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05 12:47:21解影

與其馬糞館 不如出磺坑

轉載自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jun/4/today-o1.htm


■ 陳筱?

欲投入一億七千多萬拓寬馬家庄聯外道路和花費五千萬興建「馬糞館」的劉政鴻縣長,您知道這個小故事嗎?苗栗縣公館鄉的出磺坑是亞洲第一口、全世界第二口挖掘出石油的地方(第一口位於美國賓州),更是世界尚在生產的最古老的油田。

從清朝末年到日本時代,因出磺坑油源非常豐富,光是日人就鑽探了近一百口井。

此油礦山頭有趣的歷史和故事非常吸引人,更難能可貴的是靜態的文史資料和日本時代辦公室、設備機具、礦工宿舍、倉庫油井、運輸纜線設備、荒廢油井以及開礦聚落至今多數都還保存著,在博物館的專家眼裡可謂以「工業遺址」和「文化園區」概念著手設置博物館的最佳場域。

同樣都是「館」,為何劉縣長不將此文化產業觀光化的眼光朝向出磺坑?馬糞館以空賣空,沒有文化的餡料,對於外國觀光客(包括中國)豈是長久之道?捨出磺坑不著力,賣命於空殼並讓文明先進國家觀光客心底訕笑的馬糞館,對馬英九先生和苗栗縣民,難道不是最嚴重的羞辱?

目前出磺坑已登錄為苗栗縣「文化景觀」,但筆者新近遇到台灣博物館學界規劃、研究人員,提起此工業遺址皆表示出磺坑作為博物館可集文史、能源教育和休閒設施等諸多功能於一身,只要稍加用心、挹注經費並以創意活化,將可成為亞洲地區的世紀級博物館,可嘆的是它並不被劉縣長所珍視,諸多現實上的困難(譬如出磺坑大部分區域皆由中國石油公司經營管理)也尚待解決……。

如果劉縣長只是一味迎合少數鄉親短暫的需求而花費大筆公帑拓寬道路、興建馬糞館,卻不將此預算、心力轉移至出磺坑或其他更值得著力的地方,要罵您的恐怕不是現在的苗栗鄉親而已,而是苗栗縣的後代子孫吧!

(作者為在地文化工作者)


*****關於出磺坑的資料*****


苗栗縣公館鄉出磺坑是台灣石油的發祥地,此地開採石油已有百年歷史,自一八一七年(清朝嘉慶廿二年),當地居民吳琳芳在後龍溪岸的石隙中發現油跡滲出,居民鑿井,經常見到硫磺色的液體湧出,並不知這就是珍貴的原油,把這液體叫作硫磺油,因此,當地舊地名為「硫磺窟」,之後更名「出磺坑」,因此地屬開礦村,所以也有人稱之「出礦坑」。

直到一八六一年(清朝咸豐十一年),淡水廳通事邱苟在此掘井深約三公尺,每日抽取四十餘台斤的油,一八七七年(清朝光緒三年),清廷將石油開採權收歸官辦,從美國購入一部頓鑽鑽機,延聘美國兩名鑽井技師指導鑽井,曾鑽至三百公尺,每天可取油一千五百公斤,但不到一年便因井枯而作罷,末期以開採天然氣為主。

不過,這口井是我國使用頓鑽鑽機鑿成功的第一口古油井,深具歷史意義與紀念價值。

出礦坑當地居民說,利用人力挖掘的井孔都稱為「窟」,石油被稱之為「硫磺油」,當地先人發現這個地方的地底下冒出有硫磺顏色的液體,卻不知道這就是「原油」,而誤以為是硫磺,整個山區(開礦村)通稱為「硫磺窟」。後因地名不雅,經專家學者的議決,改稱為「出磺坑」。

清咸豐十一年(西元1861年),臺灣就已經在後龍溪南岸的龍船山麓(公館鄉)開礦村內發掘到第一座的「出磺坑油氣田」。根據清廷所編的淡水廳誌記載,當時居住於後龍溪畔的人,常看見有油浮在後龍溪的水面上,經過探測後,發現附近地底下藏有某種油料,不久就開始舀取從地下冒出的石油來點燈或煮東西,他們將油料稱作「地油」、「硫磺油」或「烏油」(註:臺語中的「烏油」就是「機油」)。

出磺坑的油產於1964年時已告枯竭,幾乎成為廢礦而被封閉,但後來在中油公司探礦人員多年辛勤淬勵以及應用新式設備、進步技術的多重努力下,從事地質的深層鑽探,陸續在附近地帶發現到新油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