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成本流失 裁員未必省
2009-03-29 中國時報 【尹德瀚/綜合報導】
股神巴菲特說過:「差不多正確好過正好是錯。」在全球經濟風暴籠罩下,很多企業想要透過裁員來節省成本,但裁員真正要付出的成本其實很難估算。一些企業主不思把裁員成本估算得差不多正確,只是假設裁員成本等於資遣費,結果就是巴菲特所說的「正好是錯」。
裁員有些時候難以避免,但企業主在開鍘之前,應先考慮裁員除了要付資遣費之外,還要付出以下各種無形但相當昂貴的成本。
─品牌價值成本。近來無數公司都高喊要當「精挑細選的雇主」,延攬人才本來就是企業的長期目標,如果進行裁員,公司作為雇主的品牌和吸引菁英加入的能力可能受損。近來不少法律事務所在裁員,紐約一家事務所的做法則是讓某些同仁休假一年去做公益,這段期間領半薪。這個做法讓該事務所在招攬下批法律新血時更有吸引力。
─領導人手成本。裁員很有可能開除掉未來公司的優秀領導人才,美國銀行產業和電力產業在八○年代進行大幅人力縮減,如今這兩個產業的高層主管坦承,他們在廿年後付出了慘痛代價,因為當他們需要經驗和學識豐富的領導幹部時,才發現這樣的人才出現了嚴重斷層。
─士氣成本。裁員讓留下來的員工也付出代價,他們會有些傷感,並害怕自己的職位也岌岌可危,有時壓力造成的後果更為嚴重。根據一項研究,裁員後保住職務的員工申請醫療補助的金額大增。
─股市成本。別以為宣布裁員一定會推升公司股價。如果是兩家公司合併導致裁員,那股價也許會上漲,但如只是為了節省成本而宣布裁員,華爾街可能認為這是公司陷入麻煩的徵兆,導致公司股價下跌。
─重雇成本。經濟總有一天會好轉,到時先前裁員的公司必須重新雇用及訓練員工,而未裁員的公司則能迅速因應市場。「西北航空公司」在二○○七年經營困難時解雇數百名駕駛,那年年底航空業景氣轉好,西北航空因為駕駛不夠被迫取消數百航班。
這波經濟衰退迫使許多公司不得不裁員,但也有少數企業咬牙硬撐,利用減薪或提供員工進修等方式代替裁員。究竟是裁員的公司或不裁員的公司要付出更高代價,或許時間才能夠提供答案。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40320+112009032900121,00.html#