3)如果你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生活,你會做些什麼?

·         4)你真的想改變自己的生活嗎?

·         5)你的那些願望並沒有在生活中得以實現?

·         6)你認為是什麼阻止了你做出改變呢?

Ddirection/do):行為--現實治療法強調當事人目前的行為,也會探討其對當前行為具有影響力的過去事件。如果探索過去有助於當事人規劃出更好的明天,那麼就可以加以討論。

·         1)你現在在做些什麼?

·         2)你上周做了寫什麼?

·         3)你上周本來想做些什麼?

·         4)是什麼阻止了你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         5)你明天要做些什麼?

Eevaluation):評價--現實主義療法的核心在於要求當事人做出以下的自我評估過程:你當前的行為能否幫助你滿足自己的需求?你當前的行為能否讓你按照既定的生活方向前進?你還可以當事人問以下問題:

·         1)你當前做出的行為究竟會給你帶來傷害還是會對你有所幫助?

·         2)你當前做出的行為是你真正想做的行為嗎?

·         3)你的行為適用於你嗎?

·         4)你當前作出的行為是否違反了規則?

·         5)你的需求是否喝了?你的需求能否實現?

·         6)這樣幫助你看問題是否對你有所幫助?

·         7)你會在多大程度上堅持進行指導並改變自己的生活?

·         8)在謹慎地檢驗了你的需求之後,你認為這個需求是否適宜你和他人的利益考量的?

Pplan):計劃--治療過程中的重要步驟在於幫助當事人找到可以滿足其需求和願望的方式。一旦當事人明確了自己希望她的改變,他們一般就已準備去探索其他的可選行為,並能夠為自己制定行動計劃了。如果這個計劃無效,諮商師和當事人一起對計划進行修改和重新設計。這個計劃給了當事人一個新的起點和生活的立足點,但是在需要的時候,當事人依然可以對計畫進行改變。在這個階段,諮商師持續鼓勵當事人接納自己的選擇或行為的結果。一般計劃的特點是:簡單、可達成、可測量、具有持續性、可控以及具備讓當事人願意執行的特點。

 

 

建立與個案關係

1980年,威廉葛拉瑟的太太為現實治療法編書時,建議工作員與案主建立關係時需要有八個階段,分別是

 

  1. 須與個案主建立共融關係。諮商師表達自己真正的關心;
  2. 應探討個案目前的行為而非情緒,集中注意力在當事人的日常活動上;
  3. 在治療過程中,諮商師須幫助個案對目前的行為做評價;
  4. 在現實治療法中,諮商師與個案訂立一個可以做得更好的計畫;
  5. 當計畫完成後諮商師與個案要有口頭或書面承諾,承諾的目的,要使當事人有意願去執行這個計畫;
  6. 在現實治療法中,絕不接受個案為未能完成計劃所做的任何解釋;
  7. 懲罰並不能幫助個案的成長,而且懲罰只會破壞先前所建立的共融關係和增加當事人的知覺誤差;
  8. 諮商師應有不屈不撓的精神,不輕言放棄對個案的治療。

 

 

後來有學者將原先的八大階段擴展成17個必要及7個必不的原則。

 

17 個必要分別是運用專注、要一致、禁武斷、不期昐、用幽默感、做自己、分享自我經驗、傾聽陳述中的隱喻、傾聽主要問題、聚焦、承受行為的結果、允許沉默、同理心、注重道德、重復提問、改變才能有希望及設定界限。

 

7個必不分別是辯論、輕視、批判、貶低、鼓勵找藉口、挑剔及輕易放棄。

 

 

 

 

 

 

參考文獻

  1.  Glasser, W. (1965). Reality therapy: A new approach to psychiatry. New York: Harper & Row.
  2. 張傳琳. (2003). 現實治療法 理論與實務. 台北: 心理出版社
  3. Corey, G. (1996).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5th ed.). USA: International Thomson Publishing
  4.  Kottler. J. A. (2003). Theory in Counseling and Therapy. USA: Allyn and Bacon
  5. Glasser, W. (1969). Schools without Failure. New York: Harper & Row.
  6. Cockrum, J. (1989). Realuty Therapy: Interview with Dr. William Glasser, Psychology, A Journal of Human Behavior, 26(1), 13-16
  7.  Corey, G. (1991).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4th ed.). Pacific Grove, CA: Brooks/Cole.
  8. 周庭芳. (2000). 從「控制理論」到「選擇理論」。諮商與輔導,172p25-28
  9.  Glasser, W. (1989). A clarific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ll-we-want world and the basic need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ality Therapy, 9(1), 3-8
  10. Glasser, W. (2000). Reality therapy in action. New York: Harper & Row.
  11. Glasser, W. (1985). Control Theory: A new explanation of bow we control our lives. New York: Harper & Row.
  12.  Glasser, W. (1990). The control theory-reality therapy workbook: A guide for teaching & understanding. Institute for Reality Therapy. New York: Harper & Row.
  13.  曾端真. (1988). 現實治療理論與實踐。台北: 天馬出版社
  14.  Glasser, W. (2001). The new reality therapy.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15. 廖鳳池. (1997). 現實治療簡介 (發表於台灣法務部主辦之少年犯罪防治研討會)
  16. 雒力靜. 團體心理輔導在初中生學習動機干預策略中的應用研究. 西北師範大學
  17. 謝壁妝. 運用“WDEP”模式法,嘗試改變攻擊型學生[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2016(18):39-41.
  18. 詹翔霖副教授(2015).員工心理諮商與輔導技巧.新浪http://control.blog.sina.com.cn/myblog/htmlsource/blog_notopen.php?uid=1813606720&version=7&x
  19. 詹翔霖副教授(2012).員工心理諮商與輔導技巧. Text of 8https://pdfslide.tips/documents/8-55d6e243bb61ebcc0e8b46cb.html
  20. 詹翔霖副教授2011)..心理晤談與個案溝通技巧.台南市政府衛生局- http://fdocument.club/document/-6-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