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0-04 11:48:00稀客
茅坑
茅坑
在農業為主的鄉間裡,除了濃濃的人情味,也散佈著一種特殊的氣味.
農村裡,許多人都飼養著家禽或家畜,家禽多為放養,常常可以在河邊溪岸看到成群的雞鴨,有時牠們也會漫步在鄰里間,邊走邊放屎;而豬圈的味道最為濃厚,豬兒被關在暗無天地的小圈裡,沒處活動,衹能吃飽了睡,睡飽了吃,所蘊藏的糞量也是很可觀,所以氣味是又重又厚.
不衹動物,那時人們如廁仍多仰賴茅坑.就是在屋外,以土或磚簡單地蓋一間小屋,並在地下挖一個深坑,後置二片木板於其中,供人踏蹲.一般四合院的住家,會擁有自己的茅坑,也有的是和幾戶人家共用一個茅坑.由於使用頻繁,茅坑的氣味重且獨特.
我們也和隔壁幾戶人家共用茅坑,茅坑就建在我家的旁邊,隔鄰有戶姓徐的人家,家中人丁興旺,人口是我們的二倍,徐家的家境在我們那鄉里算是不錯的,家中的冰箱電視永遠還保留著新買時貼附著的光鮮貼紙.他們養雞也養鴨,並非閒著沒事養著好玩,那些雞鴨都是養來吃的,沒幾天就可以看到徐媽媽在門前屠雞宰鴨,手法相當俐落.徐家大小的食量都很大,所以個個頭好壯壯,高大魁梧.徐家衣食不缺,什麼都有,獨缺茅坑,他們吃得多,拉得多,進出茅坑的頻率相對也多.但茅坑距離他們家還有二屋之遙,要進茅坑得先經過我家門前,徐家何時何人進出茅坑,我們都很清楚,依照出坑時間判斷,使用者當天便秘或腹瀉,都能不告而知.
多年來,徐家大小對於上茅坑的生理掌控儼然成定律,就算人多,也從不撞坑,每天都有條不紊地依序入坑,但「吃燒餅沒有不掉芝蔴,上廁所沒有不拉肚子」,有一回,我聽到隔壁“碰”的一聲巨響,有個影子飛也似地閃過我的窗前,好似火燒屁股,這種狀況極為少見,好奇的本能驅使我上前觀望,不到二秒的時間,那人返回了,原來是隔壁徐家最壯碩的老三,他面灰如土,張著八字腿,膝蓋僵硬地踱著步.我看得出奇,也躲得很好,我憋著氣忍著,直到徐老三緩緩離去.徐老三返回家後,後續發展不得而知,衹能隱約聽到幾番吵雜的音效後,便瞬間靜默,大概想到隔牆有耳吧.
茅坑,在白天還可以解急,一旦入夜,四周一片漆黑,上茅坑成了件苦事,吾自小無膽怕黑,晚上更不敢出門,我家門前沒有小河,後面沒山坡,全是竹林,入夜竹影隨風搖晃,憑添幾分詭異,上茅坑得先熬過竹林的魅影,打了幾番哆嗦方見茅坑,或許夜裡陰風徐徐,原本破舊外觀的茅坑,顯得格外冷陰,門外如此,門內亦好不到哪裡去.茅坑內燈光昏暗,僅一顆搖搖欲墜的暈黃燈泡,加上門外穿透的陣陣陰風,讓我緊張得連看到自己的影子都會打冷顫.所以我是能忍則忍,非萬不得巳,決不摸黑上茅坑.
上茅坑還有件苦事,裡面沒有沖水設備,都是直接累集各家產物,為現成化糞池.由於坑挖得深,坑內稀稀水水,如廁時有如石頭落坑,糞水往往會向上飛濺,有句歇後語「茅坑裡扔石頭,激起公糞(憤)」,真是有道理,所以得格外小心.因長久和公糞對抗,每個人均練就靈敏身手.我自認手弱腿虛,不適閃躲,乃自作聰明先朝坑內抗以報紙或日曆,它們會浮貼在水面上.有此緩衝,衹要掌握準頭,便不會有被反濺的顧慮.
上茅坑雖是險象環生,但也生趣盎然,蒼蠅、蛆、蚊子、蜘蛛,總是隨侍在側,其中更屬蛆豪霸一方,坑池受到眾鄉親照顧,肥沃不在話下,乃蒼蠅產卵之首選,致使坑裡蛆滿為患,低頭下望總見萬頭鑽動,許多蛆受不了擁擠,紛紛爬上地板,形成坑上坑下蛆來蛆往的盛況!蹲坑無聊時,不妨欣賞各蛆之環肥燕瘦,乃另一樂事,衹是欣賞之餘不忘檢查腳邊是否有肥蛆冒然攀爬.然而,蛆並不是永遠都在茅坑裡,茅坑旁的菜園主人,每天都會挑些肥水灌溉他的作物,所以蛆也總是來來去去,牠們經常是跟著肥水灑到了菜園,再和菜蟲們一爭天地.
鄉間的茅間大多崇尚自然,外型及氣味都具鄉野味.我們那公共茅坑算是附近較先進的,水泥牆、木頭門,還有氣扇,加上頂上的小燈泡,方便夜晚如廁的人,但有的人家就沒那麼幸運,附近有個茅坑正好搭在來往的必經要道上,那是條窄小的小徑衹容一人行走,鄉里人稱其為“茅坑小道”,每次通過,都不得不瞻仰其坑貌.偏偏那坑實在慘不忍睹,所以經過此道的人,都得掩鼻蓋目地快步通過,心中小鹿還不時亂撞呢.
也有茅坑踏板不夠堅實,讓人心驚膽顫,真怕一失足,成千古恨,而這種掉落茅坑的糗事,的確時有所聞,由於我經常往來各茅坑,是各家茅坑的常客,夜晚偶爾會作些茅坑夢,也是理所當然的,而最常夢到熟識的人掉進茅坑裡,非我本意,罪過罪過.
茅坑,通常不會放置衛生紙,完全由使用者自備,有些人,一時內急沒有準備,「狗急跳牆,人急生智」,往往就地取材,小路上的木條、竹片、瓦片,甚至石頭、磚頭均不棄嫌,統統予以利用,所以茅坑裡除了紙屑果皮外,應有盡有.茅坑令人難忘的不僅是裡外的風光,它的獨特氣味更是讓人永難忘懷,它夾雜著天地萬物之氣,薰臭並濟,且十分帶勁!進入茅坑即使憋住呼吸,坑氣依然鑽得進鼻孔,不嗅都不行.
茅坑裡濃郁的氣味,方圓百尺即可嗅察,它的分子無所不在,隨風飄散,如果它有顏色,則可以看到那飄渺輕盈的小氣體縱橫於小路、房舍間和雞鴨狗豬交織成獨特又親切的田園氣味.
--稀客.
在農業為主的鄉間裡,除了濃濃的人情味,也散佈著一種特殊的氣味.
農村裡,許多人都飼養著家禽或家畜,家禽多為放養,常常可以在河邊溪岸看到成群的雞鴨,有時牠們也會漫步在鄰里間,邊走邊放屎;而豬圈的味道最為濃厚,豬兒被關在暗無天地的小圈裡,沒處活動,衹能吃飽了睡,睡飽了吃,所蘊藏的糞量也是很可觀,所以氣味是又重又厚.
不衹動物,那時人們如廁仍多仰賴茅坑.就是在屋外,以土或磚簡單地蓋一間小屋,並在地下挖一個深坑,後置二片木板於其中,供人踏蹲.一般四合院的住家,會擁有自己的茅坑,也有的是和幾戶人家共用一個茅坑.由於使用頻繁,茅坑的氣味重且獨特.
我們也和隔壁幾戶人家共用茅坑,茅坑就建在我家的旁邊,隔鄰有戶姓徐的人家,家中人丁興旺,人口是我們的二倍,徐家的家境在我們那鄉里算是不錯的,家中的冰箱電視永遠還保留著新買時貼附著的光鮮貼紙.他們養雞也養鴨,並非閒著沒事養著好玩,那些雞鴨都是養來吃的,沒幾天就可以看到徐媽媽在門前屠雞宰鴨,手法相當俐落.徐家大小的食量都很大,所以個個頭好壯壯,高大魁梧.徐家衣食不缺,什麼都有,獨缺茅坑,他們吃得多,拉得多,進出茅坑的頻率相對也多.但茅坑距離他們家還有二屋之遙,要進茅坑得先經過我家門前,徐家何時何人進出茅坑,我們都很清楚,依照出坑時間判斷,使用者當天便秘或腹瀉,都能不告而知.
多年來,徐家大小對於上茅坑的生理掌控儼然成定律,就算人多,也從不撞坑,每天都有條不紊地依序入坑,但「吃燒餅沒有不掉芝蔴,上廁所沒有不拉肚子」,有一回,我聽到隔壁“碰”的一聲巨響,有個影子飛也似地閃過我的窗前,好似火燒屁股,這種狀況極為少見,好奇的本能驅使我上前觀望,不到二秒的時間,那人返回了,原來是隔壁徐家最壯碩的老三,他面灰如土,張著八字腿,膝蓋僵硬地踱著步.我看得出奇,也躲得很好,我憋著氣忍著,直到徐老三緩緩離去.徐老三返回家後,後續發展不得而知,衹能隱約聽到幾番吵雜的音效後,便瞬間靜默,大概想到隔牆有耳吧.
茅坑,在白天還可以解急,一旦入夜,四周一片漆黑,上茅坑成了件苦事,吾自小無膽怕黑,晚上更不敢出門,我家門前沒有小河,後面沒山坡,全是竹林,入夜竹影隨風搖晃,憑添幾分詭異,上茅坑得先熬過竹林的魅影,打了幾番哆嗦方見茅坑,或許夜裡陰風徐徐,原本破舊外觀的茅坑,顯得格外冷陰,門外如此,門內亦好不到哪裡去.茅坑內燈光昏暗,僅一顆搖搖欲墜的暈黃燈泡,加上門外穿透的陣陣陰風,讓我緊張得連看到自己的影子都會打冷顫.所以我是能忍則忍,非萬不得巳,決不摸黑上茅坑.
上茅坑還有件苦事,裡面沒有沖水設備,都是直接累集各家產物,為現成化糞池.由於坑挖得深,坑內稀稀水水,如廁時有如石頭落坑,糞水往往會向上飛濺,有句歇後語「茅坑裡扔石頭,激起公糞(憤)」,真是有道理,所以得格外小心.因長久和公糞對抗,每個人均練就靈敏身手.我自認手弱腿虛,不適閃躲,乃自作聰明先朝坑內抗以報紙或日曆,它們會浮貼在水面上.有此緩衝,衹要掌握準頭,便不會有被反濺的顧慮.
上茅坑雖是險象環生,但也生趣盎然,蒼蠅、蛆、蚊子、蜘蛛,總是隨侍在側,其中更屬蛆豪霸一方,坑池受到眾鄉親照顧,肥沃不在話下,乃蒼蠅產卵之首選,致使坑裡蛆滿為患,低頭下望總見萬頭鑽動,許多蛆受不了擁擠,紛紛爬上地板,形成坑上坑下蛆來蛆往的盛況!蹲坑無聊時,不妨欣賞各蛆之環肥燕瘦,乃另一樂事,衹是欣賞之餘不忘檢查腳邊是否有肥蛆冒然攀爬.然而,蛆並不是永遠都在茅坑裡,茅坑旁的菜園主人,每天都會挑些肥水灌溉他的作物,所以蛆也總是來來去去,牠們經常是跟著肥水灑到了菜園,再和菜蟲們一爭天地.
鄉間的茅間大多崇尚自然,外型及氣味都具鄉野味.我們那公共茅坑算是附近較先進的,水泥牆、木頭門,還有氣扇,加上頂上的小燈泡,方便夜晚如廁的人,但有的人家就沒那麼幸運,附近有個茅坑正好搭在來往的必經要道上,那是條窄小的小徑衹容一人行走,鄉里人稱其為“茅坑小道”,每次通過,都不得不瞻仰其坑貌.偏偏那坑實在慘不忍睹,所以經過此道的人,都得掩鼻蓋目地快步通過,心中小鹿還不時亂撞呢.
也有茅坑踏板不夠堅實,讓人心驚膽顫,真怕一失足,成千古恨,而這種掉落茅坑的糗事,的確時有所聞,由於我經常往來各茅坑,是各家茅坑的常客,夜晚偶爾會作些茅坑夢,也是理所當然的,而最常夢到熟識的人掉進茅坑裡,非我本意,罪過罪過.
茅坑,通常不會放置衛生紙,完全由使用者自備,有些人,一時內急沒有準備,「狗急跳牆,人急生智」,往往就地取材,小路上的木條、竹片、瓦片,甚至石頭、磚頭均不棄嫌,統統予以利用,所以茅坑裡除了紙屑果皮外,應有盡有.茅坑令人難忘的不僅是裡外的風光,它的獨特氣味更是讓人永難忘懷,它夾雜著天地萬物之氣,薰臭並濟,且十分帶勁!進入茅坑即使憋住呼吸,坑氣依然鑽得進鼻孔,不嗅都不行.
茅坑裡濃郁的氣味,方圓百尺即可嗅察,它的分子無所不在,隨風飄散,如果它有顏色,則可以看到那飄渺輕盈的小氣體縱橫於小路、房舍間和雞鴨狗豬交織成獨特又親切的田園氣味.
--稀客.
Ha Ha, we lived right next to the public ”toilet house” too. This one had two trenches that went into a septic tank. The house was divided in the middle -- one side for men and the other side for women. Each side had about 10 stalls. It served at least close to 100 families. Just imagine, 100 families with about 3-4 persons per household, I bet it is a lot better than the ones you used in terms of 夾雜著天地萬物之氣,薰臭並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