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7-13 14:01:07Chaconne

【Issue 230】特稿:兩款 Spannungen 現場錄音

*已出版‧此乃未經編緝版本‧版權歸 Hi-Fi Review Ltd. 所有*


兩款《Spannungen: Music in the Heimbach Power Station》現場錄音

在美麗的德國艾弗爾山區舉行音樂會,其青荵畫意令人舒暢;伴著山水在具新藝術 (Art Nouveau) 風格的百年老建築裏聽室內樂,其詩情更是要人嚮往。由鋼琴家 Lars Vogt 擔任藝術總監的「Spannungen: Music in the Heimbach Power Station」室內音樂節便是詩情畫意和好音樂的出色配搭。該音樂節始於1998年,每年六月都在Heimbach 水力發電站舉行為期一週的室樂盛會,其曲目內容從巴洛克音樂到新曲首演皆有指涉。儘管發電站不再運作,音樂發放的 「Spannungen」 為樂迷帶來的能量更為巨大呢。(德文字 「Spannungen」的意思既是電力的「voltage」,也是精神的「興奮」。) 以下兩款錄音是EMI為2004年度音樂節出品的聲音記錄。


德伏扎克:G大調小提琴小奏鳴曲,作品一百
柴可夫斯基:A小調鋼琴三重奏,作品五十
Lars Vogt (鋼琴)
Antje Weithaas (小提琴)
Claudio Bohorquez (大提琴)
EMI 5 58062 2 DDD:73’05

女小提琴家Antje Weithaas 曾贏得格拉次克萊斯勒大賽、萊比錫巴赫大賽,和漢諾威國際小提琴大賽等獎項,近年活躍於歐美各地演出。Weithaas是 Spannungen 的常客,除了1999年外,每年音樂節皆有她的蹤影。由Antje Weithaas和Lars Vogt合奏的德伏扎克小提琴小奏鳴曲風格剛柔並濟,顯現了不同樂句間的分明對比。然而,在處處的強音樂段中,提琴卻出現了因撞擊弦線或過度用力而產生的雜音。筆者認為,既然這是作曲家為其孩兒們編寫的天真小品,在這裡演奏者的處理明顯欠缺自然和真摯,甚至造句亦稍嫌不夠流暢了。或許,這是音樂會現場的熱情演奏所帶出的效果吧,總不能跟一般錄音室產品比較。

訃聞一則:曾參演了四個年度Spannungen 的大提琴家 Boris Pergamenschikow 本為此錄音的合奏者之一,不料因長期病患,他在音樂節舉行前兩週與世長辭了。演奏柴可夫斯基鋼琴三重奏的重任,便落在Pergamenschikow的學生 Claudio Bohorquez 身上。但放心,從樂曲開首的一段大提琴幽怨旋律中,已顯示年輕的Bohorquez 亦非泛泛之輩。相較之下,大提琴音似乎不夠Antje Weithaas 的小提琴聲濃郁,然而兩者合作的化學作用卻是出奇地悅耳,再加上Lars Vogt 穩陣的鋼琴線條,這是十分合拍的鋼琴三重奏組合。要挑剔的,就是唱片本身的錄音質素了。筆者對此碟的感覺是:放兩團棉花球在耳孔中聽音樂會去。



莫扎特:G小調鋼琴四重奏,KV478 / 降B大調鋼琴三重奏,KV502
貝爾格:鋼琴奏鳴曲,作品一
(由Heime Muller 於2002年改篇之弦樂六重奏版本;首個CD錄音)
荀白克:第一號室內交響曲,作品九
Lars Voge (鋼琴) 與眾樂手
EMI 4 76902 2 DDD:79’21

這款專輯中的莫扎特G小調鋼琴四重奏其實是錄音自2003年度的音樂會,EMI把它放在這裏用意為何實在惹人猜測。不論怎樣,這款由Isabelle Faust (小提琴)、Stefan Fehlandt (中提琴)、Natalie Clein (大提琴) 和 Lars Voge 合奏的錄音卻是不能錯過的上品。三位弦樂手的演譯恰到好處,風格平均,充份發揮莫扎特弦樂句的優美線條;Lars Voge 貴為Spannungen 的藝術總監,其室樂造藝當然深厚紮實!此小調作品是莫扎特音樂中較多對比起伏的一首,而奏樂者成功在「古典派室樂」的框架裏表現箇中張力,值得推薦。

據說貝爾格並不諳寫鋼琴音樂,所以在其作品一後便極少再為鋼琴譜樂。而且這首鋼琴奏鳴曲作品一本身「欠缺鋼琴音樂的典型特徵」,反而在結構上卻暗示了弦樂聲音的種種可能:就在這「先天條件」下,改篇者Heime Muller 在這單樂章的作品中「找到」了六個弦樂聲部,並把它譜成弦樂六重奏。誠然,跟筆者印象中的鋼琴版本比較,這個新版本無擬是「戲劇性地」動聽。「一拆六」後樂迷可更容易地理解作品的樂句條理,和樂章整體的奏鳴曲式結構。


*已出版‧此乃未經編緝版本‧版權歸 Hi-Fi Review Ltd. 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