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7-29 07:39:23changyiyao

部落格文化(下)



■ Blog 與傳統網路媒體的差異

多年前,當全球資訊網(WWW,World Wide Web)被炒的火熱,氣勢方興未艾,人們紛紛想辦法弄出自己的網頁;「烘焙雞」(Homepage)在那個年代成了熱門名詞,誰要是沒在名片上印了自己首頁的網址,就是落伍了。後來隨著達康(dot com)的泡沫化,大大小小的公司更是搶著建立公司網站。路邊賣雞排的有網站、夜市擺攤賣襪子的也有自己的網站,任何想像得到的生意,都有人在經營網站。一本書、一份刊物、一個鄉鎮鄰里、一次旅遊、一個班級、一個節日、一個宗教乃至於一樣食物,無一沒有專屬網站。

然而隨著網路泡沫的消退,成千上萬的網站自從最後一次更新後,可以說是數年如一日;無力維護、資訊過時、鏈結失效,昔日的風光不再,徒留一片蕭索荒涼。就在這股熱浪後的消退中,有一群人卻從未放棄他們的理想;始終勤於書寫,記錄生活點滴,彼此交流互相示好。這群人利用網頁撰寫札記,這就是部落格(Blog)的原型,而他們則自稱「部落客」(Blogger)。

這群部落客們很快地就發現,如果他們總是得花費好一番功夫去編修網頁的話,就會沒有時間能夠寫新的東西;當文章的發表頻率越密集時,這個問題就越嚴重。於是會寫程式的人開始發展出各式各樣的程式或腳本,來處理這些瑣碎的技術細節,好讓自己有更多時間來撰寫或維護文章的內容。無論是 WebBBS 上的個人板,抑或各種個人新聞台也好,可以說都是這種需求下的產物。不約而同地,這些系統一開始就以最簡單也最開放的形式來表現文章內容:「公開取閱的網頁」。

網頁形式提供了多媒體的能力,於是部落格的內容不再受限於文字,更可以是圖片、聲音、影像;而部落格與傳統網頁最大的差異,就在於更新簡易、與讀者互動頻繁,即使沒有網頁設計概念和專業電腦技能也能輕鬆上手。

而部落格與 WebBBS 的差異,在於它不像 BBS 只有文字介面、只能以鍵盤操作,另外 BBS 的資訊濃度太高,垃圾資訊佔決大半;而且 BBS 幾乎幾專行於台灣,尤其是學生族群,所以照推斷,部落格使用者的分佈年齡層可能會比 BBS 使用者的來的廣泛。

簡言之,由於部落格比傳統網路媒體更容易入門,也更有前瞻性,所以只要未來能夠克服前述的各項網路科技負面影響,部落格的發展前景勢必最有機會形成哈伯瑪斯論述中的「公共領域」,為社會溝通上下、凝聚共識。


■ Blog 的各種社會面向

部落格的風行,我覺得造成的幾種社會情形都值得探究。

第一點是因為部落格,造成網路商機的湧現。

過去透過網頁來寫日記、抒發個人的意見,是網路業者或是網路連線服務公司(ISP)所提供的免費附加服務,由於不能為業者牟利,當時也稱不上是網路業者的重點服務。但是近年來利用網頁空間進行個人書寫、日常生活記錄者日益增加,部落格文化遂逐漸成形。這也讓許多大型的網路公司,將部落格服務視為2005 年的重點項目。

為何近年內,部落格文化能在網路世界殺出重圍、異軍突起?這就得討論到網路虛擬生活的普及近用,雖然先前提過目前還是擁有一群高度數位落差的非網路族群,但是網路還是堂而皇之的走進大部分台灣人之間,成為人與人關係互動的重要平台,也因為如此,網路世界愈來愈多的內容是由網友所書寫、製造。

反觀網路公司,在部落格文化中扮演的角色是「提供平台」,提供兼具出版及交換功能的互動平台,讓網友可以暢所欲言表達自己的想法,進而協助在網路上有共鳴的彼此,相互謀合,進而形成網路社群或家族。當網友有需要成立社群或家族時,這又是網路業者的另外一項商機。

至於部落格文化所造成的第二種社會情形,是「次文化政治的形成」。

部落格讓次文化(subculture)有發聲的空間與機會,使得各種不同於主流意見的觀點得以在網路上發表,並獲得回應,甚至形成社群團體;簡單地說就是前述的為「言論自由」提供了另外一種可能。

這種讓不容於原本傳統媒體的非主流意見,有發聲進而交流、形成各種小眾社群的情形,正好也顯現了一種分眾(demassified)的文化。

部落格文化造成的第三項社會情形,是造就「強而有力的資訊流」。

舉個近期的例子:南亞遭受大海嘯的重創後,世界各地的部落格提供了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即時災區消息,並提供就難的連結,讓希望立刻伸出援手的讀者參考。

另一個更早一點的例子:美國四年前遭受九一一恐怖攻擊後,部落格就成為重要的溝通與資論流通工具。隨著亞洲的部落格網站日漸成熟、茁壯,以及先前許多網站經過部落格投入協助南亞的救難工作,可見部落格已成為全球性的傳播媒介,是另外一項全球化的產物。

■ Blog 為傳統新聞帶來的挑戰

由於最早的部落格式由記者所發起,當初是為了在傳統媒體上無法發聲的資訊有發佈的管道,遂使得部落格草創之時,便含有挑戰主流媒體觀點的特性。

2003年九月初,美國可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的「六十分鐘」電視節目,播出據說是布希總統年輕時的服役記錄,指布希利用特權。但是在節目甫播出一個小時,就有部落格作者指出文件有假,最後遭到證實,知名主播丹‧拉瑟(Dan Rather)因此被迫道歉並提早退休。而當時揭發這個假文件,由三名律師所創的部落格,獲選為《時代》雜誌歷史上第一次的「年度風雲部落格」。

此外,在美國,不論是伊拉克戰爭或選舉新聞,部落格經常成為揭露重要新聞,或挑戰主流媒體的管道,去年美國民主黨大會更發出數十個記者證給部落格站主,肯定他們的重要性,因為他們的確實能提供不同於主流媒體的多元觀點。

關於這一點,台灣的部落格族群尚未形成氣候,個人盼望台灣的記者同仁能早日站出來,以部落格型態挑戰主流媒體的一言堂。

除了形成多元觀點,部落格更促進點對點(P2P)新聞的發展。

有越來越多所謂的市民電子記者小組成形,這些人隨身攜帶著攝影機與麥克風,只要是個人覺得有新聞價值的事件,便記錄下來,在經由某些具備數位剪輯功能的影像手機,直接在照片與文字發佈張貼到網路上,讓新聞資訊的流動與議題設定(Agenda-Setting)不再全由大眾媒體所壟斷。

這種個人式的新聞發展,將部落格進一步推向街頭;相對的,部落格的發展,也讓個人式的新聞擁有一個良好的發表平台。

■ 結語

讓我們再聊回首創部落格的中東監獄 — 伊朗,目前的部落格展情況。

過去五年,伊朗的強硬派掌權者,已經關閉了一百多家媒體,其中包括 41 家日報。然而,今日伊朗有數萬個部落格,這種另類媒體提供伊朗人違抗執政當局言論控制和鎮壓的管道。即便這些部落格所討論的議題,以普世的標準來看可能枯燥乏味,但多半的議題以超過伊朗政府檢查的尺度,而且這些部落格作者也不乏許多歐美流行文化的支持者。

然而,若認為這些伊朗青年的這股數位書寫文化十分膚淺,想必是忘了表達自我在伊朗社會是個罕見的權利。這些自我書寫生動的印證一項事實:伊朗青年專注於他們被剝奪的流行文化;這些自我書寫提供世人探視伊朗社會的機會,對某些伊朗青年而言,足球明星貝克漢、護唇膏或情人節,已成為自由的象徵。

部落格就像一條隱形的傳送帶,刺穿伊朗內部文化的諸多限制,遭禁的文化最後還是在網路上現身。對某些伊朗人而言,部落格讓他們可以縱情於被禁的事物上,對他伊朗人來說,部落格式他們籌畫行動和傳佈文字的方法。正如「無疆界記者組織」在《2004年網路監測報告》中所言:「部落格在危機時刻被大量使用,如在2003年 6月,伊朗學生發動示威抗議時,部落格是示威行為的主要來源,它協助學生集結和籌畫行動。」

伊朗的部落格讓伊朗人可以在封閉的社會中進行對話,提供世人窺看伊朗青年人內心的掙扎、這個意識型態國家的持續轉變,以及伊朗內部正在進行中的革命。

伊朗政治諷刺家兼部落格當紅作者伊布拉辛‧納巴威(Ebrahim Nabavi)曾說過:「在伊朗革命25年後,我們將革命理念輸出全世界,包括歐洲、美國和亞洲,但我們將革命理念全數輸出,伊朗自己卻未留下半點;現在伊朗執政當局無需再費心於輸出革命理念了,我們的部落格早已取而代之。」

誠如伊朗青年人的努力,兩岸台海間、籃綠政黨間,所有的對立與衝突其實都有希望藉由部落格這塊理性對談的討論場域,創造雙贏局面。我想,這正是部落格未來發展的最大目標:形成強大的共識串連管道,為各種議題尋求多元觀點、集體意識,凝聚整個社會。

我期待著部落格文化成熟的一天早日到來。


2005/6/21 changyiyao


上一篇:部落格文化(上)

下一篇:癮疾

凱凱 2008-12-25 11:08:51

你寫的真好阿~!!!

小江江 2007-01-06 23:39:51

經常上網會引發心癮和病態,
令人不知不覺間成為資訊ㄉ奴隸....
你看人人~人人看你( ̄□ ̄|||)

版主回應
時間總快速地在敲點滑鼠的指縫流逝。

所以,
有計畫的網際漫遊是必須,
這是給大家的忠告,
給我自己的警告。
2007-01-08 20:35:14
奇異果 2006-12-29 11:32:29

這寫的還不錯

版主回應
這可是已經畢業離校後為人作嫁的學期報告呢。 2007-01-02 0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