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的社會─聖嚴法師 禪慧闢淨土
2009-02-05中國時報【陳國祥
「虛空有盡、我願無窮」。一代宗師聖嚴法師如其自我惕勵,拖著孱弱的身子,戮力弘揚佛法,化育無數信眾,而於日前走到生命盡頭,圓寂了!他留下上千萬字的佛法著述以及「建設人間淨土」的遺願,讓佛門弟子及世世代代眾生得以奉讀修行,化為無窮無盡的慧命資糧。
聖嚴法師無疑是當代承先啟後的高僧大德。他不僅是佛教領袖,也是佛學大師;不僅是佛學教育家,也是心靈啟蒙者;不僅以文字般若弘法,更創建法鼓山道場,成為一個集教育、研究、弘法、修持於一體的綜合性佛教園區。他跨越研究與弘揚之間、宗門與學派之間、宗教與社會之間的界線,渾然自成系統,優遊自得,而能成就無量功德,足堪永垂不朽。
法師禪學思想承繼禪宗臨濟與曹洞禪法,尤能將整體佛法融通貫串,相互包容涵攝,冶於一體,而不固守一宗一派之見,且摒除一時一地之限。他對於佛法的融通,次第分明,層次清晰,特別是在實踐系統上,更能將歷來相互矛盾且顯凌亂的頓漸禪法各安其位,理出頭緒,從專心、統一心到無心,而後進入頓悟參禪的法門,了了分明。法師建構的這套禪法,讓修行者有著清晰的次第與歷程可循,且讓不同根器者能依循不同進路修行。正由於聖嚴法師建構的禪法清晰、包容、平易、活潑而實用,故頗能接引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思想理念、不同教育程度、不同職業專長的信眾,弘法成果十分可觀。
他是「人間佛教」的倡導者與實踐者,深信「心淨國土淨」,因此強調「人間淨土」的理念。聖嚴法師認為,佛教的淨土不只在於「他方的佛國」、「婆娑世界的天國淨土」、「理想的北俱盧洲」,更在於「我們內心的淨土」。他強調:「如果不能把自新中的貪、瞋、痴等種種煩惱放下,我們就不會見到淨土。」若能放下「與不滿意、痛苦、不自由、不自在相應的煩惱心」,淨土就會在我們面前出現。在具體的行為上,要以「持戒」淨身口,以「禪定」安亂心,以「智慧」修慈悲。
聖嚴法師最為人所記誦的精言是「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他曾勉勵陳水扁前總統「以慈悲的感性照顧所有的人,以智慧的理性處理一切的事」,如此方能利益眾生。如今看來,他的期勉是落空了。道理就在法師所謂「內心清淨,便見處處是淨土」的智慧中,否則既不持戒,又不淨心,當然要煩惱無窮了。基於此,聖嚴念茲在茲的是導正人的價值觀偏差的「心靈環保」。
聖嚴法師深入人間的佛法弘揚工作,正是因為如此緊扣社會,從社會人心的需求為立足點,建構了安頓現代人身心的「人間淨土」理念,才能廣泛地啟迪人心,淨化社會,從而發揮深遠的化育效能。對於佛教的發展而言,「人間淨土」理念是為了建立「此世」的淨土,而不以死後的極樂世界為主要的修持目的,正可糾正佛教淪於鬼神化、民間信仰化的現實際遇。
整體而言,聖嚴法師對佛教的改革與發展居功厥偉,對佛法的弘揚及人心的引領超越凡俗。深究其源,應可歸因於他的禪學觀念以「眾生皆有佛性」的清淨心為基礎,重視智慧開展而次第分明,重視生活實踐又兼顧基礎訓,以「一念清淨念念清淨」原則,透過頓漸法門的融攝,達於人間淨土的目標。
(作者為前中時晚報社長)
是啊!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反觀台灣社會,機關算盡,煩惱重重,我執心重,順我者生,逆我者亡心態作祟,以至於只有敵人而無朋友。因為無慈悲、無智慧,以致於社會資本(信任)當到谷底。
感謝聖嚴法師的教誨,感嘆聖嚴法師的離去。希望法師之教誨不因他的離去而一併消失,期望他的教誨能持續給後進啟發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