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 也可很休閒
【文/何立德】
結合地方特色 創造品牌強項
在導入漁業轉型機會同時,應以朝向「漁村」為主體,配合「社區總體營造」發展為路徑,依「造人、造景、造產」,將屬於各海岸漁村特有的人文資產、天然景致及特色產業相結合。
由於長年踏勘台灣及離島海岸,訪視於鄉鎮與漁村間,受社區單位之邀,常有機會參與地方漁村的培訓與座談,近距離接觸漁村,而對於漁村及漁民面臨到的產業困境與無助感,更加有深刻的印象及感受。因此,長年帶領休閒漁業輔導團隊,下鄉深耕陪伴,也就是希望讓各區域漁區轉型經營之問題浮現而開始被重視,試圖找尋出漁業資源轉化休閒產業的發展機會。
配合社區營造路徑
在漁業政策中,推動漁業總量零成長,逐漸朝向生態漁業及漁業永續發展,並兼顧到漁民經營漁產效益的提升,多角化複合式經營。但是,受限於捕撈資源的急速下滑,船舶漁業用油耗費負擔日漸沉重,對漁工不足的窘境,造成漁業結構性失衡……。種種問題,其實都需要藉由重新建立漁業產業結構,讓傳統漁撈的效益不再是漁村唯一產業發展模式。所以,在導入漁業轉型機會同時,應以朝向「漁村」為主體,配合「社區總體營造」發展為路徑,依「造人、造景、造產」,將屬於各海岸漁村特有的人文資產、天然景致及特色產業相結合,配合海洋自然生態環境,達到永續發展目標。另外,進一步配合現有資源,包含閒置及使用率低的漁港資源,整合大區域多功能休閒漁業區配套,如休閒式海釣公園、潮間帶生態觀察區及漁業體驗場等措施,讓漁業更具有活潑化及生動性,方可造就更多地方產業契機。所以,應該是協助各地漁村「認識」,以及「創造」自己村落間可活用的資源,配套出在地特色。就是讓各地漁村社區、漁港及海洋生態等資源,可以搭配出獨特的主題,讓台灣漁業及海岸特色多樣性,逐漸朝向國際性,深度文化性發展衍生開來。
這些年來,休閒漁業逐漸為漁政單位及各縣市政府所重視,列為輔導漁村產業發展的主要目標。目前,依台灣不同地方漁業文化發展背景,延伸出各式主題性的休閒漁業產業,均別具特色。
澎湖海洋牧場 成功轉型案例
以最受遊客青睞的澎湖離島地區來說,四面環海,一些如沙灘牽罟、巡石滬、抱墩及潮間帶撿拾珠螺等傳統漁業活動,隨著遊憩的發展而漸趨轉型成具有特色的旅遊活動,衍生出島嶼型「因地制宜」的休閒漁業主題,例如箱網養殖、還有適合休閒式定置網作業的漁業體驗場,組成在地化、獨特性的「海洋牧場」式體驗場域,都蔚為潮流,成為澎湖最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閒漁業行程。因此,造就了澎湖漁業轉型的案例,帶動許多休閒漁業的創新事業體,提供澎湖漁業轉型的新契機。
西南海岸漁業 結合自然生態發展
而在台灣西部的台南及雲林沿海地區,發展出穩定而優質的水產養殖業,與中下游配套之水產加工區串成一體,形成台灣水產的重要專業養殖生產區。成立專業養殖生產區的宗旨,就是要追求更高的水產經濟價值,「品優質」及「賣價高」,是創造高的經營產值之關鍵因素。近年來,政府重點輔導養殖漁戶,逐漸朝向地方品牌化、導入水產認證制度及結合該地特色漁業文化經營,朝向整體休閒農(漁)業區規劃及推動,讓地方養殖業者不再僅是「漁民」的角色,而漸漸以配合服務產業需求,從產業「做工」的單一功能,提升為服務人群的「導覽解說」推薦產業的全方位角色,而朝向「體驗經濟」之價值鏈而努力著。所以台南及雲林養殖區,運用在地環境的獨特性,規劃出屬於樸實的自然生態,溼地特有植物、天然灘堤景致及河口生物多樣性等特性。依現有水產的養殖環境規劃,試圖尋找出自然環境及生態資源等條件,讓專業養殖區可以朝向活化環境,觀光化發展。目前已精心設計產地體驗遊程,讓消費者有機會認識當地水產,可以體認養殖戶的專業及用心,對未來消費者購買的信心指數及品牌知名度,勢必產生很大的加乘效益。另一方面,也努力有效結合漁村小型產業鏈,發展小而美的微型企業,形成加工體系群聚。
所以,目前以在地優質水產主題,行銷季節性水產,漁業慶典文化,藉此創造遊客造訪漁村的意願及機會,有效行銷在地。藉由帶動「在地水產」曝光,促成在地銷售的推動,加深市場消費者對「在地」品牌的認知,更提升產地之知名度,一舉數得。
東部出海去 主題式遊程
另外,位處「後山」的花東向來是國人的旅遊勝地,也是國外觀光客喜愛造訪的地方。受到中華鯨豚協會與漁業署共同認證的賞鯨船,搭配海上生態遊程,以及沿線娛樂漁船安排的垂釣及船潛活動,讓遊客可以輕易在海上享受不同的花東海域。花東海岸的漁船漸漸朝向休閒觀光形態的休閒漁業發展,結合地方漁業節慶,帶動自然生態旅遊產業,讓漁村活絡,帶動周邊產業群體發展。再配合漁業政策之漁港轉型,朝向主題式經營,結合原有漁業產業(觀光魚市)外,結合賞鯨事業興起,讓許多漁港成為賞鯨主題之生態港(漁村),就如宜蘭烏石港、花蓮賞鯨港、石梯生態港及台東成功港等,讓漁民、漁村、漁港及漁業結合,賦予原傳統漁業效益外的創新機會。
漁民應勇於嘗試
所以,對於各地漁區產業以傳統漁業轉型經營休閒產業來說,除了直接產生經營效益外,亦須提升原傳統漁業經營之外的附加價值。當前台灣漁業加值發展最重要目標,就是提升地方漁業組織經營休閒事業能力,加重其休閒漁業經營專長,而透過轉型休閒事業之發展進程,更可能發掘出屬於地方產業特色的可行性資源,創造漁業升級的競爭力。並在漁村推動漁業休閒化及產業轉型的過程中,應首先讓漁民嘗試由一級傳統漁業生產及二級加工產業結合,串聯第三級休閒服務業價值鏈。但是值得思考觀察的是,在漁戶轉型期間,所遭遇到的營運風險及許多不適感的瓶頸,都讓漁民朋友嘗盡苦頭,甚至花費許多的投資與時間耗費,使大多數的漁民都沒有太多的把握,且戰且走。但是,就長遠發展的角度看來,讓漁村開始接受應有的經營挑戰絕對是必然的途徑,經過產業洗鍊後,才有真正轉型成功的發展契機。
就先前的台灣農漁業政策而言,幾乎都是以全力保護漁業及漁民為主,補助津貼、輔導補償及風險管理都是由政府一手包辦。當漁業轉化成休閒產業,就不該是全部由政府單位概括承受!應該是由漁民本身的發展決心,結合政府的推動輔導及法令配套措施,讓其休閒漁業產業可以正軌化而正向發展。秉持對漁業「永續經營」及「漁村關懷」的態度,政府提供專業輔導配套,讓漁民有機會充分學習專業經營技能,此乃休閒漁業成功的不二法門。培養新一代優質人才注入漁村,帶動產業發展的新觀念與新核心價值,活化休閒漁業經營形態及營運模式,創造高經濟價值,就是休閒漁業發展的目標。期待讓全民一起迎接台灣漁業轉化昇華的成果,無論是傳統漁業、還是休閒漁業,無論是休閒漁村,或是漁港轉型發展,都是台灣邁入「海洋台灣」,達到「全民漁業」必經的路程。
【更多精采內容請看《Taiwan News財經.文化周刊》第367期】
http://dignews.udn.com/forum/trackback/trackback.jsp?wid=M&aid=158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