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行軍篇 —詹翔霖
敘述每一士兵與軍官最基本應知的陣中知識、各種特殊地形,行軍作戰的要領,根據卅三種徵候,判斷敵情的方法。
重點在「善慮」。
並將行軍與作戰合而為一,並提出了「令之以文,齊之以武」的治軍思想。
孫子曰:凡處軍、相敵,絕山依谷,視生處高,戰隆無登,此處山之軍也。
絕水必遠水﹔客絕水而來,勿迎之于水內,令半濟而擊之,利﹔
欲戰者,無附于水而迎客﹔視生處高,無迎水流,此處水上之軍也。
絕斥澤,惟亟去無留﹔若交軍于斥澤之中,必依水草,而背眾樹,此處斥澤之軍也。
平陸處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處平陸之軍也。
凡此四軍之利,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
【譯文】孫子說﹕軍隊在有敵情背景下和在不同地形條件下行進,要注意┌處軍┘┌相敵┘。
所謂┌處軍┘,是指在掌握軍隊行動時遇到各種地形的處置,所謂┌相敵┘,
是指觀察與判斷敵情。
┌處軍┘┌相敵┘的要領和方法一般是﹕
通過山地,必須沿著低谷行進,駐軍紮營時,要居高向陽﹔
如果敵人占領高地,切忌仰攻,這是在山地行軍時的處置方法。
橫渡江河之後,應推進到距河岸較遠的地域駐紮﹔
如果敵軍渡河前來進攻,不應在河濱迎擊他,而要乘敵軍半渡之際,
即敵人一半渡過江河,另一半未渡過江河的時候,給予迎頭痛擊,這樣最為有利﹔
如果想和敵軍決戰,就不要扼守岸邊,而要把我軍配置在居高向陽的有利地帶﹔
如果在水邊紮營,就要駐在河流的上游,切忌逆著水流駐軍,這是行軍在河流地域的處置方法。
通過鹽鹼、沼澤地帶時,應趕快離開,絕不能停留。
如果在此和敵軍不期而遇進行交戰時,我軍就必須靠近水草而背倚森林,
這是在鹽鹼沼澤地帶行軍的處置方法。在平原地帶駐軍,應選擇平坦的地域,
最好背靠高處上前低後高,這是在平原地帶行軍的處置方法。
以上四種就是實際應用和正確處置的行軍原則,黃帝之所以能夠戰勝┌四帝┘)按出土漢簡,
赤帝、青帝、白帝、黑帝,當指四方部族首領)正是由於靈活┌處軍┘的結果。
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生而處實,軍無百疾,是謂必勝。
丘陵堤防,必處其陽,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譯文】軍隊最好駐紮在高陽之地,不宜駐紮在低窪之處﹔
最好正面向陽,背靠陰濕之地﹔
最好駐紮在物產豐富便於生存之地,
這樣,士卒就不會受到任何疾病的侵擾,這是取得勝利的重要保證。
在丘陵、堤防等地域駐軍,應使主力部隊背倚高地,把三軍安置在向陽的一面。
這些都是部隊行軍如何利用地形得到的好處,因此說地利乃是爭取勝利的輔助條件。
上游有雨,水沫湧來,洪水將至,要嚴禁蹚水渡河,就應等待水流平穩之後再行進。
凡地有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
吾遠之,敵近之﹔吾迎之,敵背之。軍旁有險阻、潢井、林木、葭葦、蘙薈者,
必謹覆索之,此伏奸之所也。
【譯文】進軍途中遇到橫穿┌天澗┘┌天并┘┌天牢┘┌天羅┘┌天陷┘┌天隙┘等地形時,
必須迅速離開,絕不能靠近。
所謂┌天澗┘,是指前後險峻、中間橫水、不得超越的溪谷﹔
所謂┌天井┘,是指四面陡峭、中間匯積溪水,像天然的大井﹔
所謂┌天牢┘,是指三面絕壁、易進難出,像天然的牢獄﹔
所謂┌天羅┘,是指草深林密、荊棘叢生、行動極其困難,像天然的羅網﹔
所謂┌天隙┘,是指坑溝交錯、又深又長、難以通過,像天然的地縫,
以上這六種地形是行軍的險地絕境。
因此,我軍一定要遠離它,而讓敵軍靠近它。
我軍設法面向著它,而讓敵軍背倚著它。
進軍途中遇有險要的隘路,蘆葦叢生的低窪地及草木繁茂的山林地區,必須反覆搜索,
因為這種區域都是敵奸、伏兵容易隱藏的地方。
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遠而挑戰者,欲人之進也﹔其所居易者,利也。
【譯文】敵軍離我軍很近而又能保持鎮靜的,是仗著他據有險要地勢﹔
敵軍離我很還而主動派兵來挑戰的,是妄圖引誘我軍冒進﹔
敵軍放棄險要地勢而進駐平坦之地,是企圖誘惑我軍進入險地,有利於和我軍決戰。
眾樹動者,來也﹔眾草多障者,疑也﹔鳥起者,伏也﹔獸駭者,覆也﹔
塵高而銳者,車來也﹔
卑而廣者,徒來也﹔
散而條達者,樵采也﹔
少而往來者,營軍也。
【譯文】進軍途中要注意觀察、仔細分析、作出判斷,千萬不要被現象所迷惑。
許多樹木搖擺,可能是敵軍向我軍襲來﹔
草叢中沒有許多遮障,可能敵軍已布下疑陣﹔
鳥雀飛起、圍繞不集,可能下面設有伏兵﹔
野獸驚恐、猛跑不歸,可能有大批伏兵在準備進攻。
塵土飛揚而呈尖狀,可能敵軍戰車馳來﹔
飛塵低平而面廣,可能敵軍步兵在開進﹔
飛塵散亂縱橫而斷斷續續,可能是少數敵兵在拽柴而行﹔
飛塵稀少而時起時伏,可能是敵軍在安營紮寨。
辭卑而備者,進也﹔
辭強而進驅者,退也﹔
輕車先出其側者,陣也﹔
無約而請和者,謀也﹔
奔走而陳兵者,期也﹔
半進半退者,誘也。
【譯文】在兩軍交戰過程中,如果敵軍派來的使者言辭謙恭,其背後可能在加緊備戰﹔
如果敵軍派來的使者措詞強硬而擺出進攻架式,其背後可能在準備撒退﹔
敵軍輕車先出動,部署在側翼,可能在列陣﹔
敵軍沒有約會而突來議和的,可能另有陰謀﹔
敵軍調動頻繁往來奔走,兵車已經展開,可能企圖和我軍決戰﹔
敵軍半進半退偽裝混亂,可能想引誘我軍冒進。
杖而立者,
飢也﹔汲而先飲者,
渴也﹔見利而不進者,
勞也﹔鳥集者,虛也﹔
夜呼者,恐也﹔
軍擾者,將不重也﹔
旌旗動者,亂也﹔
吏怒者,倦也﹔
粟馬肉食,軍無懸缶而不返其舍者,窮寇也﹔
諄諄翕翕,徐與人言者,失眾也﹔
數賞者,窘也﹔
數罰者,困也﹔
先暴而后畏其眾者,不精之至也﹔
來委謝者,欲休息也。
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謹察之。
【譯文】敵兵倚著兵器站立,這是敵軍缺糧而饑餓的表現﹔
敵兵打來水而自己搶先喝的,這是敵軍缺水而乾渴的表現﹔
敵兵見利而不進取,這是敵軍疲憊已極的表現。
敵軍營寨上空集聚著鳥雀,表明敵營已空虛少人﹔
敵營中夜間有人驚呼的,表明敵軍心理恐慌﹔
敵營內紛擾無序,表明敵軍將領缺少威嚴﹔
敵營上空旌旗亂動,表明敵軍戰陣已經混亂﹔
敵軍官吏經常發怒打罵士卒,表明敵軍士卒疲憊已經厭戰﹔
敵軍用糧食餵馬、殺牲口吃肉,又把炊具收起,部隊不返營房的,
表明敵軍已成窮寇在準備拚死突圍。敵將低聲下氣慢慢地和部下談話,
表明敵軍將領已失去軍心﹔敵軍頻頻懸賞,表明敵軍已無計可施﹕
不斷懲罰部下,表明敵軍已陷入困境﹔
敵將對待士卒先強暴,然後又懼怕部下的,表明敵將極不精明﹔
敵軍派來使者委婉請求諒解,表明敵軍想要休兵息戰。
敵軍怒氣沖沖向我軍開進,但不久既不交戰也不後撤,遇到這種情況,
必須謹慎地察明他的真實意圖。
兵非貴益多也,惟無武進,足以并力、料敵、取人而已。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于人。
【譯文】行軍作戰的兵力不是愈多愈好,只要不輕敵冒進,並能集中兵力,判明敵情,
也就足以戰勝敵軍了。
只有那種既無深謀遠慮而又輕敵妄動的人,才往往成為敵軍的俘虜。
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也。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也。
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
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
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
【譯文】最後,在行軍中必須注意以恰當的獎懲和嚴明的軍紀,來提高部下和士卒的戰鬥力。
將領在實施獎懲的時候,如果士卒尚未親近依附自己,就貿然處罰他們,
那士卒一定不服、心存怨恨,這樣的士卒在作戰中就難以使用﹔
雖然士卒已親近依附自己,但將領一味遷就、應罰不罰,這樣的士卒在作戰中也是難以指揮的。
因此,對待士卒既要用政治道義懷柔寬仁使他們思想一致,又要用軍紀軍法整治他們,
從而統一指揮、統一步調,這樣的軍隊打起仗來必定取得勝利,這就是兵書中所說的口之以文,
齊之以武的含義。
平時教育部隊嚴格執行命令、遵紀守法、樹立良好的紀律觀念和法制觀念,
戰時他們就會服從命令、聽從指揮﹔
平時法令不認真嚴格執行,不教育士卒,戰時他們就不會自覺地服從命令、聽從指揮。
當然,這樣的軍隊在作戰中就不會取得勝利。
無論平時還是戰時,命令之所以貫徹執行,
這都是由於將帥與士卒之間已建立起相互信賴融洽關係的綠故啊。
上一篇:孫子兵法--九變篇 —詹翔霖
下一篇:孫子兵法--地形篇 —詹翔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