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1-22 14:39:19張老師
假新聞,真傷害
2004/11/20《台灣日報媒體改造學社論壇》
假新聞,真傷害
文■張正(永和社大社區新聞社顧問、媒體改造學社成員)
又一個選舉活動滿檔的選前假日,見怪不怪的是,幾個名稱可笑的助選團、幾個油頭粉面的人氣政治明星、以及一堆繞口令似的政治語言和不必兌現選舉支票,又肉麻當有趣地消耗了大量電視時段和報紙版面。
候選人掃街拜票算新聞嗎?造勢晚會喊「凍蒜」算新聞嗎?其實不必問具備「新聞專業」的媒體工作者或傳播學者,尋常百姓都能判斷:那是作秀,不是新聞;只有熱鬧,沒有門道。
◎操作假新聞
或許你也同意這樣「假新聞」很無聊、沒營養,然後闔上報紙、關機了事。但進一步想,「假新聞」不僅僅是一種無意義,更是一種罪惡!它們搶奪且霸佔了原本應該作為社會公器的新聞媒體,並逼使其它真正「深刻」的事件橫遭漠視排擠。於是,不擅或不屑媒體操作的各類專家學者小市民,只能在鏡頭之外資源匱乏地繼續埋頭苦幹,而種種攸關社會發展的政策走向、民間行動,也一併失去了公諸於世、理性討論的機會。
媒體在選擇報導題材時,「即時」、「新奇」、「衝突」是三大要素,對於電視媒體,更不可忽略影像畫面。不過,這些其實只是技術面、形式上的考量,在即時、新奇、衝突、畫面的背後,真正能夠決定新聞價值的,還是「意義」。
我相信,絕不是每個媒體工作者都只想追逐色煽腥,他們在仰賴這份工作以求溫飽的同時,也都希望做出流芳百世的作品;而選舉季節最忙碌的政治記者,一定更厭倦成天在為求勝選喪心病狂的候選人和群眾之間攪和。但是,為什麼「假新聞」還是如此氾濫?
◎為什麼別人有,我就要有?
唯一的解答,是過度激烈而變得幼稚的市場競爭。因為擔心「別人有,我們沒有」的「獨漏」,所以媒體之間彼此牽制,媒體內部齊心協力,搞出一堆大夥兒都差不多的「假新聞」,除了觀眾,誰也不輸;而「假新聞」由於自知內容匱乏,所以也極盡招搖賣弄之能事加以彌補,簡潔快速、聲光俱佳地哺餵媒體版面的需求。兩者交相賊,於焉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真新聞」,終致不見天日。
「別人有、我也要有」這樣的思維,像極了小孩無理取鬧吵著要糖的說辭。如果媒體能夠反過來問:「為什麼別人有,我們就應該有?」然後進一步勇敢地宣稱:「我們有的,就是我們認為應該有的;不管別人有沒有。」或許是既能不辜負專業,又能贏得觀眾的最讚獨家策略。
假新聞,真傷害
文■張正(永和社大社區新聞社顧問、媒體改造學社成員)
又一個選舉活動滿檔的選前假日,見怪不怪的是,幾個名稱可笑的助選團、幾個油頭粉面的人氣政治明星、以及一堆繞口令似的政治語言和不必兌現選舉支票,又肉麻當有趣地消耗了大量電視時段和報紙版面。
候選人掃街拜票算新聞嗎?造勢晚會喊「凍蒜」算新聞嗎?其實不必問具備「新聞專業」的媒體工作者或傳播學者,尋常百姓都能判斷:那是作秀,不是新聞;只有熱鬧,沒有門道。
◎操作假新聞
或許你也同意這樣「假新聞」很無聊、沒營養,然後闔上報紙、關機了事。但進一步想,「假新聞」不僅僅是一種無意義,更是一種罪惡!它們搶奪且霸佔了原本應該作為社會公器的新聞媒體,並逼使其它真正「深刻」的事件橫遭漠視排擠。於是,不擅或不屑媒體操作的各類專家學者小市民,只能在鏡頭之外資源匱乏地繼續埋頭苦幹,而種種攸關社會發展的政策走向、民間行動,也一併失去了公諸於世、理性討論的機會。
媒體在選擇報導題材時,「即時」、「新奇」、「衝突」是三大要素,對於電視媒體,更不可忽略影像畫面。不過,這些其實只是技術面、形式上的考量,在即時、新奇、衝突、畫面的背後,真正能夠決定新聞價值的,還是「意義」。
我相信,絕不是每個媒體工作者都只想追逐色煽腥,他們在仰賴這份工作以求溫飽的同時,也都希望做出流芳百世的作品;而選舉季節最忙碌的政治記者,一定更厭倦成天在為求勝選喪心病狂的候選人和群眾之間攪和。但是,為什麼「假新聞」還是如此氾濫?
◎為什麼別人有,我就要有?
唯一的解答,是過度激烈而變得幼稚的市場競爭。因為擔心「別人有,我們沒有」的「獨漏」,所以媒體之間彼此牽制,媒體內部齊心協力,搞出一堆大夥兒都差不多的「假新聞」,除了觀眾,誰也不輸;而「假新聞」由於自知內容匱乏,所以也極盡招搖賣弄之能事加以彌補,簡潔快速、聲光俱佳地哺餵媒體版面的需求。兩者交相賊,於焉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真新聞」,終致不見天日。
「別人有、我也要有」這樣的思維,像極了小孩無理取鬧吵著要糖的說辭。如果媒體能夠反過來問:「為什麼別人有,我們就應該有?」然後進一步勇敢地宣稱:「我們有的,就是我們認為應該有的;不管別人有沒有。」或許是既能不辜負專業,又能贏得觀眾的最讚獨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