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08 03:35:49Chaconne
【電影回憶】《我在伊朗長大》(Persepolis)
週日下午,終於在BC看了伊朗裔漫畫家Marjane Satrapi 筆下的法語動畫電影:《我在伊朗長大》(Persepolis)。看罷,伊朗帶來的記憶和矛盾在心海泛濫。
伊朗,很愛,也很悲。
在那昔日波斯國度的當代載體,嚴謹的宗教尺度蓋不了璀璨的歷史內涵,瑰麗的文化傳統悄悄地斑駁展現,還有那極為友善好客的民族特質,教旅人們難以忘懷。然而,笑容的背後,是頭巾裏脫不了的黑色枷鎖 ,和鮮血染成的民族記憶。
終生不能忘記,那個在切拉子(Shiraz) 的星期五下午,我與兩位伊朗女孩一起閒逛時惹來的處處凝視。
---
想起旅居美國的伊朗女學者Azar Nafisi 的著作 Reading Lolita in Terhan ,以其在家鄉擔任西方文學教授時的種種經歷道出從1979年伊斯蘭革命前到80代末兩伊戰爭後的種種荒謬災難,也明述暗示了西方國家在「造就災難」的角色;就如《我在伊朗長大》所提及的:在兩伊戰爭期間死了一百萬人的同時,西方國家只是樂於提供武器!(電影沒提及的是:當年在背後支持伊拉克和Saddam Hussein,就是美國......)
---
伊朗是美得教人一去再去的旅行目的地,然而,當旅者們明白眼前友善的每一位都經歷過/正在經歷恐懼與壓逼,旅者們該怎麼辦?
(不久前收到了一位韓國朋友從伊朗寄來的明信片,那竟然跟上年我在伊朗寄出的一模一樣,都是伊斯法罕(Esfahan) Imam Square 的一片風景...... 天呀!很想再去......)
伊朗,很愛,也很悲。
在那昔日波斯國度的當代載體,嚴謹的宗教尺度蓋不了璀璨的歷史內涵,瑰麗的文化傳統悄悄地斑駁展現,還有那極為友善好客的民族特質,教旅人們難以忘懷。然而,笑容的背後,是頭巾裏脫不了的黑色枷鎖 ,和鮮血染成的民族記憶。
終生不能忘記,那個在切拉子(Shiraz) 的星期五下午,我與兩位伊朗女孩一起閒逛時惹來的處處凝視。
---
想起旅居美國的伊朗女學者Azar Nafisi 的著作 Reading Lolita in Terhan ,以其在家鄉擔任西方文學教授時的種種經歷道出從1979年伊斯蘭革命前到80代末兩伊戰爭後的種種荒謬災難,也明述暗示了西方國家在「造就災難」的角色;就如《我在伊朗長大》所提及的:在兩伊戰爭期間死了一百萬人的同時,西方國家只是樂於提供武器!(電影沒提及的是:當年在背後支持伊拉克和Saddam Hussein,就是美國......)
---
伊朗是美得教人一去再去的旅行目的地,然而,當旅者們明白眼前友善的每一位都經歷過/正在經歷恐懼與壓逼,旅者們該怎麼辦?
(不久前收到了一位韓國朋友從伊朗寄來的明信片,那竟然跟上年我在伊朗寄出的一模一樣,都是伊斯法罕(Esfahan) Imam Square 的一片風景...... 天呀!很想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