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29 17:51:38詹翔霖副教授0955268997

學術指標被量化 教授跳腳

【記者許純鳳、唐澄暐台北報導】立法院26日舉行「專科學校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高等教育評鑑制度」公聽會,多位學者重砲抨擊,近年來教育部、國科會將「3I」論文(SCI、SSCI和A&HCI論文)當成國內學術評鑑與國家競爭力的關鍵指標,造成大學教師全力投注英文期刊,不但排擠人文學科發展,也抹滅學術多元。

偏美國觀點 視野狹隘

前清華大學教授彭明輝首先指出,SCI和SSCI是商業機構,不是學術機構,其學術領域分類經常錯得離譜,不具有起碼的參考標準。更重要的是,SSCI、SCI主要收錄英文的學術期刊,偏重美國議題。台灣是獨特的海島國家,卻去和美國等英語系國家關心同樣問題,是很奇怪的事。「台灣那麼想成為美國的第51州嗎?台灣沒有自己的發展政策嗎?台灣沒有任何問題需要解決嗎?」他指出, 10年內一桶石油會上漲到2百美元,電費、糧食費用也會往上飆,如此重大的社會問題,即使所有的台灣學者認真研究,也沒有能力解決問題,這就是台灣長期偏重SSCI、SCI的後果。

▲26日高等教育評鑑制度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公聽會上,前清華大學教授彭明輝指出主要收錄英文學術論文期刊的SCI與SSCI,不適合作為台灣學術研究成果的主要評量依據。(圖文∕黃士航)

彭明輝批評台灣有「學術偏食症」,從不鼓勵師生學習英文以外的理論。他認為,台灣的產業結構類似德國、法國,但視野僅縮限於美國,難怪無法進步。儘管留歐學者不乏有想法者,但台灣學術圈偏重SSCI、SCI,迫使他們必須放棄原來的學習背景,鑽研美國學問,是很可悲的事。

彭明輝更抨擊台灣不是知識經濟,而是「神棍經濟」,利用「論文援引次數」評價學術成果,將會誤導學者集中熱門領域,偏廢其他冷門但台灣急需的領域,例如奈微米產業。台灣雖然已培養幾千位奈微米博士,但是這些高材生畢業後沒有出路,只好委身技職體系,結果連技職教育也一起敗壞。最後台灣產業不僅跟不上美國學術發展,也無法對應在地需要,如此教育政策已違背學術自由,他要求教育部正視此問題。

研究炒短線 品質低落

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表示,政府偏重各大學「3I」的論文數量,讓大學變成養雞場,大學教師成為幫政府下蛋的金雞。教師為了生產論文,回頭又擠壓研究生的時間與勞力,讓大學淪為「血汗工廠」,強化論文發表的政策,已經質變為對一般老師的慢性凌虐。

▲教師為了大量堆積論文數量,回過頭壓榨研究生的時間,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表示大學已淪為「血汗工廠」。(圖文∕黃士航)

他也指出,因為對引用分析的一知半解,只知強調論文篇數,影響力的因素反而常被忽略。投機者可找影響力低的期刊投稿,不只升等順利,更可坐領獎金。政大教育系教授周祝瑛也指出,過度強調SSCI、SCI,文理評量標準不分,造成得獎研究與台灣脫鉤、學術盛行炒短線、人文社會專書發表萎縮和教學品質下降等後遺症。並且,經費與發表論文數量直接掛勾,如5年5百億計畫等獎勵,更嚴重排擠其他學科。

▲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周祝瑛指出,5年5百億計畫等獎勵,使得經費與論文數量掛勾,嚴重排擠其他學科。(圖文∕黃士航)

教部納意見 願提修正

對此,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何卓飛表示,雖然大學評鑑遭受許多批判,但評鑑一定要做,只是該改的還是要改,教育部會聽取大家建議作為調整參考;未來還是希望評鑑主軸能回到大學身上,由各校自行建立評鑑制度。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董事長劉維琪則回應,評鑑中心辦的是校務和系所評鑑,大學自辦的教師評鑑、5年5百億、教學卓越計畫等皆非評鑑中心執行。基金會執行長江彰吉表示,明年的系所評鑑將以學生為本位,透過學習成果來評量,重點放在學生學習機制落實的情況。他也表示,衡量學術有很多指標,SCI或SSCI只是方法之一,不能獨尊。

教育部次長林聰明則表示,教育部並未要求學校使用SSCI、SCI為唯一標準,升等評審等是授權學校處理。教育部會全面檢視相關條文是否有SSCI、SCI等項目,對於評鑑系所指標也會全面檢討。5年500億計畫中,SSCI和SCI確實是重要參考要項,但對於人文社會學科,有專書等不同方式的替代。他表示,教育部的態度開放,將會廣徵各界意見改善人文學科的評鑑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